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清风雅集:画未完成身先去 天妒英才李伯安 书画艺术收藏

 泊木沐 2018-01-02

李伯安(1944——1998年),河南洛阳老城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编审。这是一个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其作品更是生前不为人知,身后却奉为为经典。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曾三次单枪匹马徒步跋涉至甘南、青藏收集素材,呕心沥血创作出《走出巴颜喀拉》这部伟大的作品。这篇巨作气势磅礴、豪气逼人,顶天立地,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历史性水墨人物长卷。李伯安原计划以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为主线,表现藏、回、蒙、满、汉五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与风俗,以此歌颂中华民族的悠久和博大,以及其生生不息、奋斗进取的生命力。可惜他英年早逝,只基本完成其全部设想的第一部分。即便如此,仅描绘黄河源头藏族同胞的这一部分,已经横空出世,震惊全国。

“画作未完身先亡”,李伯安最终累死在画作前。而他英年早逝后,囊括了当今中国画坛的大半精英的146位画家捐出了150余件精彩画作,为李伯安的画集出版和个人画展筹款,使的这位画家生前没出画集,没办过个展的未了心愿得以实现。画家乙丙评价这次活动“是中国美术史上不曾有过的感人至深的艺术盛事,这正展现了李伯安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1999年11月,李伯安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令中国画坛为之震动。在这个中国最高艺术殿堂里,李伯安的名字被人们一遍遍提起,令每个参观者为之敬佩、惊呼不已。

《走出巴颜喀拉》是一件巨幅长卷中国画,高近2米,长121.5米。共分为: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十个部分,刻画了266个人物的活动,可视为一篇藏民族生活的史诗。画面以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雪域文明特有的凝重、雄浑、淳厚和深邃。作者在运用写实手法的同时又强调了表现因素,扩大了黑白对比的力度,强调造型的雕塑感,把东方精神和西方语汇融成一体,大大拓展了水墨的表现力,创造了二十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高度,无论是精神含量还是技术因素都值得后人认真总结。这幅画展示给读者的远远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种理想和精神,一种震撼心灵的美好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巴颜喀拉》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作品。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激动地说:“李伯安是我们这个时代画坛的巨人,是20世纪画坛的骄傲。《走出巴颜喀拉》前无古人,与日月同辉。李伯安及其作品在画史上是顶天立地的。”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在庆祝建馆十周年之际,举办大展“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走出巴颜喀拉》和李伯安其他作品作为该展特邀艺术个案展参展。本次李伯安画展也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太原、深圳等城市展出后的第九站。本次“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的主旨是“高原、高原”:第一个高原指的是地理上的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而第二个高原则指的是文化上、思想上的高原。我们通过欣赏李伯安的巨作《走出巴颜喀拉》,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力量结合的激昂,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艺术震撼。

第一部分:圣山之灵(188cm×13cm)

经过1988——1990年连续三年三次的奔波、搜集、整理、酝酿和积累,1991年初,李伯安开始在租用的两间废弃的教室里动手创作长卷,起初进程十分顺利,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段的人物部分。可是直到三年后的1994年他才回过头来继续完成人物部分前面的云峦部分,终于完成了长卷的完整序曲。

  画面左面是云峦和图腾崇拜物,其中若隐若现三组十个人物,左边有两个妇人,手持轮转经筒躬身行礼的妇人,人物背后还出现一个巨大的金色圆轮和日月组成的红色图腾。更给画面的庄严、肃穆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第二部分:开光大典 (188cm×1900cm)

进入第二部分,大画进展的十分艰难。草图画的过于充分,充分到实际上具有了它独自的生命和艺术价值。听朋友之劝,李伯安拍下了这一段,成为草图中作为照片唯一幸存的部分。然而一经落墨效果却及不理想。李伯安于是推倒重来,经历五年,几易其稿。现在展示的是这一部分的第五稿。直至他去世,留在画板上的仍是这一画面(第六稿)。

  画面展示的是一个盛大的宗教活动——开光大典的场景。衣袂飘飘的喇嘛,庄严神圣的气氛,漫天飞舞的旗帜,横贯整个画面气势非凡的长喇叭,虔诚伏地的藏妇,布满经络的皱纹的合十双手,使人如身临其镜,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朝圣 (188×900cm)

朝圣是每个藏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为此他们可以舍弃世俗的一切,甚至不惜死在朝圣路上,那是他们感到最幸福的事。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许多藏民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而赶到圣地的。朝圣的队伍庄严、虔诚而又悲壮。

  画面上,飘飘洒洒的经幡后面,走着一群虔诚的朝圣队伍。人人历尽艰难,满怀希望。队伍中,有扶老携幼者,有以身丈地者,有双手合十者,有默默念诵者,这是一个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他们的朝圣队伍中人人带着无限的敬意和美好的心愿,朝着心中的圣地进发。

第四部分:哈达 (188cm X 600cm)

哈达是一条洁白的长长的白丝巾,藏族人民用来敬献神灵、贵客和朋友。西藏有一个晒佛节,每到这一天,拉萨市万人空巷举城若狂,充满着热情宗教激情的人们,手捧哈达献给心中神灵。类似的宗教活动遍及青藏。

画面左面那个巨大若隐若现的大头像充溢画面,展现了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神灵的崇拜。除了一位躬身的老妇外,展示在画面前的是一片赤裸的脊背。这片脊背上每一块肌肉都在扭曲,都在跳动都充满着敬畏、激情、渴望和理解。人们披头散发,如痴如狂呈现出一派精卫添海、夸父追日的献身精神。

玛尼堆是藏民用石头堆起来的崇拜物,多位于路边道旁,旁边插有玛尼旗。玛尼堆的周围是刻着六字箴言的石片,六字箴言最早起源于生殖崇拜。堆前扎满经幡的木桩和飘扬的彩带,无言地诉说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藏民族是一个将人和自然、天上与人间能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童话世界,青藏高原是一个能使人心灵净化的圣地。画面上,四个站立的藏民,在蓝天白云下,神态怡然,甜美适意。整个画面风轻日暖,宁静安谧,人和自然,显得格外和谐与统一。

  如果说这幅长卷前四部分主要表现了藏族宗教活动的话,那么从第五部分开始从天上回到人间,开始全面表现藏民的人间生活。此段可以说是整个长卷的过度内容段。

   第六部分:劳作 (188cm×900cm)

 这是一幅反映藏民为生计而劳作的场面,织布的妇女,捻线的老人,娇憨的孩子,调皮的卧犬、聊天的男人,原始沉重的劳作,淳朴简单的生活,亲密和谐的群体,自然纯净的心灵,使这个民族具有一种超长的吸引力。画面安排疏密密有致,形象强烈生动。

第七部分:歇息 (188cm x 900cm )

 这是一幅表现藏民休息场景的画面。他们也许是在劳作之后,也许是在朝圣路上,也许刚刚有过一次重大活动,这时的他们放松身心恣意享受着佛国的消闲。画面上的人物大多都三三两两在聊天说笑,右前景有抱着拥炉侍饮的女人,身旁是提桶打水和做着伙计的人们,群体神态自在悠闲,表情轻松愉快,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第八部分:藏戏 (188cm x 900cm)

  藏族是一种广泛流行在藏族地区的歌舞剧,相传是十五世纪初由噶举派汤东结布为化募修建雅鲁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故事及连台歌舞,长的剧本能一连演七八天。

这是一幅表现藏民节假日藏戏表演时的场面,画面上出现了20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的藏戏特有的面具,彩带飘扬,乐器声声,假面狂物,欢歌如潮,把藏民的欢乐一阵阵推向高潮。

第九部分:赛马 (188cm x 900cm )

  赛马是藏民族节假日非常重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画面表现了藏民赛马活动的场景。几位骑士分为四组,一字排开正面向观众奔来.通过人马的正侧斜骑,欲倒欲飞,组合的疏密松紧色调的黑白跳荡,营造了一个狂烈的赛马场面。骑手跃马跃鞭,群马风驰电掣,骑士们剽悍英武神采飞扬,整个画面充满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和不甘落后、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十部分:天路 (188cm x 3000cm)

  这段画原来紧接在第一部《圣山之灵》之后,历时三年半而完成。由于李伯安不够满意,遂卷起束之高阁,放在柜顶。然后从《开光大典》画起,重起炉灶。李伯安去世一年半,其他作品已全部装裱过之后,一次打扫卫生时,此画不甘寂寞自动从柜顶跌落展卷仔细审视,发现其中含有长卷的大部分内容。这部分于长卷言,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总结的作用。又由于结尾部分为“天葬”,客观上形成长卷内容(从生到死)的自然结束和升华。故在整理时,排在卷末,名之《天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