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韩会师】 以下内容纯属笔者臆测,仅供各位老朋友参考,切莫太当真。 人民币究竟有多强? 人民币对美元12月下旬以来的狂飙令很多朋友摸不着头脑,也有朋友满怀担忧地询问笔者“如此强劲的升值难道监管当局已经完全不在乎出口了吗?”。
近一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通道 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个问题,人民币真的很强吗?或者说,在监管当局的眼里,特别是在监管当局直接负责汇率调控的技术官员眼里,人民币真的在疯狂升值吗? 答案估计是否定的。 因为所有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他们在货币当局绝对是一抓一大把),在评估人民币升贬值时,特别是评估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影响时,一般不会特别在意对单一货币的波动,而是关注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一篮子货币的总体变化水平,或者说关注的是“有效汇率”,而非双边汇率。 道理不复杂,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或贬值)的同时,其他货币也做同方向且幅度类似的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其实变化不大。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币值其实是相当稳定的。2017年年初,人民币CFETS指数(包含24种货币)是95.25,2017年底是94.85,不但没有升值,还略微贬了一点,虽然这点幅度微不足道。 即使是在人民币看上去相当强劲的12月,人民币CFETS指数也仅是从94.38升值到94.85,涨幅大约0.5%,这比同期对美元1.5%的涨幅小了三分之二。 所以,站在监管当局的立场上看,人民币其实是基本稳定的,既谈不上大幅升值,也不会对外贸竞争力产生多么剧烈的冲击。所以,只要美元指数继续走弱,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大概率会继续走强。 对美元的双边汇率重不重要? 可能有朋友会问,难道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真的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但不是所有时候都重要。中国的百姓是相当关注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的,特别是在贬值的时候,一旦调控不当,后果极为严重,这在2015-2016年已经给监管当局上了深刻的一课。 但请注意,一旦双边汇率波动并未导致市场恐慌,也就是对国际收支没有导致明显的冲击,那么监管当局对双边汇率的重视程度就会迅速下降。监管当局的立场决定了他们只会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对于个人或者个体企业的汇兑损益是基本忽略的。 从2017年的结售汇市场看,结售汇从大规模逆差一步步走向基本均衡,说明国际收支安全的警报已经解除,这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波动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此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时候,境内的市场情绪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整个2017年,境内的人民币贬值恐慌就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逐步升值而逐渐淡化的。所以人民币对美元强一些,至少在目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你该如何是好? 已有不少经济学家大胆预测美元指数一定会继续走弱。请注意,其实他们大多是在瞎猜。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影响汇率的因素又太多,没有人可以确定2018年12月31日美元指数究竟在2017年收盘价的上方还是下方。 再看我们的监管当局,至少目前,他们似乎也不是很在意美元究竟会如何,他们更在意的是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稳定。这样做可能有三个考虑: 一是至少汇率因素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拖后腿的因素。 2014-2016年,在不少经济学家和书本理论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曾经试图利用汇率贬值来刺激经济,但结果非常糟糕。在一次不成功的大动作之后,比较稳妥的选择不是另一个大动作,而是先观察一下。 二是可以避免单边预期再次出现。 自从跨入21世纪,单边预期几乎一直在折磨监管当局。人民币若要保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其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就必然会随着美元指数的波动而波动。只要美元指数的波动节奏是不确定的,那么人民币的波动节奏就是高度不确定的,这对于市场形成人民币双向波动的预期是很有利的。 三是当前结售汇市场总体上是平衡的。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结售汇大规模顺差或者逆差都不是好事:顺差大了外汇储备管理压力太大,逆差大了市场信心容易动摇,最理想的状态是基本平衡。 2017年以来,人民币在对一篮子货币维持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消除了市场恐慌情绪,在不能确定有更好的汇率管理策略之前,可能维持现状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方案。 如果您认为美元的后市走势难以判断,既难以判断涨跌幅度,也难以判断涨跌节奏,那么还是不要过于纠结结售汇的时机了。 特别是对于应该更加专注于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实体经济企业来说,把您的结售汇总仓位分为3-4部分,有个相对不错的价位就出手一部分,别奢求太多,别在汇率赌场上浪费太多精力,否则很容易得不偿失。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会师话市”,观察者网经作者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