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常人在现代的一百种死法

 Genbidllmo14u8 2018-01-06

“我来告诉你,镜头之外的故事”


一个青年闯进一家银行,开枪杀死了几个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然后饮弹自尽。


导演调查案件始末,用不带任何温度的冷酷镜头,复原了案发前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但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推荐给你们,因为这部电影真的非常单调无聊。


谁想看一个孤寡老人的空巢生活?谁会花100分钟看自己日常的生活?没有高潮,没有起伏,从拍摄开始就能预感到肯定会扑街的一部电影。


但我还是要把它推荐给你,《机遇编年史之71块碎片》。




流浪男孩


一个邋遢的少年偷偷爬上火车,从乡村来到城市。


他偷别人的红色羽绒服和贵重相机,顺走一本封面印有唐老鸭的儿童杂志,并且大胆地向路人大哥借烟抽。



相比之下,挤进镜头中的路人都是一个样的:僵硬,自大,缺乏对旁人的理解。


小男孩对这城市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虽然干了不少小偷小摸的事情,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在这座都市里,他是善良与邪恶的奇异混合体,是街头为数不多的靓丽风景。


小男孩流浪了许多天之后,自愿上了一档电视节目,请求别人收养孤苦的他。



流浪的个体,终敌不过浩浩荡荡的人潮,于是以弱者的姿态,请求被强者同化。


最终,小男孩被一对中产阶级夫妇收养。他们给他买吃买穿,带他坐汽车,教他这所城市的语言。


在他的养母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他懵懂地坐在车上,四处张望,还不知晓自己的养母刚刚被青年枪杀。



这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他到底能否被城市文明所接纳?流浪者的身份又将何去何从?



养父养母


一对无儿无女的父母想要收养一个孩子。他们在孤儿院看好了一个短发女孩,然而女孩的戒备心非常重,似乎不愿意被领养。



起初她并不接受衣服,但当别的女孩表现出对那件衣服的喜爱时,她却忽然一把抢过新衣,逃到了一处幽暗偏僻的角落里,孤单地坐着。


这样的姿势,意味着封闭、畏惧、不愿交流。


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你我他来说,保持戒备、不轻易打开心门是再正常不过的。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无法判断一个证件齐全、口碑良好的幼儿园会对年幼的孩子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用性命守护的好闺蜜会不会是下一个刘鑫。



所以,用最悲观的态度和最恶毒的想法去揣测他人,竟成了行走世间的良策。

 

年轻的夫妇带她去看海洋动物表演,女孩儿本来非常开心。可是当养母把手搭在女孩儿肩膀上的时候,女孩瞬间变脸,把养母的手拨开。


养女的心门始终无法打开,付出的善意终究不得感激回报,这对夫妇的耐心似乎也被耗尽。



他们愁容满面地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不发一言。


就在这时,电视上播放出了小男孩寻求领养的消息,这让这对父母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们把女孩儿送回孤儿院,最后,如愿收养了流浪男孩。



其实许多人对待感情,都像他们对待养女一样。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感恩戴德、千恩万谢。你若不接受,就不配被爱。


女孩儿的人格,就这样被冷漠无情的夫妇判了死刑。不知道她被抛弃以后,今后的人生是否也充满“不相信”。


或许,当这对夫妇像挑选牲口一样选中养女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了这场闹剧的结局。




杀人青年


暴风雨的前兆,海面总是格外平静。


在青年杀人之前,一切都显得十分正常:他认真地玩游戏,打饭时与伙伴谈笑风生。


然而平静之下暗藏汹涌,青年处在崩溃边缘,早已显示出了征兆。他玩游戏时失去耐心,暴怒离去;他从熟人那里买来非法枪支,并随身携带。


下方最右的人给青年的袋子里,装有一支手枪


在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无聊镜头里,画面始终定格在青年打乒乓球的场景。


发球机重复不断地执行“发球”指令,机械冷酷的动作恰如真实的生活,无形地压迫着对面的青年。


他面庞紧张,喘息急促,精神高度集中,来不及擦拭脸上豆大的汗珠;


频繁的动作失误,却显现出精神深处的疲惫不堪。


这是最彰显导演个人风格的三分钟:镜头固定、场景单一、时间超长,无一不体现导演的构(资)思(金)巧(匮)妙(乏)。



长久以来的生活重压、潜藏的精神崩溃,在三分钟内被展现得淋漓精致。

 

导演调查案件时,他发现青年的父母、朋友、同学、目击证人,无一人知道青年杀人的原因。


可见,当青年显现出崩溃的迹象时,周围的人是冷漠的,甚至用怪异的眼光或责备的语气,把青年强制隔离在封闭世界里。



在银行排队的人突然把他打倒在地,一名司机路怒症发作朝他破口大骂……来自陌生人的巨大恶意,让青年彻底崩溃了。


他平静地举起枪,闯进银行,枪声轰鸣。


青年的崩溃象征着现代人压力的爆发,我们周围的甲乙丙丁中,或许也隐藏着这样一个人。



他小心翼翼地生活,伸出敏感而温软的触角,却被活生生地割断,无法做出任何挽救。

 


冷漠夫妇


不管你是否已结婚,当你做出“结婚”这一决定时,一定抱有“让生活更美好”的想法。


遗憾的是,世间大多数的婚姻,最终结果都不好不坏。


如电影中的冷暴力夫妇一样,屡见不鲜。


在早晨换衣服之后,妻子突然难以自抑,失声痛哭。


 一个糟糕的清晨,预示了一连串糟心事。



正吃着饭,夫妻突然开始争吵,原本美味的食物令人无法下咽;丈夫突然对妻子说“我爱你”,妻子却诧异地以为“你是不是喝多了”;


夫妻俩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像陌生人一样,各自看书,各自关灯,背对背睡觉,说一句压根没有回应的晚安。


明天的夫妻关系依旧脆弱,是今天的复制粘贴,又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好日子。



这就是许多人真实的生活没有激情满满的夜灯和温暖尚存的晨光,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张力。


看似活着实则对许多人和事一无所知。


电影不连贯的镜头,向我们表现出生活的平淡,和因这平淡生活折射出的冷酷残忍。



孤单老人


生命的尾声是暮年,在冷漠的社会里,暮年危机四伏。


就像电影中的这位独居老人,没有儿女的陪伴,一个人早起,洗漱,穿衣,煮饭,看电视……如果不偶尔打个电话,外人根本不知道他的生存状况,甚至不清楚他是死是活。



因为不同的人生境遇,比如单身、丁克、离异、丧偶、失独、空巢、独居,这样的老人会越来越多。年轻人独居并非难事,甚至因拥有自由而便利。


可是,老年人寂寞了得有人陪着说话,生病了更需要他人护理。


在人与人关系不复紧密的当下,当一个独自生活的老年人需要莫大的勇气。


所以,选择自己的暮年,是贯穿我们大半生的重要课题。



这部电影是人称戛纳电影节宠儿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来自他自编自导“冰川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在这位“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电影里,很少见到大牌演员的身影。


这是因为,最初拍电影时,哈内克先生没有资源与人脉,只能用尽一切方法省钱:只用路人演员、固定镜头长时间不动、避免一切特效场景等等。渐渐地,这竟也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本片扑面而来的冷漠感,让人想起另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搜索》


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命不久矣的叶蓝秋,在公交车上,心情烦躁又恐惧,拒绝给老人让座,引起一阵骚动。


媒体敏锐地捕捉到这件事,并将它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全面搜索,打乱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


我们身处人肉搜索无处不在的社会,上到美国总统,下到升斗小民,都难逃厄运。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不被察觉、彻头彻尾的冷漠。


键盘侠们给冷漠的心披上一层盔甲,隔着屏幕的人们,不再伪装成善解人意的正常模样,而是可以轻轻松松爬上道德的制高点,却不必为自己草率的言行负责。


儿童、青年、年轻夫妇、中年夫妇、老人……镜头的目光扫过各年龄段的人群,展现冷漠人群完整的人生境遇。电影落幕,长舒一口气,心里却被压抑所环绕包围,久久不能释怀。


这种冷漠,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这也让我们所处的时代,闪现出愈发清晰动人的本质。


最近被刷屏的短片《我不是包租婆》,很多人说这本应该是中国最该拍的短片,没想到被泰国先拍了。


在互联网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恶意,

但如果我们互相支持,

一切恶意都会消失的。


——电影《狩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