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语文主题学习资料(三)作者:枫叶飘红
构建主题阅读模式 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语文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因此,创造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校自2007年9月开始进行语文“主题学习”课题实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水平,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语文教本发挥最大最长效的示例作用。新语文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篇数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含量增大了,如果还是一味地采取一篇课文用一至两节课或讲读或自读的方式,那么,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围着课本打转转,囿于课本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导致师生筋疲力竭,收效甚微。 于是,在教学安排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对课本进行了大胆增删,例子少而精,每学期只用一半的时间处理教材内容。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每一单元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中精选一至两篇进行深入研究,把这几篇课文吃透、学透、感悟透,而对其余几篇文章采用学生自读自讲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每一单元的文章并非面面俱到,合用的单元,内容就全用,不合用的则选用或不用。这样既照顾了教本又在不断地改进教本。如八年级议论文单元,典型篇目太少,不利于把议论文的知识讲清讲透,因而,这单元我们只选《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例子,然后补充《理想的阶梯》、《说勤》两篇议论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充分理解有关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形成能力。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要我们敢于打破“唯本”观念,教师的理念就会更新,思路就会更宽,眼界就会更广,教改的步子也就迈得越大。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闪耀思维火花,燃烧青春激情! 二、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拓展语文学习新渠道 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能动、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高级教师韩军也认为,语文课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课本”这个例子学透了,学生的感情和理性思维“活”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趁热打铁,给“本”注入活的灵魂和生机,让学生的思维之海再激涟漪。 在课外文本的阅读上,我采用了“一三五”主题式自主学习模式。 “一”是阅读选文遵循“一个主题”的原则。目前,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教材均使用主题单元这一编排形式。“主题单元”这一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将若干篇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内容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方式中加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我们在阅读课上延伸拓展教材所学知识时,就依据“主题”为标准,选取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我仅以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轨迹”为例,谈谈如何依据单元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这个单元,从“生命命题”的角度讲,是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人生轨迹”主题单元所选课文,是并非虚构的叙事类作品,六篇名家之作,或追叙作者本人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六篇课文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写作手法各有特色。在选用课内的《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为例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后,我给学生选取了《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新闻在路上》作为本单元课外延伸阅读的材料。这五篇文章就体裁而言,《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是记叙文,《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是小说,后一篇是散文;写作内容上都围绕了人生轨迹这一主题;写作技法上有复杂记叙、巧妙结构、环境衬托、片断组合等各自不同的特色,让学生在阅读这五篇文章的过程中步步紧扣单元学习目标,分析记叙文、小说、散文的文体特点,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品味语言特色,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各取所需,从不同角度获取文学滋养。 “三”是“三步阅读法”。同一主题的文章被选定后,我就引导学生用“三步阅读法”一步步批注文本。 第一步是文章分类。在教师导入新课、出示了本主题的学习目标后,学生速读课文并进行分类,可以从文体、写作内容、写作技法、语言特色多角度分类。 第二步是共批首篇。首篇文章往往是本主题下最富有代表性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此篇,学生独立批注,然后展示。阅读的步骤是: 1.初读感知(内容、主旨):(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词义。(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3)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4)将概括的内容要点、思想要点写于文题旁边。 2.研读感悟(结构、写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段落层次安排的特点。(2)领悟课文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写作目的等。 3.品读赏析(语言):(1)品味揣摩词句中的言中之事、言中之物、言中之情、言外之意。(2)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4)语句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特点及其表达作用。(5)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6)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第三步是分区批注。学生在共批并且展示了首篇文章的批注后,再从剩余的四篇文章中选取不同体裁的两篇文章,将学生分成A、B两区进行分区批注,两区同学都是精批本区要批注的那篇,浏览另一篇,然后是两区分别展示自己的批注内容。 “五”是“五种批注方法”。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既古老又新鲜,目前运用这种方法读书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批注法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创新意识。我引导学生所用的五种批注方法是: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 “一个主题”、“三个阅读步骤”、“五种批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学生们受益匪浅。当然,学生只有不断训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几年来,我在构建主题阅读模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快慢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也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创造学习理论的原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当然,这种模式也要根据不同课文灵活运用。假以时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他们就会认真体验生活的真,感悟生活的美,升华生活的纯,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 1.预习过关课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本单元主题,认准字音,读熟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提炼本单元主题。 ②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用心感受。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这一环节主要在小组内实施完成,教师辅以抽查的形式落实。 ④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概括出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⑤交流有关资料。 注意问题: ①预习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利用早读、语文自习以及课余等时间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预习,预习的要求是通读课文,画出认会生字词,查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预习过关课,主要对第一步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过关和交流。 ②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要求不断提高,低年级以熟读课文为主,中高年级要作批注。 2.字词读写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把本单元生字词及课文里的重点词语读会读好,初步感知意思并试着运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回顾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出示本单元重点词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词语分类,如按课文分类,按词性或词语的感情色彩等来分,但不宜分类太多)。初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一步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找到词语在文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 ③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指导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 ④从本课出示的词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话。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一般是五分钟)写出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写完后用两三分钟修改完善,然后展示朗读,教师做总结性评价。本环节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写话——修改完善——展示交流一步一个台阶,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小学语文的学习特点。 ⑤拓展阅读。老师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来选择阅读内容。以精品段、诗词为主。 注意问题: 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预习过关课和本节字词读写课可以有机整合。 ②写话练习时,在词语的选择上体现层次性,鼓励优秀的学生多选,基础较差的可少选。 3.课文品读课 改变过去一节课讲一篇甚至两节课讲一篇课文的传统教学方式,整合一个单元的课文,可以一节课学习二到三篇,一个单元安排一至二课时。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引导。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是学完一课习得方法后,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课;可以是每篇课文提出一个能贯穿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后集体交流。包括以下环节: ①导入新课后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然后集体交流,感悟并指导朗读课文。 ②谈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谈。写作方法方面的收获要引导学生探究哪些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③片段练习。学习其中一种自己认为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表达方法写一个片段,要求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尽量写得生动。 ④拓展阅读。选择一到两篇紧扣单元主题的文章给学生阅读,然后交流读后收获。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领悟,强化对一些表达方法的认识,增加了阅读积累。 注意问题: ①一节课学几篇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来决定。 ②拓展阅读环节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可作为课后作业。 4.拓展阅读课 学完课文后接着就是拓展阅读课,目标就是延伸学生的学习触角,增加积累,使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包括以下环节: ①回顾单元主题。 ②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主题阅读课本中的指定篇目,边读边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③阅读交流。读一读,谈一谈。学生读好自己画出的精彩片段,然后谈自己的感悟、体会或收获。谈的时候可以是就某一篇谈,也可以是就某一段某几段谈,形式不拘一格。 ④写一写。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5.主题习作课 紧扣单元主题,学习和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练习写作。包括以下环节: ①习作准备。就是提前告诉学生习作的主题,让学生观察、搜集和习作有关系的资料,为课堂习作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备。 ②读:小组内读观察搜集到的资料。 ③议:讨论交流习作方法。 ④思:思考文章的整体布局和思路,列习作提纲。 ⑤说:口述习作内容,同学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⑥动笔习作,修改完善。 注意问题: 主题习作课共需两课时完成。 6.综合实践课 就是结合单元学习主题,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不定,组织的形式也不一,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到校园里开展,还可以到社会上进行,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主题学习品读课铸就高效课堂
回想以往的语文课上,教师口若悬河,将一片片精美的文章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精剖细刻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索然无味。语文课究竟怎么上?伴着迷茫和困惑,伴着无奈与焦灼,主题学习适时而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带着全新理念的清新气息向我们走来。在主题学习所有的课型中,课文品读课是最实用的,也就是我们的精讲课,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语文品读课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 、扣重点抓精点。一篇700-800字的课文学生读一遍用时5分钟左右,读上三遍一堂课就耗去了一大半。所以,必须紧扣训练重点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研讨学习,不能面面俱到,只要抓一段或几句话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训练任务。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有的课文篇幅长,段段精彩、句句经典,处处都很重要,那么是不是每句话都要让学生细体会深分析?还有的文章乍一看较为浅显,实际是玄机深藏,不下点功夫进行多角度分析是不容易找到阅读精点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7课《爱如茉莉》一文,被安排在理解“父母之爱”单元里。我们把这课当作精讲课文。全文描写精彩细致,每句话都有细细琢磨的价值。哪段哪句为学习重点?有人认为描写妈妈和爸爸说话的内容是重点,也有人认为描写我的句子是重点,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我们还是将写妈妈爸爸说话内容的句子当重点进行赏析,结果学习效果很好。 除联系训练项目外,确定重点还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一是学生的兴趣点。我们要看学生对此处是否感兴趣,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能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语文课闪烁出生命的光彩、回归人文原生态,让学生“享受”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绝美之处。二是稍有难度。一看即懂处不行,最好选择“跳起来摘到桃子”的高度。三是语言文字精彩、有鉴赏价值的地方。
三、重在导读,以读促悟。小学课文内容教师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多,包括一部分古诗词。我校规定语文课上贯彻“零讲解”策略,提倡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促悟。我们要求精讲课上要突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领悟课文含义、体会思想感情。朗读指导也应抓住重点句段,起到读一句(段)带全篇的作用,即能带动对全篇的感情朗读,带动对全篇的理解体会,带动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朗读指导要到位,做到“宁在点上打深井,不在面上挖多坑”。朗读指导要做到“四要”:一要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示范作用;二要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掘出属于自己的语感源泉,享受语言甘冽的滋润;三要举一反三、由点到面,人人由平庸到精彩,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一遍一个台阶,直至达到理想的境地;四要以情促读,老师要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多进行一些分角色朗读、现场表演、情景回放、情景模拟等活动,以景激情、以情促读。在重点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全文的朗读训练,一篇课文学完学生最好能熟读成诵,起码也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下来,否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 四、注重积累,丰富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就是积累,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精品,其中有大量的佳词美句,字里行间蕴藏着无尽的教育元素,不只是语言的,还有很多文化、道德层面的。因此,在欣赏品评之后,很有必要将其积累起来,以备终生享用。积累分隐性积累和显性积累两种:隐性积累包括理解掌握(背诵记住)优美词句或段落、能自如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能将体会领悟到的积极情感付诸于行动、学习方法和经验的积累等等;显性积累包括摘录优美词句和段落、写读后感、课本剧表演、仿改扩写课文内容等。隐性积累更有直接、长久和现实性,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即提倡当堂背诵,提倡口头复述、提倡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等。一篇课文学过之后背过一句不算少,背过10句不算多,要的就是这种积累的意识,只要每天积累一点点,将来就能积少成多,达到粒石成山、滴水成河之目的。 “主题学习”的出现丰富了语文课堂,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如今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学生每天都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主题学习”真的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主题学习”课堂会更高效,更精彩。
第三部分 统合:改变课堂结构与教学流程 ——主题学习《中国的月亮》课堂实录
●执教:李虹霞 一、创设氛围,导入主题。 幻灯片出示夜空中一轮明月的画面,音乐响起,师深情讲述。 师: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星空,有一个奇特的星球,她将太阳的光芒反射到我们居住的地方,让我们在送走太阳以后,依然拥有或明或暗的光亮。她就是月亮。 (生静静听歌,看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啊,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师:同学们,告诉我,你听懂了什么? 生:我听到这位歌手在思念家乡。 生:他在思念童年的阿娇。 生:我好像看到他的脸上淌着泪水。 生:我感觉他心里很惆怅。 生:我感觉他的泪水流到了我的心里。 师:是啊,无论长多大,走多远,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却没有丝毫的改变,那古老的歌谣、那故乡的月亮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 【点评:一首歌,把学生的心带到了皓月当空的夜晚,在无限的遐想中,导入了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在语言文字中品读月亮。 师:让我们随着作家孙友田一起回忆他童年的歌谣。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还记得他躺在母亲的怀里,母亲轻轻地哼着……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深情写道……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多么美丽的回忆啊,可是当诗人孙友田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甚至不认得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儿子。但母亲伴着月光给儿子的启蒙却永远留在了儿子心中。 (生深受感染。) 【点评:这是5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师抓住最重要的片段品读,3年级的学生也能品读出其中的另一番滋味和感受。】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作家赵丽宏笔下的月亮,看谁能读出她的美丽、安详、宁静。 师:月亮出来了……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天上的月亮皎洁美丽,水里的月亮袅娜摇曳,作家笔下的语言文字也因为有了月光更加绮丽。看,这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生:朱自清。 师:对,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与春天的幸福约会》专题里背诵过他的《春》,在《串起时间的项链》专题里背诵过他的《匆匆》,今天我们再来背诵他的《荷塘月色》。 (出示《荷塘月色》。) 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点评:李老师优美动情的范读,立刻把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 生再读。 【点评:学生读得同样入情入境。这个班是李老师从1年级带过来的,朗读水平非同一般。听了学生这样动情的朗读,还需要讲吗?】 三、从“物象的月亮”走进“意象的月亮”。 师:月亮从天上到水中再到画里,她从我们的眼里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文字,一定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涌上心头。在冰心的眼里,月亮是什么呢? 生: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师:多么惬意啊,月亮是母亲,母亲是月亮,再读。 (生充满感情地读。) 【点评:就这样,主题升华了!在读者心中,月亮也成了母亲。】 师:在一位游子的眼里,月亮是什么呢? 生: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师:这层薄薄的纱和朱自清眼里的纱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这是游子眼中的泪光。 【点评:就这样,月亮升华了!她成了故乡的符号,化为思乡的泪水。】 师:在祖国万古奔流的历史长河中,月亮已经被我们中国人赋予了情感,丰富了内涵,她已经属于我们中国,成为中国的月亮。 生: 一轮中国的月亮 挂在天幕上 多少人举目仰望 看不见月光 唯有泪千行 一轮中国的月亮 荡在水中央 袅袅娜娜,摇摇晃晃 打湿了离别的长衫 揉碎了游子的心脏 一轮中国的月亮 留在中秋的梦乡 装满了母亲的心房 溢出了儿女的眼眶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忧伤却不是那种忧伤 一轮中国的月亮 印在历史的教科书上 就连小小读书郎 也在轻轻吟唱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月亮像皎洁的宝玉,她耀秦皇汉武,映唐诗宋词,照边关孤垒,抚游子心泪。她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的月亮。你听,旅居法国的熊秉明老人在吟唱…… (生唱《静夜思》。) 师:让我们读读他的诗。 生:一个古老的诗国/有一个白发的诗人/拈一片霜的月光/凝成一首小诗/给所有的孩子们唱/一代一代地唱/会须一饮三百杯/老诗人捞月去了/小诗留在月光里悠扬/在故乡悠扬/在他乡悠扬。 【点评:学生读到这里,我都为之动容。只有朗读能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只有朗读,才能读出诗的意境!】 师:在熊秉明老人的泪光中悠扬,他还记得儿时的《静夜思》。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他多盼望明月能把他的思念带给父母啊,他多么惦念在世界那头的家乡呀,多么牵挂家乡的父母是否安康啊!他在怀念…… 生:时间的那一头/在世界的那一头/拍着手拉着手/孩子唱/望明月问明月/月光光明月乡/在时间的这一头/在世界的这一头/举头低头/满头霜/满头霜/满眼老花的月亮/满面粼粼的月光。 【点评:于是,月亮印在了学生心中;于是,月亮成了故乡、成了祖国的代名词;于是,思乡、爱国的情愫融入了学生的血脉。润物无声,无声润物,这是教育的一种高境界。】 四、自主阅读,深度思考。 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眸万古奔流的文化长河,去看看关于月亮的一个个字谜,一个个传说,一首首唐诗宋词,一副副对联,一篇篇散文,去解读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月亮,月亮到底在哪儿,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月亮究竞是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完成老师发的思维导图学习纸内容,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个别点拨。)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在小组内相互碰撞,看看能否借借别人的智慧。 (交流讨论一) 师:看到月光,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它? 生:月光滟滟。 生:月光皎洁。 生:月光素净。 生:月光如水。 生:明亮。 (交流讨论二)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月亮,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请你用“在我的眼里,中国的月亮______,因为她______”来说。 生:在我的眼里,中国的月亮最美,因为她是那样充满诗情画意。 生:在我的眼里,中国的月亮最柔,因为她是那样柔情似水。 生:在我的眼里,中国的月亮最圆,因为她是那样渴望团圆。 【点评:老师没有忘记“语文”二字,巧妙地由读到说和写。】 (交流讨论三) 师:事实上,我们最初对月亮的了解都源自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和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请你把李白眼里的月亮解读一下,用“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______,因为他_______”来说。 生: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白玉盘,因为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玩伴。因为他下山,“山月随人归”。 生: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挚友,因为他“欲上青天揽明月”。 生:在李白的眼里,月亮是酒友,因为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在李白的眼里,月亮就是他形影不离的情人啊! 【点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老师、演员平时积累的重要。看了这个班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平时李老师引领学生背了多少诗啊!没有平时的“厚积”,哪有今天的“薄发”啊!】 (交流讨论四) 师:在你的眼里呢,月亮是什么? 生:在我的眼里,月亮是圆满、和美。 生: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月亮是挂念、幻想。 生:在我的眼里,月亮是坎坷、是挫折。 (交流讨论五) 师:现在让我们来说说,月亮究竟在哪里呢? 生:月亮在我们中国文人的咏叹里。 生:月亮在我们游子的思念里。 生:月亮在我们中国的唐诗宋词里。 生:月亮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师:经过我们这一解读,月亮更加富有诗意,我们也成了诗人了。 五、深情诵读,升华主题。 师:月亮多幸运,有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深爱着她,赋予她这样多的情感;月亮多欣慰,她已成为我们祖国五千年不老的容颜。最后,让我们深情诵读《中国的月亮》。再没有什么语言比这首诗更能总结中国的月亮了。 生: 到底是外国的月圆 还是中国的月圆 一个简单的话题 让我们不停地争辩 在我的眼里 中国的月亮最美最亮 因为,是中国的诗人 让它的美丽绵延了千年 爱情可以用它来象征 思念可以用它来代换 那是一轮洁净的玉盘 盛满了游子的乡思 寄托着思妇的缱绻 中国的月亮 最神秘也最浪漫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一轮明月承载看 中华民族浓浓的情感 那是一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月亮 那是一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月亮 那是一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月亮 那是一轮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月亮 那是一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亮 那是一轮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亮 那是一轮 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亮 那是一轮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月亮 一轮明月构筑了 唐诗宋词里最美的意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亮早已成为 故国五千年不老的容颜 幻灯片出示:爱中国的月亮,爱祖国的文化! 【点评:点睛之笔!至此,教室一片寂然,一片肃然!】 六、教后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国的月亮》是一堂公开课。在此之前连续两周,我和学生读着“月亮”的文字,听着“月亮”的乐曲,唱着“月亮”的歌,奏着“月亮”的曲子,画着“月亮”的画…_浸润在月亮的文化中,学生阅读了近5万字的课程资料,享受了两千多年“月亮”文化的神韵。在对“中国月亮文化”的拥抱和触摸中,我和学生一起陶醉其中了。如果说这节课比较成功的话,应该归功于课程的统合。 回想3年前,我再次回到小学课堂,重新审视小学教学,不由得发出追问——学生学得幸福吗?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否幸福愉快,多数取决于课堂能带给孩子怎样的生活。而课堂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生活,教师是决定因素,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直面孩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尤其是像我这样跨年级教两个班的老师。 接着我追问自己——我的教学如何高效? 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师本课程;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要真正了解课堂学习的起点,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最后我们必须要增加课内阅读量,以保证学生确实在读书。 我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追问——我的教学行为指向哪里? 每上一节课,我都反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期待的达成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我培养了学生哪些良好习惯?我是否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能力、形成了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考,让我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我的统合教学法正是基于以上三个追问而开展的探索和研究。 首先,改变索然无味的课程内容和耗时低效的线性教学,沿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路径,我尝试将分散在学科内外、但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统合”,从而改变课堂结构和重塑教学流程。我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统合”:一是横向统合,包括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的统合和学科之间的统合;二是纵向统合,包括语文单册教材内容本身的统合和跨学段语文教材之间的统合;三是时空统合,包括语文与学生校园生活的统合、语文与学生家庭生活的统合及语文与学生社会生活的统合。 《中国的月亮》就是其中的典型课例。课前,我在备课中左顾右盼寻找统合点;课中,我瞻前顾后将统合点连接成线;最终,统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了学生思维和学习时空的内外贯通。 上课的是3年级学生。经过统合教学,这些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的人均识字量已达2000字左右,能完全脱离拼音读物,基本做到无障碍阅读;2年级,学生已阅读完小学阶段的所有语文教材,集体阅读《史记故事》、《春秋故事》、《希利尔讲世界史》等书籍;3年级上学期,学习3年级上册教材、4年级上册教材4个单元,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3年级上册和4年级上册的8本书、《出口成章》的6本书合计56万字;3年级下学期,学期初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过关后,补充学习完《小古文一百篇》上册,阅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5册共计140万字。3年来学习“统合主题”多个,如《发现汉字之美》、《云之歌》、《祖先的诉说》、《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作家笔下的秋》、《善于发现的眼睛》、《串起时间的项链》、《中国的月亮》等。 3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目前,这个班学生人均背诵唐诗100多首、宋词30多首、小古文50篇。人人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人人都会用毛笔书写汉字,人人都会吹奏葫芦丝;人人开通博客;人人能制作PPT。学生参加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获得小学组冠军。 经过3年的摸索和研究,我有了基于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的意识;我开始转变视角,真正依据学生的发展审视课堂;我也开始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我欣慰,一个普通的老师也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将语文教学“统合”,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教育教学的痴迷,让我充满了厚重自己、强大自己的激情。我会继续享受这份锻造自己的快乐,让自己走得更智慧、更从容、更踏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