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爷爷:唐朝宰相杜佑;父亲:唐朝官员杜从郁;子女:唐朝官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家道中落寒窗苦 一举成名天下知。
故事的开始,先从杜牧的爷爷,大名鼎鼎的杜佑说起。杜佑曾任唐德宗、顺宗和宪宗三朝宰相,门庭显赫。杜牧曾经形容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但杜佑最厉害的还不是官至极品,而是他的学问。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共200卷,近200万字,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书,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角,杜牧不无骄傲地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杜牧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和爷爷的悉心指导下,为文学功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也许你会猜想:靠此家境和权势,杜牧本可平步青云,做一个快乐的官二代、富二代、才二代。然后坐享权势,家财万贯,妻妾成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幸福一生。但,现实啪啪啪地,打脸相告“你想多了”。 上天主管命运的司命星君早已为他写下另一个剧本(不带点波折,怎么彰显我司命星君的创作实力?翻滚吧,小伙伴,激情大戏来了)。杜牧10岁时,爷爷杜佑离开了人世。还不等杜牧缓解悲情,又一波苦逼情节来袭:不到4年,他的父亲也不幸离世。从此,年幼的杜牧,生活急转直下。祖上留下的老宅子因为要偿还利钱,抵押给了人家,他和弟弟杜顗穷得直挖野菜吃,晚上读书连灯都点不起,只能靠记忆背诵,如此竟持续了三年。杜牧勤学,惟有泪千行:上天让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难道是要天将降大任于我?
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李恒),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在读书的同时,杜牧对国家政事极为关心。心想有朝一日能用此刻的勤奋才华换取一丝功名,精忠报国。杜牧心想:哥混到现在,拿得起,放得下的不止有筷子,还有之前的权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小爷要靠实力闯出一片新天地,重耀家族。
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李湛),唐敬宗皇帝热衷游乐、沉迷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大臣屡谏不听。年仅23岁的杜牧深感忧虑: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于是奋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阿房宫赋》。他在细致地勾画了阿房宫的宏伟富丽之后,笔锋一转,发出千古一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最后大声疾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对天下兴亡之道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骄奢淫逸统治者的有力警告。正是由于这篇赋写得太过于精彩。杜牧首次参加科考,就靠此篇《阿房宫赋》,给他带来了好运气:
大和二年(828年,唐文宗·李昂),杜牧26岁。那一年,担任主考官的是礼部侍郎崔郾。消息公布后,太学博士吴武陵(柳宗元好友)就找上门来。原来太学生中正流行《阿房宫赋》,这些年轻人对这篇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吴武陵读罢非常惊奇,因此特地向崔郾推荐人才。他当场把《阿房宫赋》朗读一遍,崔郾听后也是称赞不已。吴武陵趁机要求把状元给杜牧,理由很充足:才气无人可比。崔郾却为难地说:“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武陵说:“那就第二名或第三名吧。”崔郾回答说:“二、三名也有人了。”吴武陵心想:我还没来得急沾花捻草,就已经被别人拔光了。生气怒道:“你不能左右天气,但转变了我的心情。把作品还给我。告辞!”崔郾赶紧说:“那就第五名吧。”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崔郾吴武陵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他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同僚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杜牧这人才气虽大,但品行不太好,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听罢为难地说:“你们不能因为他是流氓就歧视他。普通人是耍流氓;大才子那叫风流。可见,男人是多么无私的动物,也许女人只想要个肩膀,他却给了她全身。既然已经答应吴武陵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我也不会改变不了。”众人听后,齐齐称赞(马屁拍起来)。 严肃的科举考试,到了唐朝后期已经可以内定名次,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对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更是一个噩梦。杜牧顺利地以第五名高中进士,虽然有被照顾的嫌疑,但若按真才实学,状元未必不能戴在他的头上。在随后的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考试中,杜牧再次及第,名列第四,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杜牧历尽艰辛,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那种喜悦足以让他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主人翁。但他勤学苦读爬上梯子的顶端,最终是梯子搭错了墙头,还是能助他一跃成龙,大展宏图?且看司命星君如何掌握:
杜牧连中两元,一夜之间名闻京城,他自己也是甚为得意,热泪盈眶:“终于熬出头啦!你说我容易么,上辈子欠谁的?我以后要改善生活,不吃挂面,我要吃方便面。”皇榜公布后,他立即赋诗一首抒发喜悦之情:“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期间,他和两个朋友一同到城南文公寺游览,看到有位老僧穿着褐衣独坐,便走过去和他交谈。老僧问杜牧姓字名谁,杜牧得意相告。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和他索要签名,拍照留念。没想到僧人又问他现在学什么呢,同行的人争相夸耀说:“我们这位杜兄,连中连捷,名震京城。”老僧笑笑说:“这些我一点都不知道。”杜牧十分惊讶,彻底懵逼,原来我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工资不高,我要任何时候不狂妄自大。于是感慨赋诗道:“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才高八斗志难酬,满腹经纶国难报。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在封建时代,哪个正直的文人不期望能以数载寒窗换得尽忠报国,何况是文武双全,渴望国家强盛统一的杜牧。但是面对国家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权的国情,他身上还有遗传自祖父的文人的铮铮傲骨,于是杜牧在朝堂上无法做到见风使舵与沉默自保,无法随波逐流苟且偷安。这样的人自然就被人排挤不容于朝,最终成为“牛李党争”的政治牺牲品。
大和二年十月(828年,唐文宗·李昂),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沉沦下位,被下放到江西做幕僚。幕僚是什么?就是州县的小官,如录事、参军。杜牧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而此次为官也是杜牧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邀,任江西团练巡官。沈传师“少为杜佑所器”,杜家对他算是有知遇、提携之恩,所以请杜牧作自己的幕僚,以回报他爷爷的知遇之恩。
大和三年(829年,唐文宗·李昂),沈传师转任宣歙观察使,杜牧也随其来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在沈传师的幕府,杜牧结识了一名歌妓,名叫张好好。张好好年仅13岁,能歌善舞。没有美丽的外表,根本没人会去在意你内心的美好,这就是现实。杜牧一见之下,竟为之倾倒。他的《赠沈学士张歌人》,描述了这位美女:“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杜牧动了真情:“别和我谈理想,戒了!仕途不顺,那就让爱情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自此杜牧与张好好谈情说爱,好生快乐。然而至此,剧情又开始反转。原来对张好好动情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也在宣州幕府,他和杜牧是文友,经常在一起游玩、喝酒,当然也一起看张好好歌舞。沈述师也喜欢张好好,杜牧人在屋檐下,当然是没戏。沈述师看他们日久生情,心想该出手时就出手“赐予我力量吧。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们”。不久张好好就成了沈述师的侍妾。一段感情如此结束,杜牧不舍又难过却无奈。做恋人未遂的杜牧,多想问沈述师一句你靠什么撩妹儿?然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睡梦中他得到了答复:就咱这身材,就咱这颜值,靠的就是“下药”(权势)!杜牧醒来,仰躺回想自己仕途与爱情的不顺:倒霉只有两个字,却跟了我半辈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未和我一条路。世上有千百条路,我沿着叫命的那条路走的义无反顾。
大和七年(833年,唐文宗·李昂),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历经唐朝八代皇帝,与宰相李德裕开展“牛李党争”)邀请,奔赴扬州,在其幕府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后转掌书记。当时的扬州是个繁华之地,杜牧曾描述说:“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杜牧天生有一种贵公子习气,加之长得很帅, 他搭讪美女,不需要问“菇凉。这板砖,是您掉的吗?”之类的话。来到扬州这人间仙境,美女如云的地方,自然是如鱼得水。牛僧孺对杜牧也极为器重,但见他在府中频繁外出,幽会美女,很不放心。于是密派兵卒30人,着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察觉。面对青楼,杜牧“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逛憋得慌。”杜牧不是自甘堕落,但对于满腹救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不能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去实现理想换来天下百姓的福祉,他只能郁郁寡欢,用短暂的快乐忘却不得志的悲痛。无奈之下,他选择沉醉醇酒美人和放浪形骸,于是就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名声。真乃,一失足成千古风流人物。
大和七年(833年,唐文宗·李昂),也许在娱乐圈混迹了太久,加之杜牧本身才华横溢。他的一首与歌女有关的诗歌——《杜秋娘诗》为他博得了盛名。金陵美女杜秋娘妩媚动人,能歌善舞,亦能联诗作曲。15岁时,她写了一首《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来,镇海节度使李铸听闻此诗,慕其才华,将其收为小妾。后来李铸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专长,充当歌舞伎。在宫中,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她机敏聪慧,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幸。后来穆宗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了政治权力的角逐中。后来穆宗失势被废,大和元年,唐文宗继位。杜秋娘被撵回金陵老家。到金陵出差的杜牧,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当时这首诗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杜牧,其中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他也认为这首诗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大和九年(835,唐文宗·李昂),杜牧33岁被朝廷升任监察御史,将赴长安前,牛僧孺置酒为他饯行,语重心长地劝告他:“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将来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说白了就是告诫杜牧不要纵欲过度,小心肾虚。杜牧掩饰说:“属下平时很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人拿出一个小匣子,里边全是便衣卫兵“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某夕,宴某家”之类的密报,多达数十张。杜牧“对之大惭”,泣拜致谢,因此终生感念牛僧孺。(牛僧孺: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激烈。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牛僧孺为官比较正派,他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好名。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文宗期间,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但牛僧儒顾虑和平,妥协反战思想引起文宗和李德裕不满。便主动告退,出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因为赏识杜牧才华,出任淮南节度使期间,便与之有了渊源,特请来做自己的幕僚。)
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扬州给杜牧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离别时自然依依难舍,他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回忆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那些与之朝夕相处的青楼歌女,同样让他难以割舍。为此,他写下的《赠别》同样有名:“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別,替人垂泪到天明。”
回京就职无心任,洛阳城内遇旧识。
大和九年(835年,唐文宗·李昂),回到京城的杜牧,因为好朋友李中敏受到郑注的压制仕途不顺,不愿在朝廷工作,就借口身体有恙。8月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被安排到东都洛阳上任。没想到这次消极怠工,却使他逃过一劫(11月,文宗皇帝与郑注合谋诛杀宦官,结果失败。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杀朝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同时又让他在洛阳东城邂逅分别六年的张好好。此举既保住了性命,又遇到了红颜知己。有时,一念之间,让人的命运乾坤扭转。一番叙谈之后,杜牧感慨万分,得知她已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临别以诗相赠,这便是著名的《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因为感情充沛,真情流露,这篇诗卷不仅文笔清秀,书法更为飘逸,成为唐朝留存于世的少而又少的书法精品。这幅作品用硬黄纸书就,高一尺一寸五分,长六尺四寸,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还有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题写的跋:“樊川此书,深得六朝人气韵,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评价之高,足以跻身书法大家之列。当年溥仪“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这幅诗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杜牧洛阳任职这段时间,究竟有没有和张好好再续前缘,书中没有详细记录。但杜牧面对昔日红颜和对她的一片真情,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邂逅张好好之后,杜牧见朝廷形势恶化,政局不稳,更心灰意冷,生活细节上也更为随意。当时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李尚书常常在家中举办宴会,按照规定,监察部门的官员应该避嫌不能参加,但杜牧听说宴会上家妓盛列、美女如云,就连忙轻骑而来。往日过惯了扬州美女歌舞的逍遥快活,如今置身洛阳终于见到大批美女。于是连饮三觥,对座中的家妓一遍扫视后,回过头来对李尚书说:“我这辈子就和美女有缘。早听说贵府有个叫紫云的姑娘眉目端丽,词华清峭,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能不能把她送给我?”众家妓听到杜牧这个无理要求,都回头掩口而笑。杜牧见此情形,觉得尴尬癌都犯了。立刻现场赋诗:“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召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咏完诗,杜牧当即告别,准备骑马而去。紫云是李尚书深受喜爱的歌女,但见杜牧把话说到这种程度,又顾忌杜牧是监察部门,对自己仕途有利用价值(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一个人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他所处的位置),不好意思拒绝得罪他。此刻李尚书心中万马奔腾:“你一个有文化的人,怎么这么没底蕴?我多想让你思想有多远,就滚多远。你不能貌似忠良,就不顾天良吧?!”于是惟有泪千行,把紫云赠给了他。紫云临行前也献诗一首:“从来学得斐然词,不料霜台御史知。愁见便教随命去,恋恩肠断出门时。”以此表达对李尚书的恋恋不合之情。女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怎么哄?如果你长的帅就按住强吻!长的不帅,还是去翻银行卡吧。但对于杜牧,他不需要翻银行卡就可搞定美女。杜牧见此感慨:“以前一直以为紫云你只不过是个眉清目秀,精通诗词歌舞的美人,今儿我才发现其实你不光是一个眉清目秀,精通诗词歌舞的美人,而且你还是这么专情的一个眉清目秀,精通诗词歌舞的美人。我杜牧作为采花的典型,实在太有成就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快到碗里来,我将上下前后左右的好好呵护你。”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却可以纳很多妾。人不风流枉少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杜牧这番豪情,足见他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才情。
宣州任官离洛阳,湖州订婚十年期。
这种放任不羁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不久后,杜牧的弟弟杜颤得了眼疾(据说是白内障),寄居在扬州禅智寺。杜牧请长假前去探望与照顾,在禅智寺住了很长时间,还写了一首《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此时,他心中颇有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味道。在繁华喧闹的市井扬州也能滋生出这样的寂寞,可见他确实是落寞之至。但按照规定,唐代“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说,官员最多只能请100天的事假,否则就算自动离职。也许是对京都的生活有些失望,也许是想离开那个风暴中心,也许生病的弟弟确实需要他全力照顾,杜牧趁机留在了江南。但杜牧此时还年轻,况且35岁的他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他就近出仕,带着生病的弟弟到宣州任团练判官:
开成二年(838年,唐文宗·李昂),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但娱乐圈佟丽娅和董璇,王珞丹和白百合,张韵艺、张韵涵、张含韵我傻傻分不清。”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多么富有创意和浪漫的相亲大会。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也许对于张好好十三岁年华的错失而旧情难忘;或者杜牧被这个女孩的容颜所吸引。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女孩子喜欢的男生,是那种正经里带一点不正经,但这点不正经还不耽误正经的那种。 男孩子喜欢的女生,是那种清纯里带一点风情,但这点风情还不影响清纯的那种。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虚有其人!”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看出母亲心思念其年幼,便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帅的人讲污段是撩妹,丑的人就是猥琐色狼。然而杜牧不仅帅,还有一定权势。撩妹技术哪家强,帅才杜牧胜蓝翔。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空叹年华似流水,念念不忘湖州亲。如果最后嫁给的是爱情,等十年又有何怨?离开湖州,杜牧回忆:8年前,我曾随沈传师在宣州任职,如今故地重游,风景依然如画,无奈年华已逝,老朋友也散落他乡。心中感慨颇多,遂题诗抒怀:“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指点江山遭排挤,牛李党争牺牲品。
开成四年(839年,唐文宗·李昂),人生短暂,聚合无常,总令人伤感。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在宣州任职不到两年,便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因为杜牧先前与牛僧孺走得太近,且为人“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所以当政的“李党”首领李德裕并不喜欢他。也正如杜牧自己心中所料,在京城为官,很容易被其他官员排挤。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李炎)春,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刺史,然后又迁池州与睦州,做了7年的地方官,这也就是他所自嘲的“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经历。
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 李炎),杜牧第三次来到扬州,故地重游,颇为感慨,提笔写下了《遣怀》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很为过去荒诞的生活后悔,有些自我解嘲,也满怀惆怅。诗中一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姿态,似乎一别扬州,他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但反思的背后更是炫耀与向往,《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亦可见他对扬州生活的眷念:“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李炎),杜牧转任黄州刺史。有一天,他游览赤壁,偶见沙滩之中埋藏着一段折断的铁戟,上面已是锈迹斑斑,面对滚滚江流,大发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的气势很足,眼光很高,在他看来,指挥了赤壁大战的周公瑾并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全靠了天气的帮忙,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言下之意,周瑜和他杜牧相比,不过尔尔。在很多人的眼中,好久没有人把牛皮吹得这么清新脱俗了。这不过是志大才疏的文人吹吹牛皮而已。然而杜牧敢于嘲笑周瑜用兵,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杜牧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晚期,经历“安史之乱”后,外有吐蕃、回纥入侵,内有藩镇割据,战事连连。对于国家的这些乱象,杜牧痛心疾首,这使他在治学时,特别关注“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主张士大夫必须懂得用兵之道,“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为此,他撰写了《守论》《论战》《原十六卫》等军事著作,甚至还亲自注释了《孙子兵法》。给《孙子兵法》作注的起因,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说:“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位始不用兵也。”自此,他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会昌年间,杜牧在睦州(今浙江淳安)刺史任上,完成了《孙子兵法》的全部注释工作,将书稿呈献给了宰相周墀,周墀读罢,大为赞赏。杜牧对自己的这部著作非常自负,他在其自撰的墓志铭中声称,他所注的孙子十三篇,“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后世对他的注释评价也很高,欧阳修《孙子后序》称:“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孙子。”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校《孙子十一家注》,曹公、李筌以外,杜牧最优。”可惜这部书现已失传,让人无法领略其风采了。
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李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反叛,其侄刘稹自任留后,朝廷决心平叛。杜牧写信给宰相李德裕,在分析了当年的淮西之乱与今天昭义叛乱的不同之处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用兵建议:“令河阳出动一万兵力在天井关修筑营垒,堵塞昭义向南的通道,高壁深沟,坚守而不出战;同时,只要征调忠武、武宁两个藩镇的军队,加上青州的五千精兵,宣州和润州的二千弓箭手,大军长驱直捣上党,不出几个月,必定倾复刘稹的巢穴。”李德裕正在制定讨伐昭义的军事方案,对杜牧的建议多有采纳,结果叛乱很快被平定,正如杜牧所预测的那样。
会昌年间,李德裕对回鹘用兵,回鹘被击溃,逃往了荒芜的漠南,李此时在是不是当“宜将剩勇追穷寇”上产生了犹豫。杜牧建议说:“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意思是胡人兵马入侵多在秋冬之际,夏天通常没什么防备,我军应该在五六月间主动出击。李德裕对他的建议深以为然,非常赞赏。
杜牧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却一直没能得到重用,得到立功疆场的机会。原因在于位居宰相之位的李德裕虽然“素奇其才”,然而因为杜牧与他的死对头牛僧孺关系密切,把他视为牛党之人,智慧可用,人却是不能用的,杜牧不幸成了“牛李党争”的政治牺牲品。
辗转漂移留诗篇,十四年后失良缘。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唐武宗·李炎),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曾到过杏花村饮酒,留下名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与此相关诗词《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李忱),在他的好朋友周墀宰相的帮助下,杜牧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
大中三年(849年,唐宣宗·李忱),杜牧47岁,终于如愿以偿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祖孙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杜牧到了湖州,第一时间派人将老妇人叫来,等待中兴奋,激动。不断猜想那年的小丫头如今是何种美貌?不约会,见这老妇人带了自己女儿还有一对孩童来见杜牧。细聊后得知,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如今娶个老婆,还给赠品。您太热情了。”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十年过去了,你也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屈指一算,果如妇人所言,于是无奈地说:“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不会强迫你们的,是我的不对。”说完便又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这才满腹惆怅地让她们走了。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碎了、得自己动手把它粘起来。送走老妇人,杜牧伤心不已,感慨万千,花开了,不一定会有结果。结果了,果实也有许多种:酸的、涩的、苦的。。。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也许一辈子也没那么长。曾经的海枯石烂,终抵不过现实的离散。当即写下一首《怅别》诗: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樊川别墅居养老,紫微郎官回天庭。
大中五年(851年,唐宣宗·李忱)秋末,杜牧从湖州回到长安,就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他倾其所有,购回了爷爷杜佑当年在长安近郊樊川所筑的别墅,大修之后,带着一家人住了进去。杜牧很高兴,邀请了许多亲戚朋友欢宴。酒酣耳热时,他吩咐外甥裴延翰待其没后,将他的文章结集为《樊川集》。
大中六年(852年,唐宣宗·李忱)冬天,杜牧得了一场大病。在病中,他梦见自己写下了八个字:“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梦里神仙言之凿凿地说他最后的官位就是紫微郎(唐代中书舍人的别称)。他觉得不是好兆头,于是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却写得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随后,他翻捡平生所写的诗文,将大部分都付之一炬,只留下了十分之二三。不久,一代诗人,溘然而逝,享年50岁。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但遗憾的是——最后他把所有的学生都弄死了。有些人拼了命的想活下来,死的那一刻才明白,佛家所讲的空。相传张好好闻讯悲恸欲绝,背着家人去给他祭祀。祭拜之后,自尽于杜牧坟前,张好好与杜牧的情感结局令人遗憾。而杜牧为什么也要焚烧诗稿呢?宋人刘克庄曾指责杜牧“风情不浅,青楼薄幸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可能杜牧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有意识地毁掉了大量诗篇。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风流倜傥,殊不知,他在夜夜笙歌、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生不逢时、抱负难舒的悲凉!幸运的是,外甥裴延翰自幼就得到杜牧的器重与喜爱,杜牧生平所作诗文,往往都会抄写寄给裴延翰。杜牧死后,裴延翰所收藏的作品,比杜牧焚烧后的剩稿还要多十分之七八。按照杜牧的嘱托,裴延翰将他的450首诗文汇编成集,共20卷,名曰《樊川文集》。杜牧的毕生心血,才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流传下来。
孔子晚年三句话对后人影响非常大: 一:时也,命也(时机决定命运) 二:慎始,善终(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 三:尽人事,听天命(你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给老天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杜牧出身名门,文采风流,诗赋俱佳,又兼有经济之略,还精研孙子兵法、善论兵事,像这样的一个人,若早生100年,在唐初开明繁盛之世,他或许也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展自己自己报国安民的政治抱负,可惜命运偏让他生在了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晚唐,留给我们最多的印象是一位诗人形象。纵观杜牧一生,先是出身名人,后又历经家道中落;勤学苦读靠才华赢取功名后却被朝廷排挤;委曲求全为地方幕府官员甘当幕僚小官却郁郁寡欢纵情娱乐;富有才华却不被重用成为政治帮派的牺牲品;终于靠年迈资历和宰相好友的辅助仕途略有转机,却已身处迟暮。人生如此波折,作为读者的你能体悟到什么?希望通过此篇,能让世人对才子杜牧有更进一步了解,并以史为鉴,活好当下。
杜牧名诗赏析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