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答案

 王志斌s1e5v8m6 2018-01-05

天气转凉,请注意保暖,保持每一天的活力,你就会永远美美哒!!!

打开音乐,让学习更尽兴!!!

由于每一次推送均会因为数量限制不会完全,所以当您需要相关资料时请从下方的菜单栏中选择或者从历史记录中去寻找!

如果您需要资料,可以公众号留言,届时会有专人向您提供资料!!

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推送练习题,答案在第二天会推送!

进入公众号后,在对话框中输入“章节名称+习题”便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E  5.B  6.C  7.B  8.C  9.B  10.E
11.B  12.E  13.E  14.D  15.D  16.C  17.B  18.E  19.C  20.B
21.A  22.A  23.E  24.B  25.B  26.E  27.C  28.A  29.D  30.C
31.C  32.D  33.B  34.A  35.B  36.E  37.B  38.A  39.D  40.B
41.E  42.A  43.E  44.A  45.C  46.C  47.D  48.B  49.B  50.B
51.B  52.B  53.A  54.B  55.B  56.B  57.E  58.B  59.B  60.E
61.C  62.E  63.B  64.C  65.C  66.E  67.C  68.B  69.A  70.A
71.B  72.D  73.C  74.D  75.D  76.C  77.B  78.B  79.D  80.D
二、多选题
1.ADE    2.BC    3.ABC    4.ABC    5.AD    6.AC
7.ABCDE   8.BE    9.ABCDE   10.ABCDE  11.ABCDE  12.ABDE
13.ABE   14.BCD   15.ABDE   16.ABCD   17.ABCE  18.BC
19.ABCE   20.ABDE 21.ABE   22.ABCE   23.ABC   24.ABCDE
25.ABCDE  26.BD   27.ABCD   28.ACD   29.ABCDE  30.ABC
31.ABD   32.BDE   33.ABDE   34.ABDE   35.ABCE  36.ABCD
37.ABCD   38.ACD   39.ABCD   40.AC
三、填空题
1.椎管 枕骨大孔 延髓 第1腰椎
2.前角 后角 侧角 前索 侧索 后索
3.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4.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
5.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6.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7.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8.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9.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10.面神经核下半 舌下神经核
11.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12.舌咽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13.脑桥延髓沟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14.原 后外侧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15.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大脑小脑
16.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17.背侧丘脑 上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18.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19.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20.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21.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连合
22.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
23.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 豆状核 尾状核
24.背侧丘脑 尾状核 豆状核 前肢 膝 后肢
25.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颞横回
26.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额下回的后部 书写中枢 额中回的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 
27.硬脊膜 脊髓蛛网膜 软脊膜
28.颈内动脉 椎动脉
29.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 前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末端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组成。
30.硬脊膜外隙 脊神经根
31.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四、名词解释
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地方,色灰暗。
2.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色苍白。
3.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灰质团块。
4.在大脑、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5.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外形略膨大,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
6.又称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
7.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细胞团块交错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
8.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平第l腰椎体下缘,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
9.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止于尾骨的背面。
10.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11.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即第四脑室底,呈菱形。此窝的上外侧边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边界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12.为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该部位的肿瘤会损伤这些脑神经出现相应症状。
13.脚间窝的窝底有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称后穿质。
14.在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连接左右前索。
15.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越过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
16.位于大脑纵裂底,为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巨大的白质板,分嘴、膝、干、压4部分。
17.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前端互相连接,分旧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18.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水平切面上呈“V”字形,分为前肢、膝和后肢3部。
19.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静脉等,呈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的硬脊膜外麻醉,就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
20.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硕脑膜窦,内含静脉血。
2l.脊髓和脑的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22.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末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的马尾周围的蛛网膜下隙,称为终池。
23.为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之间。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24.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
25.蛛网膜靠近硬脑膜,持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
26.位于大脑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和屏状核。
27.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传出神经元。
28.为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9.由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血液代偿作用。
30.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两部分。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31.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
32.薄、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
33.硬脑膜形成的结构,镰刀形,在大脑纵裂,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34.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大部分经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所穿过。
35.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管理书写能力,此中枢损伤,造成失写症。
36.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此中枢损伤,视觉无障碍,但不理解文字的含义,又称失读症。
37.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主要调整自己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损伤后,造成感觉性失语症。
38.又称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损伤后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39.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背盖)组成,在种系发生中出现较早。其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海马还与记忆有关。
40.大脑中动脉在前穿质处,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称豆纹动脉,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豆纹动脉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故又名出血动脉)而导致脑溢血,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五、简答题
1.答:列表如下: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上颈髓C1-4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脊髓节段=椎骨序数 如第3颈节对第3 颈椎
下颈髓C5-8
上胸髓T1-4 较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
脊髓节段-1=椎骨序数 如第5颈节对第4 颈椎
中胸髓T5-8 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脊髓节段-2=椎骨序数 如第6胸节对第4胸椎
下胸髓T9-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脊髓节段-3=椎骨序数 如第11胸节对第8胸椎
腰髓L1-5 平对第1011胸椎
骶、尾髓S1-5C0 平对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2.答: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每侧的灰质,前部为前角,后部为后角,在胸部和上部腰髓(L2L3),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伸出的侧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位于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为中央灰质。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3.答:脑干内一般躯体运动核有:
动眼神经核:发出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发出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发出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发出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
4.答:动眼神经自大脑脚底内侧缘处出脚间窝,滑车神经在下丘下方自上髓帆内穿出。三叉神经根在胸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连脑。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自内向外于延髓脑桥沟连于脑,在橄榄体的后方,延髓的侧面,自上面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连于延髓,在锥体和橄榄体之间有舌下神经穿出。
5.答: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和锥体交叉。
6.答:小脑分叶分部情况如下表:
根据外形分叶 根据进化过程分部 根据纤维联系和功能分部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前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7.答: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内,接近脑底面,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尾状核从前向后分为尾状核头、尾状核体和尾状核尾。豆状核被白质板分为三部分,外侧一部称壳,内侧两部称苍白球。壳与尾状核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8.答:可分为三类
1)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包括: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钩束和扣带。
2)连合纤维:连合两侧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穹窿和穹窿连合。
3)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经过内囊。
9.答:
1)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各部,又称Broca区,损伤后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2)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损伤造成失写症。
3)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损伤后造成感觉性失语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损伤造成失读症。
10.答:瞳孔对光反射为光照一侧眼,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间接对光反射。其传导通路如下:
11.答: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小脑上脚和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下髓帆有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第四脑室脉络丛。
交通: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通中央管,通过正中孔和两侧的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12.答: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上丘脑包括髓纹、缰三角、缰连合和松果体。后丘脑包括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底丘脑位于大脑脚底内侧,下丘脑从前向后由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构成。
13.答: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14.答:由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血液代偿作用。
15.答:
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健侧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2)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健侧眼均存在。
16.答: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脊髓的被膜自外向内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17.答: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循环途径如下:
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18.答:脑室系统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组成;它们之间的交通:
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19.答:第躯体运动区的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3)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关。
20.答: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的穿刺点在一般在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进行。因为成人或新生儿的脊髓下端均不超过第3腰椎体下缘,故不会损伤脊髓。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蛛网膜、终池。
六、问答题
1.答:根据症状体征及病史,确定为病变为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脊髓前角受损,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损伤造成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筋肌弛缓性瘫痪。
2.答: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后索的薄束和楔束,导致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损伤侧索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为上运动神经元,导致同侧肢体硬瘫;损伤脊髓丘脑束,造成损伤平面稍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3.答:
(1)动眼神经副核: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支配睫状体肌、瞳孔括约肌。
(2)上涎核:经面神经,至翼腭神经节(换元),支配泪腺。经面神经,至下颌神经节(换元),支配颌下腺,舌下腺。
(3)下涎核:经舌咽神经,至耳神经节(换元),支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在各终节内换元,支配颈、胸、腹(结肠左曲以上)脏器。
4.答: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水平切面上呈“V”字形,分为3部:
内囊分部 位置 经过的主要纤维
内囊前肢 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 前、后肢之间 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5.答: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的区别如下表:
症状与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瘫痪范围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较瘫)
肌张力            增高 减低
深反射            亢进 消失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肌萎缩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性萎缩
6.答:右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提示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半身浅、深感 觉障碍提示右侧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受损;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提示右侧视束或视辐射受损;发笑时口角偏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无萎缩,提示左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说明右侧皮质核束受损。综合全部体征,病变部应位于右侧内囊膝和后肢,供应这一部位的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豆纹动脉,所以可能是豆纹动脉破裂而导致脑溢血。
7.答:大脑中动脉进入外侧沟内,发皮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端脑外侧面有人体主要的功能区,若该动脉发生阻塞,将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具体的中枢和损伤表现如下表:
功能区 部位 功能 损伤症状
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管理骨骼肌运动 对侧肢体、眼裂以下面肌、舌肌痉挛性瘫痪
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管理对侧半身浅、深感觉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视觉 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同向性编盲)
听觉区 颞横回 听觉 不会引起全聋
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附近 嗅觉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讲话 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书写文字 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听话 感觉性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 看懂文字 失读症
8.答:视觉传导通路也是由3级神经元组成。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为感受器,第1级神经元是双极细胞,第2级神经元为节细胞,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形成视交叉,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延续为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外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端脑距状沟两侧皮质。
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的变化:
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2)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颞侧视野偏盲。
3)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鼻侧视野偏盲。
4)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即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和健侧颞侧视野半偏盲)
9.答:

10.答: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这些神经支配如下:
动眼神经:支配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脸提肌,以及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眼神经:支配眼裂以上的皮肤和粘膜感觉。
上颌神经:支配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和粘膜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