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锺村老人 2018-01-02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因王熙凤患病,李纨、贾探春暂时理家,王夫人让薛宝钗协助并监督。平儿作为贾琏、王熙凤的通房大丫头虽然无权主事,却在观察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如何理家,实际上是作为王熙凤的耳目传递消息。一天,在议事厅里,李纨、探春和宝钗议论家务,说起荣府大总管赖大家花园中的事故(事故:事情,问题。《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唐)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探春很受启发,萌生了借鉴赖大家花园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大观园,由此引发了贾探春与薛宝钗的一番交锋。我们重温一下书中的情节: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探春说道:“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薛宝钗)

这段情节虽然很短,而内涵却很丰富,其中有的地方至今争论不休,还涉及到了对一些词语如何理解。《红楼梦》是三百年前的作品,虽然是白话小说,但那毕竟是三百年前的白话。很多红迷包括一些著名的红学家是按照现代汉语词义来理解的,闹笑话、误读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这段情节的话头是因赖大家的小花园引起的,书中第四十五回,通过赖嬷嬷之口透露她家也有个“破花园子”。到了第四十七回赖大请客,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及宝玉姊妹等到赖大花园中坐了半日,呈现在众人面前的“破花园子”却是这等景象:“那花园虽不及大观园,却也十分齐整宽阔,泉石林木,楼阁亭轩,也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这简直是贾家大观园的微缩版。书中提到的所有情节、细节都不是闲言赘语,其中有很多是后面的伏线。赖大是荣府大总管,在负责建造大观园的时候肯定狠狠地捞了一把,80回后必有赖大的重头戏。贾家凡有权势的人,上下层层贪腐,这也是造成贾家败亡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以小写大,以家喻国。书中有大量的谶语、伏线引导读者推想故事结局,以及用各种符号隐喻、影射国家政局、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解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而不是一个朝代的兴衰,那就是对这部书严重的误读。

探春说到了赖大家花园的管理办法,产生了借鉴之意。这时候“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薛宝钗呱呱地拉开了话匣子,语中不无嘲讽地说贾探春是“膏粱纨绔之谈”。“膏粱纨绔”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带有不识五谷,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贬义。薛宝钗还提到了朱熹的《不自弃文》。关于《不自弃文》是否朱熹写的存有争议,这篇短文在清以前就流传,宋末元初的赵孟睿1254年—1322年)书写过这篇文章,但未署文章作者。到了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给赵孟钍樾吹恼馄恼伦靼希⒛±丈鲜卮腿撼肌6源耍笔比沃叭战财鹁幼⒐俚恼庞ⅰ段亩思酚屑窃兀哪┰疲骸案蚁蛭醭首云粝鸵叛凳橇脊椤!贝耸闭强滴跽邢湍墒恳┭Ш璐士频氖焙颍1644甲申之变开始,大量的明遗民不仕清,康熙作跋《不自弃文》赠群臣的用意很明显。张英文末语句也含有提醒隐居不仕清的明遗民之意。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不自弃文》)

现在发现最早载有署名朱熹《不自弃文》的是《佩文韵府·拾遗》。《佩文韵府》是清代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康熙皇帝敕命编纂,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本书共106卷,编纂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佩文韵府·拾遗》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定,以补《佩文韵府》之遗。到了雍正八年(1730),朱熹的十六世孙朱玉刊刻《重刊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庭训》,载《不自弃文》全文。红学家胡文彬在《读遍红楼》中说《不自弃文》不是朱熹所作。其实《不自弃文》是否朱熹所作并不重要,这篇短文早在明朝以前就流传了,作为一家之言,《红楼梦》作者借“通人”薛宝钗之口说《不自弃文》是朱子所作也未尝不可。“通人”是指学识渊博通达的人,薛宝钗博学杂收堪称通人。本回回目说薛宝钗是“识宝钗”,识,有知识,懂得的多,善于言谈之意。贾探春是“敏探春”,正是贾探春的情榜标签。敏,思维敏捷、迅速。这不,针对薛宝钗含有嘲笑口吻的话,贾探春立即予以回击:“(《不自弃文》)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

“虚比浮词”是指虚拟打比方,泛泛地讲空话。从探春的口吻中明显对《不自弃文》很不屑。那么探春为啥瞧不上这篇文章?《不自弃文》以天下之物比拟人,说“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文章通过一些被常人看来没啥用处的东西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坚硬的石头可以琢玉,毒蛇可以配药,粪土可以做肥料,草木灰可以洗涤衣服,等等。由这些可以利用的废弃物来说明,人只要不自弃就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文章说:“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意思是:“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之说论定事物相生相克之属性,以“五事”(貌言视听思)之理关注事物的各种情形,以“五典”(仁义礼智信)之教义来教化需教化之人,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典来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拥有风格气韵及体察、推究事物之理的认识以用于考究文章,懂得考核政绩的法则及相关程序以用于富贵晋级。人生通达时要以这个道理身居高官显位,穷困时也应以这个道理拜师交友。”文章概述了一些纨绔子弟的行为:“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饮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衅其形。虽残杯冷汁,吃之而不惭;敝衣破履,服之而无耻,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唐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平生辛劳积下那么大的家业,却被不肖子孙挥霍干净。文章最后告诫勉励人们:“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探春理家)

《红楼梦》表面是写贾家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以第五十四回为转折点和分界线,从此贾家开始走向败亡之路。贾探春深知自家的“宿弊”,在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尽管贾家的积弊难以靠一己之力根除,但是探春还是在尽其所能挽救家族颓势,不然她也就不会借鉴赖大家管理花园的经验试图“兴利除宿弊”了。薛宝钗跟她说的《不自弃文》她是看过的,应该说这篇短文切中了贾家一帮纨绔子弟的要害,但是仅靠警示劝勉就能够使贾家子孙们幡然悔悟吗?很显然是不行的。《不自弃文》说的道理是人人都懂的,但不是人人都想照着去做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靠警示劝勉对大多数人来说常常无济于事,人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理解了探春为啥不屑地说《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于事无补。探春轻视朱子的话让薛宝钗很不服气,她伶牙俐齿地反驳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面对薛宝钗的上纲上线,贾探春予以回击,然而她说出的话却让人一头雾水,至今几乎所有的红迷包括红学家们都搞不明白。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贾探春说的“姬子”至今所有的红学家都不知道是谁,主要原因:1、翻遍历史古籍没有“姬子”其人;2、探春引用的“姬子”的话没有原文出处;3、大家忘了探春下面的话“如今只断章取意”,即探春引用“姬子”的话虽然符合原意却是经过她改造的;4、不知道这里的“姬子”是作者故意用谐音法让读者猜测另一个人。有的红学研究者居然把探春说的“当日”完全按照现代语义理解成“近日”,于是就认为探春说的“姬子”书是与《红楼梦》作者同时代人写的。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红楼心解·姬子》中认为,此书名是探春信口诌的。他说:“这原来是一个笑话。上文宝钗先说朱子又说孔子,探春就说你这么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拿姬子来抵制她,比朱子孔子再大,只好是姬子了。殆以周公姓姬,作为顽笑。至于这四句文章乃探春信口诌的,大意讲做官做买卖的便得违反尧舜孔孟之道,本无下文。所以宝钗问她,‘底下一句呢?’仿佛在说,你还编不编了?我看你怎么编?果然没有下文了。探春再说下去,她亦不便肯定官僚买卖人而否定孔孟的,所以她说,‘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这个对话的意思原很明白,不想最近有人认为真有过这样的书。”同时,俞平伯还论述了不存在《姬子》一书的理由。著名红学家吕启祥也赞成俞平伯的观点,她还认为:宝钗是读书明理的正派人,竭力将义、利二者统一起来,颇具自信地按传统的规范来恢复和维持现存秩序。加之她不是贾府的人,可以超脱一些。探春这个贾府的三小姐,对家族的内耗、历来的弊端、末世的危机都早有预感。她的明敏就在于她比较实际、知所变通,看到义、利二者的矛盾,而不是亦步亦趋地依圣贤垂训和祖宗成例行事。在探春身上,可以看到某些改革者的素质。可见,同为理家,探春和宝钗的思路是不完全相同的。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嵇康)

胡适派红学家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在了清中期,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而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作者是明遗民文人集体前后创作增删。由于对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定位不同,解读细节内容和思想内涵肯定是南辕北辙。关于“姬子”是何人,我们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认为“姬子”是作者故意用谐音法,让人想到“嵇子”,即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领袖嵇康。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别号嵇中散、嵇生、嵇公。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后被举为孝廉。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179年—251年)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山涛的从祖姑山氏是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母亲。司马师(208年—255年)命司隶校尉举山涛为茂才,授任郎中。公元255年正月,司马师死,司马昭(211年—265年)接替兄职。此年,王昶因助平淮南毌丘俭之功,升任骠骑将军,山涛又转任为王昶的从事中郎。山涛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于是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开门见山说明绝交的原因,并且讽刺山涛引荐他,这种行为是“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嵇康举例说,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嵇康又以阮籍受迫害之事,指出自己与朝廷(名义上还是曹魏政权,实则被司马氏把持)矛盾很尖锐,这些矛盾一共有九条,这就是很有名的“七不堪,二不可”。

贾探春所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她是把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原句进行了“断章取意”。嵇康的原句为:“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意思是:“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花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件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这是第一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嵇康文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等于是和名教以及以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司马氏集团的决裂宣言,这一条后来便成嵇康被钟会陷害,而司马昭对他痛下杀手的重要原因。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司马昭)

贾探春说完,薛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说自己“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意思是:“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接下来嵇康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职位,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在骂山涛了。嵇康的这段文字可以跟薛宝钗说的《不自弃文》比照着看,由此可以进一步领悟贾探春说“姬子”书的用意是一石二鸟,既贬低了《不自弃文》也讽刺了薛宝钗,而她说的“自己骂自己”实际上是反话。

在明末清初,有很多原来明朝的士大夫饱读圣贤书,深知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作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终生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国破家亡之际他们却“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屈节仕清,并以“素夷狄而行乎夷狄”做辩解,其实这是对《中庸》原意的曲解。子思认为君子应该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同样在“末世”、乱世,甄士隐能做到“道废则隐”,不与统治者合作,身废而道不废。而贾雨村正相反,读孔孟圣贤之书,追求“时尚之学”,不管黑道黄道,待价而沽,待时而飞,数典忘祖,见利忘义,真乃是“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作者歌颂女子而鞭笞男子,立意正在于此。作者借贾探春之口是在痛骂那些“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国贼禄蠹,同时也是暗讽了张口尧舜、闭口孔孟的清统治者,他们都如嵇康所言“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