分享

观点 | 我们美术学院的国画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hlqjzzh110 2018-01-01


(查看上期精彩内容:一、当代中国画教学困境分析,二、中西绘画造形/结体理念的差异性分析,请回复“教学一”


三、“画法”学习的另一误区——弃“理”习“法”

“画理”一词对当代中国画家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很多国画老师甚至不知它的具体内涵,但它在(古代)画论里被经常提到。(尤其是在技法类的画论里)出现这种怪象是当代画坛重个性轻理性,重所谓“艺术表现”、轻“表现技法”造成的。更有甚者的是,一些“大师”在重要刊物上刊登的招生口号是“只教艺术,不教技术”,这种“技”、“艺”割裂的认识观反映出我们当代对中国画的学习路径十分生疏、认识肤浅。

1. 什么是“画法”

在探讨什么是“画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法”。简单说来,“法”是我们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我们都知道,要达到目的,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而在选择何种方法之前,一定要先明“理”,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用错法。根据这一定论,我们就能总结一下什么是“画法”了。

所谓画法,就是先明画理,然后按理去结成画体的、依理而行的方式。中国画是以笔、墨为“造形”(结体)工具的,所以其“画法”蕴含的“画理”必然会反映出笔与墨的运行特性。这种带有各种笔墨特性的成功的组构范例,我们随时可以在古代经典名作中找到。西画的“画法”学习也一样,学习油画的“画法”一定要先明白色彩、光影的变化之理,之后才能依这些理去结成油画画体。

张伟平课徒稿:清晰明确的笔路构成了“画体”

张伟平课徒稿:清晰明确的笔路构成了“画体”


2. “画理”与“画法”的关系

一般来说,“画理”与“画法”是不能相背离的,如果出现背离,就是有了障碍,学习者会停滞不前,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探明“画理”。只有“理”与“法”相融相合了,结出的“画体”才能更加的圆融自然。

中国画的“画体”是以“笔墨体”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学习者必须能够察觉出古代大师是如何有序地安排笔墨形成各种体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理性认知的领域。此时我们如果依然凭感觉去学习运笔运墨,就很难明白笔墨的“造形”(结体)规律,画面也会随之流于混乱,我们称之为“不得法”,或“不得要领”。相反,如果我们能从理性认知的角度去解读古代大师的笔墨排序方式,其各种体态的笔墨构筑理念和方式将逐渐呈现,并能通过每个学习者的不断实践而被一点点的掌握。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凡是不谈“画理”只谈(所谓)感觉的“画法”,都是浅薄之法。二、中国画的“画理”是笔与墨“相间、 相生 、相让、相争、”的与人生命信息相融相和之理,简单地用套用西画的“画理”并不能解决中国画的“造形”(结体)问题。学习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中国画“造形”理念,才能按照正确的“造形”理念结成“笔墨体”,这就是掌握中国画“画法”提高学生“造形”(结体)能力的基本模式。

张伟平近作

张伟平近作


三、结语

由于受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我们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已造成了当代(美术院系中)中国画教育“造形”(结体)理念的多元性并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不同“造形”理念对学生画风形成的短、中、长期影响,就成了当下我们中国画教学中异常急迫的一件事情。

教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完全取决于我们教育者对中国画核心价值观的认定,而不仅仅是对中国画“本体”的认定。前者指的是它的核心体,后者指的是它的范围与体量。随着社会上对中国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画的学习也处于高潮。至此,我们庞大的中国画教育体系再也不能只凭某些对中国画核心价值没有研究之人的认定,就将上千年来行之有效的学习路径边缘化、空洞化,这种状况危害的不仅是中国画本身,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将会随之受损。

(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美术观察》2015.07期)


坚持原创,欢迎分享!
转载请标明作者,侵权必究!


『张伟平山水画教学』
  • 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佳山水画教学平台

  •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数十年教学经验汇总

  • 画论、画理、画法、课徒稿、经典名作一网打尽

  • 原创图文,独家视频,名师示范,循理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