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余杭看山图》中,大涤山九拆萦纾,秀峭浑厚,排闼送青致目睫间,恍如一座蓬莱般漂动的仙山,令人撫掌称奇。大涤山旧有洞霄宫,陆游《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历汉唐至宋久盛不衰,为天下名山洞府,自然风光蕴灵毓秀,古迹遗存韵含水石。“烟岭连高迹,松风隔太虚”。宫址四面环山,有狮象守门、灵凤还巢、天柱壁立、大涤尘心等宜人景观;有大涤洞、栖真洞、归云洞等深浅莫测;翠峰丹泉、古桥修竹,蜿蜒九曲的溪水,云雾缭绕的奇峰,梦一般的仙境不知醉倒多少文人墨客如上不知醉倒多少文人墨客。名人游客来游甚众。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均有题咏,许迈、郭文举、吴筠、邓牧等先后在此久住,李纲、朱熹等名宦任过“提举洞霄宫观察使”之职。 过一石桥,其左为凤洞.传说当年钱武肃王到此,有凤从洞中飞出鸣啼迎驾。凤洞的对面山上有个龙洞,传说羽人在此洞拾到过龙齿骨,又名蜕龙洞。又有桃花洞,每当桃花盛开,洞中水流飘浮着色彩鲜艳的桃花花瓣。俞先生边介绍边吟诵起“洞里有春藏未得,春风春雨泛桃花。” 又数十步,路旁涧水如白蛇蜿蜒从哨崖飞舞入壑,其旁一方不甚大的平地,说是翠蛟亭故址,旁有泉。当年,宋高宗临幸,步月至此,见泉自三池流注入涧,汹涌若雷,飞映山林,作绀碧色。十分喜爱,还让人在此建亭。东坡有诗“亭下流泉翠皎舞” ,即此。过此数十步,折而西南,有座小桥,曰元同,系元同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梁之处。始建于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元代和清代曾两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现为临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循乳山而行,又一折西北,夹路皆平壤,翠筱如云,一望无际,豁然开朗,足有百把亩面积的平坦地带,皆昔洞霄宫殿基。东南面青檀山,西南面天柱山,北面大涤山,东面鸣凤山如翠屏四合。荒塬接天,远空霞蔚。历经两千余年兴衰的洞霄宫,如今楼宇已废,仅存遗址。 我只得从泛黄的故纸中,撷其一鳞半爪,以示先前辉煌,“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可谓盛唉!”“千础之宫,骞腾太虚。杰阁鸿钟,震于江湖。”这是陆游笔下的形容。“一帆高卦出红尘,万仞长歌入紫云。莫道游仙别无侣,玉清冠盖许同群。谷口停骖上翠微,五云宫殿关金扉。不知何处朝元会,却见龙鸾队仗归。”这是陈尧佐诗中的吟唱。洞霄宫烜赫天下,始自汉元封三年建观,恢于唐,宋室南渡而称极盛,彼时,洞霄宫乃华阳仙境,风清气和,土腴泉洁,山秀地灵,灵粹滋生,代生异人。元明以来兴替不一。而今荒草萋萋,蛇虫出没。一阵秋风,黄叶零散,时间的距离,却如一根弓弦,抽泣着它无情的哀怨,大涤尘心其实标志着时间的嬗递。亦如人生,常会由激越走向安详,由绚烂归于平淡。一切耀眼的光环终会弥散,切躁动的喧哗终会消隐。 遗址西南面即大涤洞,其洞口朝天柱山,背依大涤山,洞口最高处约2米,宽约8米,扁平如嘴,洞口上方石刻“大涤洞”三个字笔画遒劲,沉稳大方,玄机可悟。茫茫云霭、莽莽山荒,心有预悸,捻神捻鬼,使我难睹它的真实面目。后翻阅清陆文焕《大涤山胜记》,说是:“持火炬乃得入,行里许夹道委曲,石色若苍黑,玉白又纵横不易辨,又垂一石柱,号日‘隔凡’。过此柱,有圆井,无底,唯闻朗朗水声。相传岩上产玉芝,饵之得长生。”记得古籍上将大涤洞视为其周围方圆四百里内“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祥之所。” 不远处山林野草之中,挑起一方屋角,仿清建筑,高低错落,开发公司所为,虽为空壳,倒也给这个道教胜苑增添了悠悠古韵。而那动听的蛙鸣,清脆的鸟啼,如鼓如琴的溪唱,更给这梦幻般的山野,平添了儿分神秘。遥想当年,郭文举真人隐居天柱山大壁石下,独宿十余年,披鹿裘葛巾,种植豆麦为生,米箬叶果实,入市换盐,从不与人争价,食有余就拿去救济贫困。后郭真人在大涤山得飞化之道。还有,苏东坡白发苍髯,击掌踏歌:“更欲洞霄为吏隐,一庵闲地且相留。”李绚依杖临丸,引颈独吟:“不是桃源不归去,故人多半在烟霄。”在古人眼里,这是一处可以洗涤尘心的“世外桃源”。我好想,若在此建一草舍,半畦绿豆,一棚苦瓜,两垄小麦,三五鸡鸭;或数时闲坐危崖,枕石梦蝶,岂不快哉。 大涤的隐忍,大涤的境界,凝聚成一个江南古城悠闲散淡的生活画卷,如画,如诗,灵动飘逸,恬静淡雅。难怪陆顺豪感叹道:“余杭山水之胜最浙右,而洞霄之胜最余杭。”它的雄伟巍峨,挺拔俊秀为余杭拉开了一道美丽画屏。我喜欢《余杭看山图》。 |
|
来自: 昵称QAb6ICvc > 《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