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漾濞彝族支系及生活习俗

 漾濞彜乡文学园 2018-01-09

          彝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漾濞是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漾濞彝族是漾濞境内居住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漾濞彝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一起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辛勤劳动,开拓和推动了漾濞地区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漾濞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彝族风俗民情,有独特的彝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为更好的研究漾濞彝族支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婚丧习俗,特作以下探析。

一、漾濞彝族支系及分布情况

漾濞彝族共有三个支系,人数最多的是喇鲁(云南书面记作腊罗),其次是聂苏、诺苏。

喇鲁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他称“土族”或“土家”,(la  lo),毕摩经中称“喇鲁”,“喇”是虎,“鲁”是龙。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唐代,在哀牢山脉和大理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在六诏中,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势力最强,蒙嶲诏地盘最大,势力仅次于蒙舍诏。六诏的族属除越析诏为么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外,其余五诏均为乌蛮,也就是今天的彝族。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蒙舍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以乌蛮为主的联合白蛮(今白族的先民)为统治阶级的南诏国家政权,次年皮罗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通称黑彝。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口碑资料相传,这些地区的左、常、杨、习、马等姓彝族,原来居住在漾濞江东岸的蒙化,南诏政权被南诏清平官郑买嗣颠覆后,才迁至漾濞江西。他们开发了漾濞江西岸的漾濞广大地区,其中的左姓彝族历史上是蒙化府世袭土官的左氏家族的后裔,今平坡、顺濞等地区的彝族,主要有熊、罗、蒙、杨、茶等姓,也是土著民族。该支系主要分布在龙潭、瓦厂、鸡街、顺濞、富恒、太平、平坡七个乡镇,其他乡镇间有分布。六诏时蒙嶲诏,后来的样备诏诏址就在今蒙光村,漾濞的蒙姓彝族、部分其它姓的彝族都是蒙嶲诏(样备诏)的后裔,都属于喇咯支系彝族,在漾濞境内,喇鲁支系彝族分布最广,人数最多。

聂苏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或“聂苏”,该支彝族属“南诏乌蛮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古老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楚雄的武定地区,于明代迁入漾濞境内居住,主要聚居在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漾江镇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箭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漾江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也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苍山西镇也有少数居住。该支系属于黑彝。

诺苏支系居住在漾江镇抱河岭村的雀山村民小组,人数很少,自称“诺苏泼”他称“白彝”又因他们居住地的原因,兄弟民族习惯上称他们为“后山彝族”,“雀山彝族”或“阿老友”。这支彝族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清代迁徙到丽江居住,1969年和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迁移到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现有200多人。

腊罗支系、聂苏支系在唐代之前就有世居,但真正形成部落是在唐代。诺苏支系于1969年至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迁移到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

二、漾濞彝族的生活习俗、信仰

【生活习俗】

漾濞彝族三个支系生活习俗大体相同,饮食为早、中、晚三餐。彝族历史上以大米为主食,彝语叫咱卡,意为口粮。唐代樊绰著《蛮书十卷》中,《六第五》载:“五诏俱存,而蒙舍北有蒙嶲诏,即杨瓜州也,同在一川,地气有瘴,肥沃宜禾稻。”《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滇池以西,土俗唯业水田”、“收大麦后还种粳(jīng京)稻”、“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明确记载南诏、蒙嶲诏以大米为主食,而且种水稻技术高超。迁居山地后,明代以来,多食用包麦砂、麦疙瘩、荞粑粑,近年来又恢复以大米为主食。

特色菜有“茴香粉蒸排骨”、“赶马鸡”、“木瓜羊肉”、“茴香粉蒸猪肉”、“老虎生”等,风味食品有核桃仁蘸峰蜜、柿饼、泡橄榄、酒制腌肉、水腌菜等。男性善饮酒,主要为家庭自制白酒或酒坊酿制的烧酒。饮茶待客则在火塘边用陶土小罐将茶叶烤焦黄后注入沸水,烤茶芳香四溢,根据各人喜好饮用。味极酽,另外,核桃仁蘸蜂蜜也是当地彝家人待客的礼数。

【跳菜习俗】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漾濞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阿苏塞--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8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下菜的人要手急眼快,如果跳菜人员走过,下菜的没有按桌如数把菜下够,下菜人员只能到厨房里面自已去端,也算是对下菜人员的惩罚,所以下菜的也不敢怠慢,要一环紧扣一环,有有条不紊的进行。

服饰特色

漾濞彝族男性多着通行时装,中老年妇女多着本民族服装,未婚女性在婚嫁、节庆和表演时着传统民族服饰,全套女装有勒箍帽、领褂、系腰、围裙、绣花长裤、布鞋等构件,帽子绣花滚边,帽沿钉鼓钉、桂花,有飘带,斜襟衣前短后长,边角镶以手工刺绣花边,颜色鲜艳,端庄大方,绣鞋图案别致,色彩鲜明,中老年妇女则包黑布头帕,衣服颜色以青、蓝为主;小孩戴虎头帽,以蓝黑布料缝制圆筒形帽身,帽沿绣花,帽顶饰龙虎图饰,再配以银铃、缎带。同当地背小孩的裹背一样,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当今无论男女老幼,均能熟练操汉语与外界交流,在村内、族内则通行彝语。

民居建筑

彝族民居有垛木房、茅草房、瓦板房等,彝族住房土坯为墙,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以前一般都是几家连在一起,现在大都是独门独院,围墙多以土掌墙,也有用空心砖或红砖砌成的。现在村落住房多为瓦板房,一间正房、一间耳房相连而建,外加一间上楼下圈,正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左右房间主人居住,来客一般在堂屋留宿。耳房一般做厨房,靠墙壁左侧,立一火塘,火塘上摆个三脚架,锅支于其上,用于做饭、烧菜、煮茶之用,冬季还有取暖功能。火塘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火塘上方,常用竹条和绳索吊一长方形架子,作烘烤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家常、讲故事,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交流情感的场所。比较富有的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彝族建筑风格比较突出的的建筑。

婚嫁习俗

彝族历史上血缘关系四代五福之内禁止结婚,有传染病、怪病者禁止结婚,彝族家庭内,儿子婚事主要有父亲做主,母亲为辅,女儿婚事80%由母亲做主,父亲只能内部管理而不能出面。男女十六岁以后,进入成人谈情说爱阶段,谈婚时,按十二生俏分为上等婚、中等婚和下等婚,上上等婚姻禁止婚配。大多数家庭最终由父母包办婚姻,只有少数有逃婚、抢婚等情况。男女合八字才能结婚。八字不合不能结婚,如男女青年双方属龙就会生哑巴,这叫福灯火等等。

具体风俗是:1、先问生俏,2、找媒人,3、媒人领男青年向女方家提亲。提亲时要带一合红糖,一只鸡,酒、茶烟等礼品,及香钱纸,到女方家祭拜祖先,4、定鸡酒,做法是媒人领着男方家到女方家认家门,认亲戚,除带鸡红糖、酒、茶、香钱纸等以外,还必须三丈六尺黑色布或者绸缎。祭拜祖先毕桌面上要看鸡卦,鸡头、鸡翘由媒人吃,鸡卦由两起家各剥一只,由媒人说断礼金,男女双方改口互认对方父母,确定自己为对方父母的子女,并确定婚事吉日。5、办客嫁娶。原来是用毕摩指导婚事,将女方迎娶到男方家大门外时,要由毕摩退喜神,喜床下点七星灯,后来找不到毕摩就改用导师,仍有退喜神的做法,但是已经不说彝语,改用汉语念吉利话。6、回门。新婚三天后,新婚夫妇必须回新娘家中祭拜,祭拜后当天返回,称回门。至此,婚事仪式结束。

丧葬习俗

漾濞彝族丧仪,各地略有差异,喇咯、聂苏均实行棺木土葬。丧礼扎竖大帛和狮、象、鹿、马等纸扎,姑娘家猪羊上祭、哭调。“开悼”只请毕摩诵经,不请道师先生,有宰杀“黑路猪”(家祭用)、“白路猪”(领魂猪)和白马放生(送山马)、敲牛习俗,棺木装饰亦有差别,男式棺木头面多饰香炉、花瓶,女式则为蝙蝠、月亮图案,丧仪时,棺木置于正房边隔格房檐下,材头向左,也有堂屋正门材头朝外用凳子或八仙桌摆放的。孝子剃光头,男披麻、女戴孝,守孝期长则一年,短则男九天、女七天。腊罗支系称祖灵为“丁郎刻母”,送丧后由毕摩领孝子取云锦杜鹃或棠棣木刻小木人,裹红布、缠挂于祖堂竹蔑笆上,作为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祭祀。聂苏支系则用山竹的根部做祖灵牌位,并将祖灵置于竹箩中,悬挂在祖堂中,称其为“孟宗哭竹”。

漾濞彝族老人去世后,都要“开吊”(举行丧葬仪式)。孝子头戴笋衣麻匹制成的丧灵冠,腰系草绳,手执杵丧棒,女子头顶孝帕,足穿孝鞋,唢呐鼓吹奏响哀乐、毕摩诵经,后人要猪羊上祭,供奉酒食果品馔碗,夜晚通宵打歌,出殡时,亲友及寨中青壮年争先恐后抢抬灵柩。齿德俱尊的老者去逝后,青少年抢抬灵柩称“破肩”,还有带主家一个小碗给自家小孩使用,以期小孩健康长寿的习俗。漾濞诺苏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传统

漾濞彝族对”和“孝”是比较认真的,是始祖的优良传统,漾濞彝族信奉“丁郎刻母”、孟宗哭竹由此出现了彝族丁郎刻母”和孟宗哭竹”的典故

漾濞腊罗支系彝族的“丁郎刻母”聂苏支系彝族的孟宗哭竹是有出处的。

腊罗支系彝族的“丁即刻母”传说古时候,有个彝族妇女,年轻轻的就死去了丈夫,丢下一个儿子,这妇女决心不再改嫁,孤苦伶仃地带着儿子过日子。她省吃俭用,让儿子穿好吃好,自己却穿麻布衣,吃糠咽菜,过着艰苦的生活。
日月如梭,光阴如流水,慢慢地这寡妇老了,儿子长成一个大小伙子。可是,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嫌母亲年老不中用,经常打骂母亲。母亲却依然疼爱儿子,儿子去做活后,母亲在家料理家务,给儿子做饭。儿子却不然,母亲给他送饭迟了,他拿起棍子就打母亲;送早了,也打母亲;天长日久;弄得老母左右为难,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有一天,儿子在山上犁荞地,地边上有两窝雀,一窝地头的灌木丛里,是一窝还没有出窝的小雀;一窝在地尾的一棵小树上,窝里有一只瞎了眼睛的老雀。儿女犁地时,犁出些小虫子,一群山雀跟在他的犁头后啄吃小虫。他发现有一只大雀和一只小雀叼着虫子,来回地喂那窝小雀和瞎眼的老雀,从中受到了教育。他想:人也是这样,小时候要父母养;老的时候要儿女养,我连雀鸟也不如。他想到自己对母亲不好,非常后悔,于是在心里发誓,从今以后要学雀鸟一样,好好地瞻养老母亲。
这时儿子已犁到地头,看见老母亲一歪一歪地送饭来;忙解下犁架,准备去接老母亲,他忘记放下手中的牛鞭子,就跑上前去迎接母亲,母亲看见儿子拿着牛鞭子朝自已跑来,以为是饭送迟了,儿子又来打了,忙放下饭箩,掉头就往山林中跑去。儿子在后面追着,她在前面跑着。母亲想到儿子对自己越来越不孝,活着遭罪受,不如死去算了。她钻过一蓬棠梨树,看见前边有一棵白花木,于是一头撞在树上面晕了。儿子跑到时,母亲已气息奄奄,他把母亲抱在怀中,痛哭流涕地说:“阿妈,我错了,对不起你!今天我是来接你的呀!你快睁开眼睛!不等他说完,母亲看了他一眼就断气了。儿子悔恨自己对母亲不孝,造下了今日的后果。他把母亲背回去后,用最隆重的礼节安葬了母亲。最后又到山中砍来了母亲撞死在上面的那棵白花木和一棵棠梨木,用白花木做了一个小木人,刻上眼,耳、鼻、嘴和心赃器官,分别在上面安上一粒银子,然后给小木人穿上一套新衣服,再用棠梨木做成靠板,把小木人绑在上面,最后把小木人供在灵堂上。每天吃饭时,先献小木人,然后才吃饭;天气冷了,给小木人烤火。太阳出了,把小木人背出屋外晒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丁郎刻母就在彝族群众中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凡是彝族家死了人,在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之后,都要由阿毕领着大孝子到山中砍回一棵白花木,做一个小木人,供在灵堂里。彝族把这种活动叫做接祖。

漾濞腊罗支系彝族的丁郎刻母:就是请毕摩在坟前占卜“松卦”拔一把松毛,中间插一根草,以垂直方向放下,看中间草倒的方向,按卦示方向,寻找一枝白花树。孝子由毕摩带领将找到的白花树作父(母)亲。在树下点上香,毕摩设堂诵经后,把白桦树连根挖起,死者长子要将白桦树背回家,阿毕把白花树取一段做成一个约五寸长的小木人,给小木人刻上眉毛、眼睛、鼻子、嘴、耳朵,在小木人的胸口上抠一个小洞洞,作为心脏,装进一点银器。男高6.6寸,若女高6.2寸。木人做成后,又给他穿衣服和裤子。男的衣服有两件,一件黑的,一件白的,白的穿在里面,黑的穿在外面。裤子用黑布做,女的穿一花一蓝衣,黑围腰、黑包头,着蓝裤或黑裤,雕好偶像后,毕摩在家设香案,点八炷香、供升斗利市,纸钱、油灯、茶、酒各三杯及汤、饭等,利市钱三元六角、三十六元、三百六十元不等,看主人财力而定。毕摩将灵牌插入升斗,开始祭献,毕摩诵《安灵经》,孝子头顶升斗,(内插灵牌)在毕摩指引下,逆时针方向绕香案转九转,然后将灵牌按男左女右秩序安放在墙壁上历代祖宗洞里,按其辈分从左至右排列新故亡人的灵牌不能立即并拢祖公牌位,要放在旁边供奉三年,待三年烧孝以后才能并拢历代祖宗牌位一起祭拜。这就是漾濞彝族的“丁郎刻母”

孟宗哭竹”的典故: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

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

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他是多么的孝顺。

这二个典故都说明了我们彝族人民有着比较淳朴的孝心,是值得传承的优秀文化。

生育礼仪

彝族历来极重视子孙发达、人丁兴旺。重视生育礼仪。婴儿降生后,在家堂上点香、敬三茶三酒向祖先亡灵报喜,并祈祷祖先保佑。

取名,婴儿降生两三日、七日或满月后给孩子取名。起名由老辈取,若无老辈则由父母为小孩取名,老辈年龄七十岁则给男婴取名如“七十”、“七十宝”,女婴则取名“七十谷”(新中国建立以来,叫“七十妹”),也有新生婴儿出生后用秤称,以体重取名,如“五斤”、“七斤”、“八斤”等。或以十二生肖起名,如或十二生肖起名,如“龙生”、“狗生”、“狗咪”(新中国建立以来叫“狗妹”);按五行起名,如“金生”、“金妹”、“老土”等等。

报喜,婴儿降生不久,其父要向婴儿生母娘家报喜。具体做法是:带上香、钱、纸、茶、酒等祭品,生男孩则抱公鸡,生女孩则带母鸡,向岳父母家报喜。报喜须当日往返。路远无法当日往返者,可“过山过水报喜”,做法是:过一座山与一条河(沟、箐)后,在半路上设一神坛杀所带鸡祭献,祭献后返回家。

办月米酒(满月酒),婴儿生下满一个月叫“满月”,要办“月米酒客”。亲戚做客叫“送祝米”,婴儿手上要拴红丝线。

抓阄(jiū纠),小孩满周岁时,在中堂设一席,上置书、纸、笔、墨、秤、笛、果、饼等,由小孩自由抓取,以此预测小孩人生走向,近年来此习俗有消亡趋势。过生日,煮鸡蛋给小孩吃,直到成家为止。

过年,由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小孩八岁换牙,掉牙的下牙埋置于厨下铁三脚根,上牙则丢在房顶上。

人生礼仪

小孩剃头时,头顶留一片圆形头发,额头留一约四指方形头发各一绺。彝语称“汉物地厄”,意为魂在处,外人不能抚摸。

女孩长到16岁,男孩17岁时为成年,可以谈情说爱,学本事,为成家立业作准备。民间调子唱“好玩不过十五、六,十七、八岁要当家”即指此。新中国建立前,十七、十八岁要嫁娶,成家立业。新中国建立后,按《婚姻法》谈婚,结婚成家。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

客场礼节

漾濞彝族历来有尊老爱幼传统,客场上以八仙桌入座。以家堂、坟墓等敬香火处为上方,先由长辈在上方入座,其他人依辈数大小依次入座。就餐必请长辈先动筷,或由长辈分配菜肴。鸡头、鸡卦敬请年长者食用。餐毕,小辈需将筷子置于空碗右侧,请长辈“慢用”,待长辈饱食后方能离席。

歌舞乐器

唢呐、竹笛、二胡、芦笙等乐器,多在节庆、寿宴、丧仪等场合演奏,多种乐器中,以芦笙为大为尊。唢呐是婚丧喜事中必备的乐器。彝族打歌和大刀舞是婚丧嫁娶不可缺少的歌舞活动。

【节日节庆

当地节庆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二月八”等。

(1)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古老传统的重大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共计518项)中,“十、民俗(共计70项)”下公布了彝族火把节:序号458,编号X-10,项目名称:火把节(彝族火把节),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发源地在普格县。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遣害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驱虫,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漾濞彝族大多都过六月二十五日,县城周边也是过六月二十五日。自治县成立以后,自治条例规定,遵重各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火把节放假三天。

(2)端午节

端午节也是该地区彝族的大节,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古的时候天下很乱,频繁的匪患使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一群匪徒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背着一个大孩子,却把一个小孩子牵着走路,觉得很是奇怪,一问才知老太太背的是别家的孤儿,而手牵的是自家的孙子。同样也是孤儿的的土匪头子被老太太的好心肠感动了,并把他们将在五月初五到山寨洗劫的风透给了老太太,要她回家后在自家门上挂上菖蒲叶,给家中的孩子的手上系上五彩线,到时候可免灾劫难,好心的老太太回村后四处相告,让乡亲们在门上挂上了菖蒲,所有的孩子都手上都系上五色线。初五那天土匪果真来到山寨,见彝家人门上都挂着菖蒲彝家孩子手上都系上了五色线,无从下手,只好走了,彝民们因此免受了一场大灾难,为纪念这一事件,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彝家人要杀鸡宰羊门挂菖蒲,给小孩系上五色线以示纪念。

(3)月半节

月半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彝族传统的专门祭祀亡人的节日。如果家中有年内新亡故的人,七月初一时便要把亡人接回家,接亡人时,由家中人一手端一碗清水,一手擎一柱香,站在大门外呼唤,告知七月半将到,请亡人回家。祷词念过之后,返回家中,将水碗放在平时敬神的地方,插好香,便意味着已将亡灵安置好,然后,从接回的那天起,便要每天饭菜祭奠,一直过完七月十四。如果不是新亡故的人,则只要在十二三时接回便可,或者在十四日一早接回。七月十四日这一天,传说亡人在家中吃过晚饭,要去赶阴阳街,所以晚饭一定要早早祭献,并为亡人多烧钱纸,好让亡人在阴阳街采购所需。在彝族民间故事中,有亡人因家中晚饭太迟,赶不上同伴,一路哭泣而去的传说。

(4)春节

春节,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扫房子”,即进行房舍家物的清洁扫除。除夕这天贴对联,在院心里置“天地树”,晚餐极为丰盛。正月初一凌晨“抢新水”,吃甜食(一般为汤圆),大人不探亲访友,也不接待客人,男童为亲近家“踩门”。踩门要给红包。初二至初五亲友互拜,并参加本村或邻村举行的各种娱乐活动。初六至十四日,仍属年节期间,但饮食和日常活动已经恢复,十五日晩餐再度丰盛,春节算是过完。

(5)二月八节

农历“二月八日”,是漾濞彝族一个祭祖的节日。主要是祭祀彝族的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要举行歌舞、摔交、打秋千、野餐、篝火晚会等活动。

三、宗教信仰

彝族都有多种多样的民间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其他还有十二生肖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崇拜、母体崇拜等多种崇拜。

祖先崇拜:彝族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血统的继承,每一家、每一村寨、宗族都有家堂甚至祖祠祖庙,世世代代认真祭拜祖先。在彝族的观念中,没有天堂与地狱之分,只有归祖观念,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活人的世界叫“阳世”,亡者的世界叫“阴间”或 “阴世”,阴阳只隔一张纸。人死后其灵魂必须回到在“阴间”世界的祖先那里去,回不去就会变为孤魂野鬼四处游荡,甚至妨害彝族“阳世”人间的后代。只有年满60周岁的人才有资格回祖先那里去,60周岁以下的人死后只能任其自寻出路。能把彝族亡灵送到“阴间”世界祖先那里去的人只有“毕摩”,所以60岁以上的老人亡故,必须请“毕摩”做法事。

祖先崇拜中亡灵归祖的具体做法是:60岁或以上老人即将断气时要“接气”,其方法是:由子女把呼出的阳气“采”入手掌“握”紧,在老人吸气的同时放到其嘴边,同时把老人呼出的气用同样的方法“采集”后放到自己腋下。老人断气后,子女要为其剃头洗净尸体后换上寿服,等到“阿毕”到场后方可装棺入殓;根据其生辰八字、子女和近亲属确定吉利时日“开吊”,“开吊”结束送山、下葬,下葬后由“毕摩”找白花树木(云锦杜鹃)雕刻成亡者形状,取亡者生前衣领布条扎在竹篾笆(大小约15cm×15cm)上供奉在中堂家神或楼上家堂中家神位置(此谓之“丁郎刻木”),再由“毕摩”为亡者举行叫阴魂仪式。至此,全部丧葬法事方告结束,待来年上新坟,三年后脱(烧)孝。

十二生肖图腾崇拜:这是以虎为首,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生肖崇拜,以龙虎为尊。体现在族称上,“喇咯”这一族称在“毕摩经”中自称叫“喇鲁”,“喇”是虎,“鲁”是龙,合称龙虎,自称是“龙虎”族;称点苍山为“务鲁”。这是把以“龙虎”为代表的十二生肖典型化、集中化的具体体现。以十二生肖为街期,彝区各处都有,很常见。十二生肖崇拜,以十二生肖作地名

万物有灵崇拜:体现在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日月星都各自有神。到处都有山神庙、地母庙。各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神。家堂中有天地君(国)亲师位。这就是万物有灵。

母体崇拜:体现在祭祀“阿夷白”神。每年家历二月初八是“阿夷白”神的祭祀日,“阿夷白”是彝族毕摩的最高、最原始的祖师。

二月初八是毕摩收徒、毕摩为出师徒弟设祖师坛的日子;是寨中女子学习哭调子、学剪裁缝纫刺绣,匠人投师学艺的日子。

火崇拜:彝族是火的民族 彝族自古以来都是 以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为荣 还有开天辟地的神话 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彝族先人 不畏困难 改造世界 适宜坏境的顽强精神 彝族是个悠久的民族 在历史上总是以征服自然 征服外族为荣 火能征服一切 彝族人认为火是万事万物的起源 彝族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发现火和使用火的民族 用火能战胜敌人 驱除害虫 除妖避邪 彝族人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能征服火 一般科学认为1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就会对人体有伤害 不过彝族的毕摩做法的时候能吞下烧火的炭火 能用舌头舔烧得火红的铁块 还能用脚在上面踩踏( 科学证明这些温度至少在600摄氏度) 而且毫无损伤 这个神秘古老的民族 在长期的和火的交道中 发现了驾驭火的神秘力量 而且利用火创造了不少的文明 因为火在他们历史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他们把火当做一种图腾 一种精神和文明的象征来奉贡来崇拜。

漾濞彝族虽然是三个支系,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彝族民俗,在传承和发展原有的彝族民俗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漾濞彝族的独有的民风民俗,在和其他民族交往中,几乎同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当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所以,漾濞彝族的民俗、宗教习惯是我们漾濞彝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彝族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漾濞发展历史长卷中,彝族人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弘扬优秀彝族文化,推动彝族文化研究,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团结奋进,为漾濞早日建成民族文化强县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