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冬季调养做到适时进补就够了?你错了!

  平凡的人 2018-01-09

指导老师:朱如彬,副主任医师,就职于大理州中医医院。


正逢深冬,寒风瑟瑟,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冬季的蛰伏是为了来年万物生长储存养分。在寒冷的冬季里,体内的肾气慢慢的贮存能量,充实茁壮,为了下一年度,预先贮存整年的元气,冬天是四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其一,冬天天气寒冷,易引发或加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其二,若冬天养生不好,来年易生病,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三,冬天“养藏”,藏精不好会影响来年的精力,所以冬天必须特别关注调养,可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能力,也为来年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


中医冬季调养之规律起居


《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是老人)。现在有很多老年人,大冬天五、六点就早起出去锻炼,其实那不叫锻炼,而叫折腾。


为什么中医讲冬天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呢?《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闭藏”就是封闭,收藏和储藏的意思。也就是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冬天锻炼,也一定要等着太阳出来,再去锻炼,不要在外面冒着雾露风雪去锻炼,如果过多、过早、过激烈地锻炼,肤腠开启出汗过多,而使阳气外泄不利于精气的储藏。因此起居要符合中医养生的规律,冬天得应有的养护,以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


中医冬季调养之“夏病冬治”


“夏病冬治”源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适用于症状夏重冬轻的慢性疾病。哪些“夏病”适宜“冬治”呢?一些体弱者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统称为夏病,均适宜在冬天诊治。“夏病冬治”常用的方法有药膳食疗、穴位敷贴、针灸耳针、中药汤剂、中药熏浴、药酒膏方等,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来辨证施治,这样到了夏季,阴阳调和,原有疾病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


中医冬季调养之适时进补


我们民间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可见饮食疗养非常重要。冬令进补,提高机体免疫力,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虽然食补基本原则以“藏热量”为主,不过进食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可食用一些滋阴潜阳食物,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百合、枸杞、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辨证论治,切忌不顾实际情况,全家上下齐进补。



此外在冬令进补中需注意的是,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此外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中医冬季调养之调畅情志


《内经》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说的是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在冬季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因此学会少私寡欲,性格豁达,心理宁静,减少私欲,使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慢跑、画画、跳舞、唱歌、滑冰、游泳、打球等业余爱好,并向人倾诉,适当宣泄,这些都是消除冬季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冬季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是四季养生的重要季节,科学、合理、规律的养生,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会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做到未病先防。


来源:云南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