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探讨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按照李普曼对舆论的定义:“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从全书来看,我觉得李普曼定义的舆论更多的是从个人角度来研究对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公众的概念进行研究,所以,我更倾向于把他说的“舆论”替换成“意见”。全书从政府,个人,新闻媒介的角度分析了个人意见的形成因素。作者想表达的是,各方均带着不可避免的成见,使我们无法接近于事实。 显示全文 李普曼以战争信息的传递为例表明:政府作为权力的占有者,控制着信息的传达。类似的行为就像战时新闻检查制度。这种来自政府的规制行为影响着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比如,有意淡化我方战时的伤亡人数,片面叙述敌方的伤亡数量,造成一种假象。政府内部的信息公开与人民的信息闭塞,看似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但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由政府控制。这种状况表现在选举制度中。人民所接受的对某党派的或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抛开个人成见看的话,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构筑了整个宏观的信息环境,政府既控制了信息来源,也控制了 ...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探讨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按照李普曼对舆论的定义:“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从全书来看,我觉得李普曼定义的舆论更多的是从个人角度来研究对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公众的概念进行研究,所以,我更倾向于把他说的“舆论”替换成“意见”。全书从政府,个人,新闻媒介的角度分析了个人意见的形成因素。作者想表达的是,各方均带着不可避免的成见,使我们无法接近于事实。
李普曼以战争信息的传递为例表明:政府作为权力的占有者,控制着信息的传达。类似的行为就像战时新闻检查制度。这种来自政府的规制行为影响着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比如,有意淡化我方战时的伤亡人数,片面叙述敌方的伤亡数量,造成一种假象。政府内部的信息公开与人民的信息闭塞,看似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但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由政府控制。这种状况表现在选举制度中。人民所接受的对某党派的或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抛开个人成见看的话,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构筑了整个宏观的信息环境,政府既控制了信息来源,也控制了信息发布的媒介。 在《作为屏蔽的成见》一章中,作者说:“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它不仅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个人成见就有点类似于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性接触机制,接受什么信息,如何理解,如何记忆都是由个人成见控制着的。在接受信息时,我们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信息,理解的过程有赖于我们脑海中既已形象化的图像或词语,我们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按照一套新的模式重新理解一遍,那样费时费力,所以,以往的接触在脑海中形成了对某种事情的固有形象,模式,以后的理解就依赖于这些既有的东西。 个人成见成为了被媒介所利用的工具。李普曼说,新闻和事实不是同一个东西。新闻是按照读者所希望的那样来表达的,编辑和记者要考虑,如何才能让我的读者爱看,就是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事实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被读者和编辑记者们的固有成见所改造。读者喜欢看这些与自己成见相符合的新闻,其结果是大量的成见充斥于社会,反过来又加深了这种成见。作者这样写到,有时候,事实本身与公众无关,并不足以让人引起注意,引起注意是因为,公众认为他影响到了公众的生活。这是一种带有媒介批评色彩的表述。新闻所报道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或是其他欲望。有一段时间,媒体热衷于报道农民工讨钱的报道,用跳楼,下跪等字眼填补新闻标题,事件本身是涉及农民工维护利益,其行为与农民工直接相关,但见诸于新闻上的,没有给予农民工指导,没有相关部门的帮助,标题导语也没有描述争端,只是公众的非议。媒体就是借助这种公开的行动,把事件描绘成与读者生活相冲突的故事,调动其兴趣。对读者来说,成见的存在降低获取新闻的门槛,但其结果却是,培养了一群无动于衷的看客。作者指出,对读者来说,他必须走出自我,进入完全不同的世界,才能富有想象力地触及核心问题。 在政治成见的问题上,李普曼认为,解决成见的方法就是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独立的调查者是保证事实不受成见干扰的唯一方式。借鉴到新闻媒介中,救治之道是,建立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只有存在一个忠实记录的团体,事实才会无遮无拦的展示给新闻机构,事实也会对新闻机构形成一种制约。新闻机构是社会的探照灯,而能照亮暗处的只能是事实。 8 0 |
|
来自: 昵称49059110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