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识简史》:小学生也能看懂,现代科学理论却还在纠结

 林小霖 2018-01-07

——玉山崩析《道德经》习稿之九

《意识简史》(上)——

按照科学界的说法,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于地球,进化于地球。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子,其上生存的动植物也自成体系。

那么,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生物了。这些生物应该是没有意识的,它们仅有一些物理化学的反应。最初的生物很是简单,简单的聚集,会成为细胞群体,便有了生物反应。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大家都需要营养,这些生物怎么会不吞噬自己同类,反而喜欢聚焦呢?“万物得一以生”,“同类不相食”,便是《道德经》描述的两个宇宙法则。

聚焦则生事,如社会。它们之间便有了寄生者,有了劳动者,有了“剥削者”。但这个时候,细胞阶段的“剥削”,并不存在私利。每一类细胞都得依赖群体生活,同时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这样,细胞便分了类,聚合在一起的细胞便有了分工。简单劳动者负责从外界吸收光、电、水等营养,通过化学、物理过程满足群体的生存。那些不同的高级劳动者,则不必亲自动手,它们从别人那里得到营养,管理这个群体的秩序。

要提高效率,记忆细胞产生了。这是生物成长进化过程中的大事件,具有革命化意义。记忆是意识的基础,也可以说,记忆是智能系统或复杂系统的基础。记忆细胞的出现,加速了细胞聚焦过程,也加速了细胞群的分工过程。

当然,一开始的记忆仅只是物理、化学、光学的过程,是一些物质反应。

还有一种细胞的产生对生物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即,神经细胞。它使细胞群行动更加协调,效率千万培地得到提高。同时,它使群体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拓展。原先可感知的东西,如光、电、水、营养等,拓展至更宽广的领域,如碳、空气、场、宇宙射线。

这个时期,有两个需要说明的情况。一是记忆产生了判断,二是神经产生了需求。这促使聚集的细胞群变成复杂系统。这样,动、植物,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必然应势而生。这也许是地球生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的突变。

以上可以简单归结为这样一个过程:聚焦积累——内部调整分工——高速积累——突变。突变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它意味着抛弃和新生。

地球生物的第一次突变,意味着生物的分道扬镳。丢弃动物特质,植物产生了;丢弃了植物特质,动物便产生了。此后,开始了各自的大发展。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植物和动物两种结果呢?《道德经》开篇便论述了“道”和“名”、“有”和“无”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一件东西是孤立生成并存在着的。动物和植物,只是在以各自的方式描述宇宙而已。

因此,我们不能说动物比植物更高级。植物的选择也是一种革命性进步,它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未来,称得上是一项稳步扩张的大事业。另外,它总是以极低的能耗损失,产生最大的发展效益。

我们要探讨意识的历史,须从动物发展轨迹来追寻。这样的探讨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