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关中的汉墓/西行文化

 金色年华554 2018-01-07


汉高祖刘邦长陵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怡魏村。 长陵“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现在测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长陵亦称“长山”或“长陵山”。取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或“长平阪”有关。国务院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惠帝刘盈安陵

汉安陵为汉惠帝刘盈的陵,位于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安陵为覆斗形,底部周长725米,高25.22米。陵西北150米处为张嫣皇后墓,因吕后死后张嫣被废,封丘很小。陵北白庙村一带有邑城遗址,陵东还有12座陪葬墓。

 


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生的儿子,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百一十年)。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即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在今临潼县武屯乡立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刘盈时年六岁。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高祖崩,刘盈继皇位,是为汉惠帝,时年十七岁。

 


惠帝在位期间,和亲匈奴,稳定边境形势,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修筑了长安城。长安城的修建工程十分浩大,以后又建了长安的主要商业市场--西市,还把皇宫从长乐官迁至未央宫,未央宫成为皇帝议事和居住的中央政府。惠帝为人仁弱,朝庭大权掌握在其母吕后手里,刘盈目睹母后囚禁戚夫人,残酷地把她致死,终日哭泣,染成重病,但又无可奈何,只觉得自己无能治理国家,就忧愁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汉文帝刘恒霸陵

霸陵,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位于“江村大墓”。

 


霸陵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汉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阳原上)。至于为何霸陵选址在此,据推测和汉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关。但从《史记》来看,霸陵选择依山而建,防盗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的。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陵寝制度。西汉一般是帝后合葬不合陵,即皇后与皇帝葬在同一处,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坟,地面上的两个可见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孝文窦皇后的陵寝。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寝称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东郊狄寨镇鲍旗寨村西北,封土与陵园遗址均有迹可寻。陵冢呈覆斗形,现高29.5米,周长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陵园西北有从葬坑数十座,现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遥望汉高祖长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人称为“望子冢”。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儿子汉文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的,因高后吕雉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与刘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从其位置和当地的“望子冢”的称呼可以判断,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汉景帝刘启阳陵

阳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阳陵为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刘启(前188年-141年)是汉文帝刘恒之子,他们曾共同开创汉王朝殷盛时期的“文景之治”,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126年,景帝王皇后病死,亦葬阳陵。

 

汉武帝刘彻茂陵

茂陵位于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08月,包括茂陵在内的29座汉唐帝陵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墓

卫青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东侧是霍去病墓。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坡中腰有平台。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象庐山。” 遥望之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卫青墓南立石碑一通,题铭:中为“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西汉名将。汉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母亲是平阳侯府里平阳公主家女仆,人称卫媪。卫青在其母亲膝下度过童年生活。后来年龄渐长,身体雄健,有魄力。通情达理,勤奋好学,获得公主赏识,被任命为侍从骑士。后因他姐姐卫子夫被选进宫封为夫人,卫青遂被擢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北方匈奴日益猖狂,武帝命卫青为将军,统兵击匈奴,先后达7次,屡建战功,元封五年病逝。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约1公里处,即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岭子”。墓与卫青冢并,西边是卫青墓。1961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邓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纪念。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这座形式象征祁连山的墓琢,并在神道两侧安置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

 


横空出世

霍去病之父霍仲孺是平阳县的衙役,与平阳公主的奴婢卫少儿有染,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在他12岁的时候,卫子夫有了男孩子,被册立为皇后。霍去病以皇后姊子的身份担任侍中(皇帝近臣,掌管武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也会参与朝事)。他小小年纪就以善于骑射闻名。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800直奔敌军数百里,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2500户受封冠军侯。

 

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霍去病只有一万骑,而匈奴河西各部总计有十余万军,但他无所畏惧。他率军从陇西郡出发后,马不停蹄,一路飞兵,越乌戾山(今甘肃靖远县东南端之屈吴山),渡黄河,伐速濮部(匈奴名族,常与单于婚姻),涉狐奴水(今甘肃武威市石羊河),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这些部落本是匈奴的“外围组织”和“胁从分子”,所以霍去病在穿插分割并包围这些部落后,很轻易的就迫降了他们,并承诺归顺后绝不抢掠他们的财产与子民。这样一则是为了减轻负担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轻装上阵以便高速推进,让其他顽抗的匈奴正规军始终无法做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击;二则就是为了孤立“钦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由此可见,霍去病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颇有政治头脑。他为了分化瓦解匈奴河西各部,竟宁愿放弃军功的重要凭证俘虏数,这可真不像一个十九岁的小将所为。

 


接着,霍去病继续纵横河西,往北再回头向南,纵横两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南北杀了一整个来回,终于在皋兰山(今甘肃临夏县东南)与集结起来的匈奴部队短兵相接。经此一战,折兰王被杀,卢侯王被斩,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另外还有堆积如山的甲仗辎重,甚至休屠部的圣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汉军这边,不但杀光了匈奴军的全部精锐,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擒获了大量俘虏与辎重,而且兵力损失基本可忽略不计(锐悍者诛,全甲获丑)。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河西战役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最后的胜利还未到来,因为河西走廊还在匈奴人的手中。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采取迂回包抄式进攻,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穿过号称中国第四、第三大沙漠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0200人,受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此外还俘虏五王及王母、单于阏氏(单于妻)、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武帝称霍去病所率领的将士伤亡者却不过百分之三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颜师古注:“服而舍之,功成则止也。”

 

河西受降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单骑闯营,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三十三位匈奴王及四万匈奴军队全部归降,汉军士卒没有伤亡。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打通了这个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山丹军马场

经济意义上来讲,霍去病征服河西,短短一年内歼灭、受降累计近十万匈奴,从此甘肃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毫无匈奴,汉朝得以边民大息,武帝从而将陇西、北地、上郡的边防部队减半,由此大大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赋税与劳役负担。霍去病为汉民族留下了祁连山、焉支山,自古“凉州蓄牧天下饶”,为大汉带来了无穷的物质财富。祁连山北麓有着匈奴最大的马场,为汉朝补充了汉匈战争中需要的军马,那片广阔的大马营草原亦为汉朝日后养马备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丹军马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始创,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军马场)。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右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携带少量的辎重粮草,驱使所俘获的匈奴人为前锋为汉兵开路,跨过大漠,过河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又转攻左大将双,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又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的损失数量,前后一共斩获胡虏70443人,其数据超越历次汉匈战役的总和。如此大胜,开天辟地,无远弗届。经此,左、右贤王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霍去病乃是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汉族将领中率军北上远离国土最远者,大汉的雄壮的国威第一次播洒极北荒寒之地。他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秋天九月,23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将边境五属国的所有汉胡将士全部调来关中,让这数万兵马身着黑色铁甲(玄甲),排列成阵,从长安一路延伸到茂陵(武帝生前为自己所建陵寝),护送霍去病的灵柩去往墓地。以甲士送葬,此为王礼,大臣本不得使用。武帝还将霍去病墓的巨大封土修成了河西祁连山的模样,从祁连山运来巨石块,雕成石人、石马、石兽,堆积在霍去病墓前,以彰其马踏匈奴的赫赫战功。霍去病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荣华,他将国家安危放在一切之前,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家打出了这几个漂亮仗。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汉昭帝刘弗陵平陵

平陵,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

 

刘弗原名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是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生的儿子。刘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儿子,少年聪慧,很得武帝的喜爱。当武帝病重时,打算立他为太子时,却耽心他年龄幼小,可能会出现母后专权的局面,于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赵婕妤,然后才立他为太子。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当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在位期间,镇压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乱,多次下诏削减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田赋,继续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与乌桓的侵扰,加强了边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申,葬平陵”,终年21岁。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

 

汉宣帝刘询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四周排水的沟渠仍清晰可见。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抚养。汉武帝遗诏掖庭养视,并令宗正录其属籍,刘病已于是被养育于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七月,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因此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前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

 

汉元皇帝刘奭渭陵

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410米,东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底边长约120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铺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

 


汉元帝刘奭,字盛,宣帝与孝宣许皇后所生,27岁即位。竟宁元年(前33)五月崩于未央宫。葬渭陵,终年43岁。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是孝元傅皇后陵。现存陵冢低矮,显系削残。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王皇后陵园建筑与元帝陵园、垣墙同为夯土筑成,垣墙正中各有阙门,至今仍存遗迹。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东西四行,每行七座,当地群众称为“二十八宿墓”。现存墓冢12座。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成帝刘骜延陵

汉延陵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延陵陵园略呈方形,垣墙边长约四百米,四面垣墙正中均建筑门阙,今除南门东阙已毁外,北、东、西门阙遗迹犹存,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基边长约172米,高31米。今日延陵(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窖村),封土堆高31米,陵顶中央陷下一个3米深的大坑,可能是墓室被盗导致的陵顶塌落。陵冢正南有清毕沅所书“汉成帝延陵”石碑一通。

 


刘骜(前51~前7年),字太孙。他是汉元帝刘奭做太子时与王政君生的儿子。“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汉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结果却连猪狗都不如。由于成帝昏庸失政,“赵氏乱内,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因沉湎酒色,懒于理政,故其舅父王凤专权,王氏诸弟皆封侯。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成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1年)初春,开始在长安城西北的渭城延陵亭部修陵,因此取名“延陵”。建造五年之后,已花费巨万,天下匮竭,而陵墓的主体工程—地下墓室和陵园司马门还未完工。成帝震怒,问罪于负责陵墓营作的将作大臣解万年,因他当初曾保证昌陵三年可成。早就对昌陵营作不满的大臣们乘机纷纷上奏,说昌陵是借土它处,“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成帝的灵魂将来也不得安宁。而原来的延陵“据真土,处势高敞”,应还复旧陵,停止徙民。成帝无奈,只得下诏罢昌陵之作。延陵的再度营作,仍极尽豪华。

 


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坟”。班婕妤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姑母,她博通经史,为人端庄大方,常作赋抒发伤感之情。留传今日的还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成帝死后,她以婕妤的身份守园陵,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陵高14米,呈复斗形,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

 


延陵之西还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陵。许皇后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候嘉女,成帝为太子时入宫为妃,即帝位时立为皇后。《汉书·外戚传》载:“后聪慧,善诗书”,得宠于成帝。赵飞燕入宫后,为了夺得皇后的宝座,便向成帝谮告许皇后,结果被册收皇后玺,废居昭台宫。缓和元年(公元前8年),“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

 

汉哀帝刘欣义陵

义陵,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刘欣(前25~前1)为汉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汉成帝无子,立为太子。20岁即位,时值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烽火燃至长安,饥民持火上屋,击鼓呼号。刘欣在位6年病死,葬于义陵。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900米,高30.41米。陵东封土为傅皇后陵。有陪葬墓15座。

 

汉平帝刘衎康陵

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刘衎(前9~5)为汉中山孝王刘兴之子,9岁即位,在位5年。时大司马王莽辅政,嫁女为帝后。不久用药酒毒死平帝,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改国号为新。康陵东西横距216米,南北纵距209.7米,高30.6米。王皇后在平帝死后不肯改嫁,投火而死,葬于康陵东南500米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