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的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朝,公元1278年。是妈祖文化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和弘扬中心。是天津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天后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福建省莆田县的一个渔家女子,名叫林默。而妈祖正是闽语中对未出嫁女子的称谓。因她生前屡次救助海上的遇难船只,所以死后被人们尊奉为舍己救人,救弱扶危的海上女神。 元大都定都北京之后,妈祖随着“南粮北调”和“南货北运”的漕船,乘风破浪来到了海河之滨,天津迎来了善良、端庄、历尽沧桑的妈祖。 妈祖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千年而始终不衰,因为它来自民间,又被朝廷所认可,从元世祖忽必烈破天荒地敕封妈祖为天妃,到清康熙最后一次敕封为天后,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赐封就达二十多次。 妈祖信仰的形成顺应了人们祈愿出海平安的心理,也顺应了宋元时期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需要。 妈祖信仰成为了当时行海运的人们,战胜风浪祈愿平安的精神支柱。 天津“天后宫”坐落于三岔河口,是当时的河海交汇处,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香客众多,因此庙宇日见繁荣。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殿毕,喜气满宫袍。”从元代诗人张翥的这首诗中,足见昔日妈祖庙的旺盛香火和三岔河口的繁荣景象。从“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句话中,就可以找到妈祖和天津的精神血缘。到了公元1404年,也就是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开始了迄今600年的城市化进程。 妈祖信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她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妈祖的形象表现着一种民族特点,她端庄淑美的仪态,代表了中华女性外貌和内心的高尚圣洁;她的慈祥孝悌,在伦理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观念;她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天津的天后宫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据史料记载,“康乾”盛世时期,康熙,乾隆多次来津巡视祭祀活动,看到“娘娘会”盛况空前,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龙心大悦,乾隆帝将其褒奖为“皇会”,御赐“天后”半付銮驾,这也是天津天后宫特有的。乾隆的御赐使天津原来一般民间庙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皇会”从此成为了推动南北物资文化交流的重要盛会。 天津祭祀妈祖的这种形式被一直延续至今。那精美豪华的仪仗、精湛的表演、富丽堂皇的宏大场面,使整个城市沉浸在欢乐之中。“皇会”满足了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吸引了中外游人,弘扬了天津市民的自豪感,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城市精神。 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供奉的神,都让信徒们感到敬畏,感觉他们至高无尚,他们惩恶扬善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唯独妈祖不是这样,她像慈祥的母亲,她是爱的化身,她只扬善,像母亲一样护佑自己的孩子,在人们心目中,她就是母亲。母亲过生日这天,孩子们不管走多远,都会回来给母亲祝寿。妈祖已经和天津的百姓生活融在了一起。 千百年来天后信仰所积累的文化已经植根于华人、华裔心目之中,并成为了海外赤子爱国、寻根、敬祖的一条重要民族血脉,唤起了人们爱国向祖的自豪心情。 德国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新文化的发展,常常要回到它的原点,去寻找力量和源泉,然后再前进,再发挥出耀眼的光辉。 (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提供文稿 北方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