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2018-01-09 | 阅:  转:  |  分享 
  
《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重要的行车设备。为保证普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行安全可靠,特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从事接触网运行维修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本规则的规定。本规则未作规定的,铁路局可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并
报铁路总公司备案。第三条接触网运行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重检慎修”的方针,按照“定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的原则,遵循专
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维修方式,依靠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等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行“运行、检测、维修”分开
和集中修组织模式,确保接触网运行品质和安全可靠性。第四条本规则技术标准作为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和质量验收依据。第五条本规则适
用于工频、单相、交流25kV、列车运行速度200km/h以下铁路(仅运行动车组的线路除外)接触网设备的运行维修。第二章一般
规定第六条接触网运行维修是通过对设备定期检测、分析诊断、质量评价和鉴定,并依据结果实施修理,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循环管理过程。
主要包括运行、检测、维修等管理工作。第七条供电段应设置接触网运行、检测、维修管理机构,配齐相关机具和材料,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实行
维修成本预算管理,制定设备抢修预案及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接触网运行管理水平。第八条接触网设备应充分利用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
(6C系统)等手段,定期进行检测,开展即时、定期分析诊断,按照标准值、警示值、限界值界定设备状态,划分缺陷等级(两级缺陷),为
设备维修提供依据。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包括: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
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等。第九
条维修是指在接触网系统实际运行状态出现不允许的偏差或发生故障时,对接触网系统进行必要修复,以恢复接触网系统正常功能的过程。普速
接触网维修分为一级修(临时修)、二级修(综合修)两级修程。第十条达到或超出限界值的一级缺陷纳入一级修(临时修),由运行工区及
时组织修理;达到或超出警示值且在限界值以内的二级缺陷纳入二级修(综合修),由维修工区按计划修理;标准状态是设备最佳运行状态,作
为新线投运、大修改造质量验收的依据。第十一条铁路局、供电段应定期组织接触网动态运行质量评价和设备整体技术状态质量鉴定,不断提高
接触网运行管理水平。第三章运行管理第一节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十二条接触网运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管
理组织的作用。铁路总公司: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负责全路接触网运营管理工作,确定运行维修方针、原则;制定、批准有关
标准、规范和规章;统一指导、规划接触网维修方式和手段;监督、检查铁路局和供电段接触网运行维修情况。铁路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规程、
规范和标准;组织制定本局有关标准、制度和办法;制定供电段管理职责和范围;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全局接触网运营管理工作;审批局管新
产品试运行和重要设备变更;定期开展设备运行质量评价,安排更新改造工程,增强供电能力,改善设备技术状态,适应运输发展需要。供电段:贯
彻执行上级有关规章、标准和制度;补充制定相关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制定接触网作业指导书;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析、鉴定
设备运行状态,组织评比和考核;组织技术革新和职工培训,保证设备运行质量和安全可靠供电。第十三条供电段供电车间、检测车间和维修车间
及工区的设置原则。供电车间管辖运营里程以120~180km为宜,枢纽地区宜单独设置。供电车间下设运行工区。运行工区管辖运营里程
以40~60km为宜,山区、隧道密集区段可适当缩小,接触网运行工区单方向管辖距离不宜超过30km,枢纽及区段站可单独设置。
检测车间一般设置在供电段所在地。检测车间可按照6C系统的运用、维护和数据分析等职能设置检测工区。维修车间承担的维修任务以单线区
段不超过500延展条公里、双线区段不超过1200延展条公里为宜。维修车间下设维修工区,一般设在维修车间所在地,根据管辖范围
可在异地增设。第十四条供电车间、检测车间和维修车间主要职责:供电车间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组织接触网一级修(临时修),跟
踪验收维修质量。检测车间负责供电段6C系统综合数据处理中心工作,以及供电段6C系统检测装置的维护、运用、管理和检测数据分析
。普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装置配置标准见附件1。维修车间负责接触网二级修(综合修)工作,采用集中修方式组织实施。第十五条接触网
运行工区、检测工区、维修工区主要职责:运行工区:负责接触网设备日常运行管理,主要是一级修(临时修)、巡视检查、单项检查、非常规检
查、施工配合和应急处置等,对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检测数据的全面分析,对二级修(综合修)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检测工区:
负责6C装置的运用、维护,并对6C系统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为设备维修提供依据。维修工区:按照月度维修计划,负责接触网设备全面
检查、二级修(综合修)和专项整治。第二节设备接管第十六条接触网设备开通运行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查验收,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接管运行
:(一)接触网设备经过验收具备送电开通条件。(二)危及供电安全的树木清理、35kV以下跨越线迁改、侵限建筑物拆除均已完成,
接触网设备已采取必要的防鸟措施。(三)供电段、车间及工区的房屋、水电、通讯、网络、道路和供暖等生产、生活设施已竣工,并交付
使用。(四)供电段、车间、工区开展检测、维修以及抢修工作所需的工机具、材料等配备齐全。车间、工区主要工机具配置标准见附件2、
附件3。(五)供电段应配备接触网抢修车列、绝缘子水冲洗车。运行和维修车间(或工区)应修建车辆停留线及配套车库。停留线具备车
辆日常保养、维护、维修和随时出动抢修条件。(六)铁路局、供电段收到开通所需的竣工文件和技术资料。第十七条接触网设备开通前,资产
管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供应商等相关单位,向供电段提供下列书面和电子版技术资料:(一)接触网竣工工程数量表。(二
)接触网竣工图纸。主要包括供电分段示意图,车站、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供电线路平面布置图,接触网装配图,设备零件图及安装曲线,接
触线磨耗换算表等。(三)工程施工记录。主要包括隐蔽工程记录,锚栓拉拔试验记录,轨面标准线记录(主要包括支柱侧面限界、外轨超高等)
,不同电压等级附加导线、引线、接触悬挂等线索交叉时的最小间距及对地距离等。(四)每根支柱装配图表(主要包括定位、支持装置、吊弦等
)。(五)各种线索、零部件、设备安装档案(主要包括生产厂家、批次、安装地点和安装时间等)。(六)设备、零部件、金具、器材的技术
规格、合格证、出厂试验记录和试验报告、安装维护手册(使用说明书),承力索、接触线、绝缘部件及接触网零部件等抽样检验报告,电缆相
关资料(主要包括电缆及附件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现场试验报告、电缆清册、电缆路径图等)。(七)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
件、施工设计(含变更设计)、图纸及审核意见资料。(八)设备招标技术规格书、采购的产品供应合同以及施工单位工程质量保证合同。(九
)上跨接触网电线路(主要包括上跨电线路名称、位置、电压等级、上跨线高度、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跨越接触网的构筑物(主要包括构筑
物名称、位置、最近的构筑物墩距线路中心的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距构筑物最小距离、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有关资料。(十)开通前最后一
次接触网几何参数静态测量数据、波形图,动态检测波形图及检测报告。第十八条接触网设备投入运行前,供电段要做好运行准备工作,配齐并培
训运行维修人员,组织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熟悉即将接管的设备;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电气化铁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第十九条为保证电
气化区段的可靠供电,一般不得从接触网上引接非牵引负荷。对当地车站无电源,只能利用接触网供电者,经铁路局批准可允许由车站接触网引接
少量的非牵引负荷,供电段与使用单位应明确分界,各自对分管设备加强管理,认真维护保养,确保接触网的正常供电。第二十条为保证接触网与
线路的相对位置,应在接触网支柱的线路侧或站台侧墙、隧道一侧的边墙上标出轨面标准线。在电气化铁路竣工时,由施工单位标出轨面标准线,开
通前由供电、工务单位共同复查确认。有砟轨道每年对轨面标准线复测一次,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30mm。特殊情况需调整
轨面标准线时,由供电、工务部门共同确认,并经铁路局批准。供电段负责轨面标准线的日常管理,保持其清晰醒目。第二十一条位于轨道侧的
回流装置维修分工如下:吸上线与扼流变压器连接时,连接钣(端子)由电务段负责,连接钣(端子)上的螺栓和吸上线由供电段负责。吸上线与钢
轨相连接时,吸上线及其与钢轨连接的附件由供电段负责。供电部门作业,必要时工务、电务部门派人配合。第二十二条接触网远动隔离开关维修
分工如下:引入被控站的通信光缆及通信光缆配线架(盒),以被控站通信配线架(盒)的活动连接器为分界点。活动连接器(含)至通信设备由通
信段负责,活动连接器(不含)至供电设备的跳纤、尾纤等由供电段负责。第二十三条根据线路等级、专业技术力量、生产力布局、劳动力现状、
设备运行状态、经济技术效益等实际情况,对部分设备、作业项目和线路,可实施委托维修或管理。第三节技术管理第二十四条在接触网投入运
行时,供电段应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备齐技术文件和资料,建立各项原始记录,按时填报台账报表。供电段技术主管部
门应有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一)国家铁路局、总公司、铁路局有关规章和制度。(二)接触网设备有关标准(企标、铁标和国标)和作业
指导书。(三)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及图册。(四)一杆一档管理台账和设备技术履历。(五)与相关单位设备分界协议,管内车间
、工区之间设备分界及各专业分工规定。(六)供电LKJ数据和设备建筑限界资料,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装置,分相断电标、合电标的
位置,关节式分相无电区、中性段长度,电力机车、动车组禁停标位置资料。(七)第十七条规定的技术资料。(八)供电段有关制度、办
法和措施。第二十五条接触网车间、工区应分别备有下列技术资料:序号技术资料名称供电车间运行工区检测车间检测工区维修车间维修工区
1供电分段示意图√√√√√√2管辖范围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图、装配图、安装曲线√√√√√√3接触网“一杆一档”√√√√√√4作业指导
书√√√√√√5电分段、电分相结构图√√√√√√6上跨接触网电线路、构筑物有关资料√√√√√√7隔离(负荷)开关、避雷装置、绝缘器
等设备安装调试、使用说明等√√√√8设备和工具试验记录√√√√√9有机绝缘部件寿命管理记录√√10接触网外部环境有关资料(防洪重点
处所、周边污染源、危树等)√√√√11接触线磨耗换算表√√√√√√12轨面标准线记录√√√√13接触网隐蔽工程记录√√14管内设备
改造情况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改造内容、质量评定等)√√15供电LKJ数据和设备建筑限界资料√√16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资料√
√17接触网几何参数静态测量数据、波形图√√√√√√18接触网设备履历√√√√√√19作业门、可调用视频资料的探头位置√√√√√√
第二十六条接触网运行维护应根据环境、气候特点,针对风、洪(雨)、雷、冰、污(雾)闪、锈蚀、鸟害、异物、危树等影响供电安全的外部环
境因素,建立有效机制,减少对接触网设备运行安全的影响。第二十七条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车间、工区相关人员应定期对技术资料进行检查,
并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技术资料完整准确。第二十八条接触网使用的工器具、仪器仪表,应由具有资质的机构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第二十九条
接触网设备统计单位包括运营里程、正线公里、接触网延展公里、接触网换算公里。运营里程指线路起点至终点之间的距离,为起、终点公里标之
差。单位:公里。正线公里指正线线路的延展长度之和。单位:公里。接触网延展公里指接触网接触导线长度之和。单位:条公里。接触网换算公里
指将接触网不同设备按照系数换算为线条公里的数量总和。单位:换算条公里。换算公里数量=∑(设备数量×换算系数)。各设备及部件的换算
系数为:序号设备及部件名称单位换算系数1正、站线接触网延展公里条公里1.002隧道内(含桥梁)悬挂延展公里条公里0.303附加导线
延展公里(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避雷线)条公里0.20附加导线延展公里(正馈线、保护线)条公里0.40附加导线延展公里(双正馈
线、保护线)条公里0.604高压电缆公里0.805限界门处0.156线岔(交叉)组0.12线岔(无交叉)组0.257隔离开关(手动
)台0.12隔离开关(电动)台0.20隔离开关(负荷)台0.308分段、分相绝缘器台0.129避雷器台0.0510软(硬)横跨组0
.1311超级变台0.1512接触网末端测试装置套0.0513中心锚结组0.1014锚段关节组0.2515补偿装置(含下锚拉线)组
0.1016关节式分相组0.4517隔离开关远动控制系统套5.00第三十条运行接触网有变更者,应按以下规定逐级报批:(一)属下
列情况之一者,由铁路局报总公司审批:1.由于接触网变化而降低带电或停电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高度和宽度;2.变更接触网局界。(二)属
下列情况之一者,由供电段报铁路局审批:1.变更悬挂类型;2.变更接触线、承力索、附加导线材质和截面;3.拆除或长期停用接触网;4.
变更绝缘水平;5.变更接触网分段(相)位置和开关操作方式;6.非铁路产权专用线架设接触网的供电和开通方案;7.改变供电方式或供电单
元。第四节计划与天窗第三十一条接触网生产计划包括年度检测、维修计划和月度维修计划三部分。年度检测和维修计划,由供电段于前一年
的11月底以前分别下达到车间,同时报铁路局。月度维修计划由供电段编制后下达维修车间。鉴于各地区设备性能及运行条件不尽相同,铁
路局可调整检测的项目、周期和范围,并报总公司核备。第三十二条为保证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设备缺陷,在列车运行图中须预留接触网维修“天
窗”。对较大车站(如枢纽、区段站等)和必须利用垂直“天窗”作业的区段,应根据设备状况定期安排“天窗”停电维修。对接触网进行批量零
部件更换时,天窗计划原则上应逐日连续安排。第三十三条列车调度员和供电调度员要密切配合,按“天窗”时间组织接触网停电维修。如因运
输需要等原因必须取消“天窗”时,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遇有危及安全的故障或缺陷必须立即停电维修时,供电调度员应于停电前通知列车调度员
,列车调度员根据供电调度员停电通知及时发布相关行车调度命令。第三十四条供电段要做好检测、维修组织工作,实施周期不宜超过规定周期的
20%(按天计算)。第三十五条供电段各工区、各工种(包括变电、电力等)在同一停电范围、同一封锁区段内作业,应尽量安排同时进行。
第五节质量管理第三十六条为保证维修质量,接触网用料入库前,验收部门应对接触网重要零部件和线材进行检查,确认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
与产品一致后实施验收,向供电段提供验收报告,否则不得上线使用。第三十七条更换线索、零部件、支柱、绝缘部件后,应记录所更换设备的
名称、材质、型号、厂家等信息,并修订相关技术资料。第三十八条运行工区一级修(临时修)或单项设备检查完成后,由当日工作领导人负责
检查验收,确认作业质量。维修工区进行的所有作业,运行工区应进行质量检查验收。第三十九条检测车间应及时将相应区段的即时分析、定期分
析以及缺陷通知单报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由技术主管部门下达至供电车间、维修车间;维修工作完成后,供电车间、维修车间应将缺陷反馈单反馈
技术主管部门,维修记录留存备查。第四十条铁路局负责组织接触网设备更换检查验收工作。设备更换完工,经供电段验收并签认后,由铁路局
组织现场检查验收。第四十一条接触网运行、检测、维修工区应分别建立相关记录(见附件4),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数据共享。第四十二条接
触网运行维修要落实记名制度。每次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填写相应记录并签认。工长和车间主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并签认。第四十三条
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和车间每月、铁路局主管专业部门每季度应组织开展接触网运行质量分析,并分别编制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分析应根据接触
网检测和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对接触网质量状态进行综合诊断,找出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特殊性、普遍性问题及质量状态变化规律,针对反映出
的质量问题,制定整治措施,纳入维修计划。质量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检测、维修计划完成情况。(二)检测、维修及设备运行中发
现的具体问题。(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四)接触网质量状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第四十四条铁路局组织供电段定期对接
触网动态运行质量进行评价,每年10月底前对设备整体技术状态进行质量鉴定。对季节变换、频繁发生故障等特殊情况可不定期组织质量评
价。第六节成本管理第四十五条接触网设备维修成本实行预算管理。对达到寿命周期的设备更换在预算内实行项目管理。第四十六条铁路局
应根据接触网设备使用状况,科学合理安排维修费用,保证接触网设备维修工作顺利实施。第四十七条铁路局供电处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预
算对成本费用预测、分析和审核。第四十八条供电段应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及供电段、车间、工区预算责任考核机制,发
挥主要职能科室的作用,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控制。第四十九条供电段应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检查成本费用情况,分析超支原因,提出
整改措施;应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努力降低能源、材料消耗,严禁支出超预算。第七节新产品试运行第五十条在运营普速铁路接触网线路
上进行新产品试运行时,研制单位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报告,按规定权限报有关部门,经批准并与承接试运行任务的供电段签订协议后方可实施。新
产品试运行申请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一)产品生产及管理条件。(二)产品研制报告。(三)产品技术条件及型式试验报告。(四)安装维修
及使用说明。(五)拟安装地点、试运行期限,以及试运行中需检测内容。第五十一条承力索、接触线试运行由总公司审批,其余设备及零部件试
运行申请报告应报送供电段、资产管理单位审查,由铁路局批准。对纳入《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的铁路专用产品,应取得产
品试用证书后方可上道试用。第五十二条供电段承接试运行任务后应及时组织实施。试运行期间要按规定加强监测、检查和维护,认真记录分析运
行情况。试运行期满后提交新产品试运行报告。供电段出具的试运行报告需经铁路局审批后,方能交给研制单位。未经铁路局审批的试运行报告无
效。第五十三条新产品试运行期一般不少于1年。遇有产品质量缺陷危及安全时必须立即拆除,同时做好记录并通知研制单位。第四章检测
与分析诊断第一节检测第五十四条检测是指利用仪器、设备或人工等方式,对接触网进行检查测量,掌握设备质量及运行状态的过程。包含监
测、静态与动态检测、检查、零部件检验四部分。检测后必须进行分析诊断,并以此作为编制维修计划的依据。监测第五十五条监测是对接触网外
观、零部件状态、主导电回路、绝缘状况、外部环境和弓网配合等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测量的过程,分为移动视频监测和定点监测两种方式。(一)
移动视频监测。利用安装在检测车辆、机车或动车组上的监测设备对接触网进行外观检查。主要包括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
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二)定点监测。利用安装在接触网关键处所、特殊地点的监测设备,监测列车
通过时接触网或受电弓状态,接触网设备绝缘状态、温度、位移变化,以及外部环境是否存在异常。主要包括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接触网
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第五十六条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周期:10天。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设备有无明显脱、断、偏
移及其他异常情况,有无鸟巢、危树等可能危及接触网供电的周边环境因素,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第五十七条车载接触网
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周期:实时或定期。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与受电弓运行状态、接触网温度等。第五十八条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
置(4C)周期:6个月。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设备零部件有无烧伤、缺失、断裂、松动及其他异常情况。第五十九条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
(5C)周期:实时或定期。主要内容:监测受电弓有无异常状态。第六十条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一)绝缘部件状态监测
。Ⅲ、Ⅳ污秽等级区段应建立领示点,优先采用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周期:1.在线监测装置:实时;2.其他方式监测:6个月。主要内容:
监测领示点绝缘部件附盐密度或泄漏电流。(二)主导电回路电气节点监测。优先采用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周期:1.在线监测装置:实时;2
.示温贴片监测:利用全面检查、步行巡视等方式确认;3.利用紫外成像仪监测电缆终端或中间接头状态(有条件时):12个月;4.利用
红外热像仪测量电气节点接触状态(有条件时):12个月。主要内容:监测供电线(加强线、捷接线、正馈线)接续点、电连接线夹、隔离开关
设备线夹及触头、吸上线接续点、电缆终端或中间接头等有无过热现象。利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电气节点状态,应选择在被测点有持续负荷电流时进
行。利用示温贴片监测电气节点状态时,示温贴片应保持清洁,粘贴位置应能够准确反映线夹温度变化并宜于地面观察。(三)采用其他地面监测装
置的周期和内容由各铁路局自定。静态与动态检测第六十一条静态检测是指利用运行检测车辆在接触网静止状态下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或人工使用
仪器、工具测量接触网技术状态。(一)周期:6个月。项目:1.线岔;2.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二)周期:12个月。
项目:1.接触线几何参数(接触线拉出值、跨中偏移值、接触线高度、接触线坡度);2.绝缘锚段关节、关节式分相;3.轨面标准线。(三
)周期:36个月。项目:1.非绝缘锚段关节;2.补偿装置。(四)周期:60个月。项目:接地电阻。(五)不定期检测项目
:对动态检测超限处所进行静态复核、确认。上述未明确的设备和项目,纳入检查内容。第六十二条动态检测是指利用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
、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等手段,测量接触网技术状态及弓网接触取流状态。(一)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周期:3个
月。项目:1.接触线动态拉出值、高度;2.硬点、一跨内接触线高差;3.弓网接触力、燃弧、接触线抬升量;4.接触网电压。(二)车
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周期:实时或定期。项目:1.接触线动态拉出值、高度、接触线的相互位置;2.燃弧次数、燃弧时间、燃
弧率;3.接触网温度。检查第六十三条检查分为巡视检查、全面检查、单项设备检查和非常规检查。巡视检查是对接触网外观、绝缘部件状态、
外部环境及电力机车、动车组取流情况进行目视检查,分为步行巡视检查和登乘巡视检查。全面检查、单项设备检查具有检查、测量和试验等多重
职能。针对无法或不易通过静态和动态检测、监测手段掌握设备及零部件运行状态的所有项目,利用天窗在接触网作业车作业平台、车梯或支柱上
进行近距离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试验等。全面检查是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单项设备检查是对个别设备进行专项检查,并兼有维护保养职
能。非常规检查通常在特殊情况下或根据需要进行。第六十四条步行巡视检查周期:对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不易到达的专用线、联络线、支线、车
站侧线、远离线路的供电线等处所,巡视周期1个月;对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能够到达的线路,巡视周期3个月。主要内容:(一)有无
侵入限界、妨碍列车运行的障碍。(二)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吸上线和软横跨线索等)
、零部件、各种供电附属设施等有无烧损、松脱、偏移等情况。(三)补偿装置有无损坏,动作是否灵活。(四)绝缘部件(包括避雷器、电
缆终端)有无破损和闪络。(五)吸上线及各部地线的连接是否良好。(六)支柱、拉线与基础有无破损、下陷、变形等异常。(七)限界门
、安全挡板或网栅、各种标识是否齐全、完整。(八)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有无缺损、破裂或丢失。(九)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
施工作业及其他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第六十五条登乘巡视检查周期:需要时。主要内容:接触网状态及外部环境,有无
侵入限界、妨碍列车运行的障碍,有无因异物、落石、山洪水害、施工作业及其他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绝缘部件有无闪络
放电现象以及电力机车、动车组受电弓取流情况。第六十六条供电车间主任每半年对管内设备至少巡视检查1次,供电段段长每年对管内关键设
备至少巡视检查1次。第六十七条全面检查周期:36个月。主要内容:(一)无法或不易通过监测、检测或其他检查手段掌握设备运行
状态的所有项目,如接触悬挂、定位支撑装置、支柱(含拉线)和基础、附加悬挂、接地装置、标识等螺栓是否齐全,有无松脱现象,零部件安装
方式是否正确、有无裂纹、变形、烧伤,线索有无锈蚀、散股、断股、烧伤等。(二)重点处所的附加导线对地距离及线索、引线、接触悬挂
间距测量,接触线重点磨耗测量,高压电缆绝缘测试。(三)利用接触网作业车检测受电弓检查动态包络线。第六十八条单项设备检查周期和项
目:(一)6个月检查1次的项目:1.分段绝缘器;2.分相绝缘器;3.远动隔离开关及其操作机构。(二)12个月检查1
次的项目:1.避雷装置(雷雨季节前,含接地电阻测量);2.非远动隔离开关;3.高压电缆及附件。第六十九条非常规检查是指在特殊情况
下进行的状态检查。一般用于在接触网发生跳闸、故障或出现极端天气气候条件和灾害后,对相应接触网设备状态变化、损伤、损坏情况进行检查。
非常规检查的范围和手段根据检查目的确定。零部件检验第七十条零部件检验是指对拆卸送检的接触网零部件进行外观检查、补充特殊试验等,
确认其质量状态的过程。零部件性能下降、状态劣化,判定即将或基本达到寿命时,应进行更换。第七十一条当接触网零部件接近预期寿命,或日
常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隐患、无法确认其能否在预期寿命周期内安全运行时,应对该类批零部件进行抽样质量检验。第七十二条对满足下列情况之一
,应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专项或抽样质量检验。(一)发现同一处所或部位重复发生磨损、裂纹、腐蚀、烧损等异常现象时。(二)特殊环境(大
风、严寒、沿海、潮湿、隧道、周边有严重污染源等)区段检查发现接触网零部件状态劣化,表面腐蚀或磨损明显,需确认其是否能够继续安全使用
时。(三)检测发现接触网参数与初始参数对比变化较大,经分析确认其与连接的零部件性能关联性较大时。(四)区段内接触网零部件脱落、
裂损、烧伤等故障多发时。(五)需要检验判断确认零部件运行状态或预期残余寿命时。第七十三条零部件检验应由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
可的专业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第七十四条零部件检验结果应纳入分析诊断和质量鉴定报告,作为接触网设备维修的依据。第二节
分析诊断第七十五条分析诊断是根据接触网检测结果,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判定缺陷等级,为维修提供依据。分析诊断包括即时分析诊断、定期分
析诊断。第七十六条检测监测设备报警或发生危及行车信息时,应立即进行即时分析诊断。(一)当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车载接触网运行
状态检测装置(3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等设备出现报警、异常信息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
安排处理。(二)当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及静态检测发现严重缺陷、状态异常时,检测工区应立
即分析设备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报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安排处理。第七十七条定期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工区、运行工区应在下表时
限内完成定期分析诊断。装置名称分析项点分析主体完成时限1C缺陷数据检测工区3日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0日2C季节性、关键性问题检测工区
1日全面分析检测工区3日3C缺陷数据检测工区3日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0日4C季节性、关键性问题检测工区3日全面分析运行工区20日5C
、6C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日第七十八条当检查和人工静态检测发现设备缺陷时,由发现工区分析并纳入维修处理。当零部件检验发现质量缺陷,
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分析零部件质量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并安排修理。当发生跳闸、中断供电、打碰受电弓等异常情况时,供电段
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该区段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查找原因并修理。第七十九条根据检测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用标准值、警示值和限
界值三种量值来界定。标准值为标准状态目标值,一般根据设计值确定。警示值为运行状态提示值,一般根据设备技术条件允许偏差确定。限界值为
运行状态安全临界值,一般根据计算或运行实践确定。标准状态是设备最佳运行状态,一般根据施工允许偏差确定。第八十条根据设备运行状态
值,设备缺陷分为两级。(一)静态设备缺陷等级划分一级缺陷:达到或超出限界值。二级缺陷:达到或超出警示值且在限界值以内。(二)动态
检测缺陷等级划分见附件5。第八十一条供电段要加强分析诊断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以保证分析诊断的质量。第五章修程修制第八十
二条一级修(临时修)是为了使设备状态保持在限界值以内,对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缺陷、故障立即投入、无事先计划的临时性维修。主要包
括一级缺陷的临时性修理、危及接触网供电周边环境因素处理、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故障修复(必要时采取降弓、限速、封锁等处置措施)。第
八十三条二级修(综合修)是为了使设备状态保持在警示值以内,对定期检测发现缺陷有组织、有计划的维修,以及设备全面维护保养。主要包
括二级缺陷集中修理和设备全面维护保养(必要的防腐和注油等)。二级修(综合修)可结合全面检查进行,或根据缺陷情况有计划地安排。第
八十四条各铁路局根据管内设备情况,对运行速度低、列车对数少的低等级铁路(由各路局自定),可只实施一级修。第八十五条对运行年
限达到寿命周期且评估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或运行状态不能满足要求的设备、零部件应进行更换。部分设备寿命周期可参照下表:序号设备名称
周期1分相绝缘器5-8年2分段绝缘器5-8年3地面磁感应器5-8年4整体吊弦10-12年5常动隔离开关10-12年6避雷器10-1
2年7滑轮补偿装置10-12年8复合绝缘子10-12年第八十六条接触网整体设备寿命周期一般为20-25年。鉴于各条线、各地区
接触网设备性能和运行条件不同,各铁路局应根据线路运行速度、运行环境等实际情况,组织进行质量状态评估,达到质量要求的,可适当延长接触
网设备的寿命周期。第八十七条某一区段接触网设备运行年限达到寿命周期且评估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或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不能满足运能运
量及线路等级要求时,对接触网整体设备进行更换。一般情况下零部件(包括附加导线的金具)应随设备本体同时更新。特殊情况的零部件、支柱、
吊柱等,经铁路局组织鉴定确认残余使用寿命期后可以不更换。第八十八条供电段每年应对接触网线路周围2公里以内的所有污染源进行调
查,确定污秽等级,明确绝缘部件监测监控及清扫维护要求。绝缘部件清扫周期如下:(一)Ⅰ、Ⅱ级污秽等级区段:3年。(二)Ⅲ级及
以上污秽等级区段:1年。(三)分段、分相绝缘器:6个月。特殊处所应缩短周期,适时安排清扫。潮湿隧道的绝缘部件参照Ⅲ级及
以上污秽等级管理。第六章质量评价与鉴定第一节质量评价第八十九条质量评价是通过对接触网动态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参数、弓网受流
性能参数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设备动态运行功能。第九十条质量评价一般以正线公里为单元,根据每公里接触网扣分数进行评价。质量评价
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种。具体评价标准见附件5。总扣分t<10为优良,10≤t<40为合格,t≥40为不合格
。第九十一条区段质量评价根据区段内每公里接触网评价结果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公里数为相同质量等级公里数之和。第二节质量鉴定
第九十二条质量鉴定主要是通过静态方式对接触网几何参数、设备及零部件状态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掌握设备整体技术状态。第九十三条质量鉴
定可采用静态检测、接触网悬挂状态监测检测图像分析、人工检查的方式,按单项设备和整体设备分别进行。接触悬挂、附加导线以条公里为单位,
隔离(负荷)开关、避雷器等以台为单位,线岔、绝缘器、关节式分相等以组为单位,整体设备以换算条公里为单位。质量鉴定以跨距为鉴定单
元。若在被鉴定的跨距内有一处不合格,即视为该跨距不合格(在悬挂点及定位点处,跨距长度按相邻跨距的平均值计算)。对一个锚段的接触线、
承力索、附加导线等,当接头及补强数量达到或超出限界值后,该锚段即视为不合格设备。整根高压电缆有一项不合格的,即视该根电缆为不合格设
备。第九十四条质量鉴定等级分为三种(一)优良:绝缘部件(含空气绝缘间隙)、接触线几何参数和主导电回路的设备状态未超过警示值者。
(二)合格:设备状态未超过限界值者。(三)不合格:设备状态达到或超过限界值者。第九十五条质量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并作为当年设
备质量运行状态填入接触网设备履历。供电段要针对鉴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鉴定不合格的设备按照责任进行
考核。第九十六条质量鉴定范围应包括所有接触网设备。但下列设备可不作鉴定:(一)已封存的设备。(二)本年度新(改)建或已列入当
年更新改造计划的设备。对本年度新(改)建或更新改造设备的质量状况,可按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定结果统计。第九十七条质量鉴定发现缺陷
在鉴定期间已处理的,可按处理后的质量状态进行评定。第七章维修技术标准第九十八条接触网系统整体技术标准(一)接触网系统满足设计
的速度目标值。(二)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三)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
安全性能。任何条件下安全系数至少满足附件6的规定。(四)各部位螺栓紧固力矩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第九十九条接触网与受电弓在接
触点载流量、材质、几何参数、态性能等方面相匹配,接口条件满足国标和铁标相关规定。第一〇〇条本规则是基于最大长度为1950mm
的受电弓弓头制定。受电弓弓头外形轮廓见附件7.1。第一〇一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
轮廓线。接触网任何设备不得侵入动态包络线范围内。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件7.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60km
/h及以下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120mm,左右摆动量250mm。160km/h以上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120mm,左右
摆动量直线250mm,曲线300mm。第一节接触悬挂第一〇二条接触网一般应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采用简单悬挂时应适当增加接触
线的张力,同时明确允许通过的列车速度。采用刚性悬挂时,电力机车(动车组)的运行速度不宜超过120km/h。第一〇三条正线接触网
的综合张力和正线接触线的张力不应低于下列数值:区段内列车运行速度(km/h)接触网综合张力(kN)接触线张力(kN)v≤1
202510120<v≤1602813160<v≤2003015第一〇四条站线接触线、承力索的标称截面、材质、张力宜
与正线一致。第一〇五条锚段长度不宜超过1600m,最大跨距不得超过65m,对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内的跨距,应按设
计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超过50m。第一〇六条合理布置电分段,对较大的车站应分场、分束供电,对机务(折返)
段、车辆段应保证不同径路的接触网能单独停电维修。在车站一端宜设电分段锚段关节,装设隔离开关,纳入远动控制并视频监控。承力索与接触
线第一〇七条正线承力索和接触线宜采用恒张力架设。接触线架设张力应根据线材材质、额定张力等因素选取,且不应小于线盘绕线张力,架设张
力偏差不得大于8%。承力索和接触线架设后,应采取超拉或其他措施消除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超拉完毕后方可进行悬挂安装。第一〇八条
承力索(一)承力索宜采用铜合金材质,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二)半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符合安装曲线,允许偏差15
%。(三)承力索位置标准值:直线区段,半斜链型悬挂承力索位于线路中心的正上方,直链型悬挂承力索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区段
,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承力索不得偏向曲线外侧。标准状态:标准值±50mm。警示值:标准值±150mm。限
界值:标准值±200mm。(四)承力索磨耗及损伤1.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
若系普遍损伤则应更换。2.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
普遍损伤则应更换。3.承力索用钢芯铝绞线或铝包钢绞线时,其钢芯若断股,须切断重新接续并用电连接沟通。4.承力索在悬吊滑轮处应转动灵
活、无卡滞,悬吊滑轮与线索相匹配。5.承力索在承力索座、悬吊滑轮等处悬吊固定时,应加装与承力索材质匹配的预绞丝护线条。标准值:无
损伤。标准状态:无损伤。警示值:无散股、损伤3股。限界值:断股。(五)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和断股补强的总数量应符合以
下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标准值:0处。标准状态:0处。警示值:3处。限界值:4处。承力索的接头距悬挂
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处接头。第一〇九条接触线(一)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材质,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二)半
补偿链形悬挂和简单悬挂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符合安装曲线,允许偏差为15%。(三)接触线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
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30mm。警示值:400mm。限界值:450mm。(四)接触线高度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
准值±30mm。警示值:标准值±100mm。限界值:标准值±200mm;上限6500mm,下限为任何情况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为保证电力机车(动车组)的良好取流,应尽量减少接触线高度的变化。车站和区间的接触线高度宜取一致。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
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五)接触线坡度(工作支)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同标准值。警示值:160km/h区
段3.3‰;120km/h区段4‰。限界值:160km/h区段4‰;120km/h区段5‰。在变坡区段的始末跨
,接触线坡度变化不宜大于变坡区段最大坡度之半。(六)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1°且≤4
°。警示值:正线8°;站线10°。限界值:同警示值。(七)接触线局部磨耗、变形及损伤1.接触线磨耗及损伤(1)接触线
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
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3)接触
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标准值:无损伤。标准状
态:无损伤。警示值:磨损面积15%。限界值:磨损面积20%。2.接触线扭面角度标准值:0°。标准状态:5°。警示值:1
5°。限界值:20°。3.接触线与平直度检测尺之间的间隙不大于0.2mm/m。(八)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补强的总数量应符合
以下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处接头。标准值:0处。标准状态:同标
准值。警示值:2处。限界值:4处。(九)接触线硬点、弓网接触力的技术标准参照附件5。吊弦(索)第一百一十条吊弦吊弦分
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优先采用整体吊弦。(一)吊弦偏移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当温度变化且承力索、接触线采用不同材质时
,吊弦顺线路方向偏移符合安装曲线要求。标准状态:同标准值。警示值:不大于吊弦长度的1/4。限界值:不大于吊弦长度的1/3。(
二)吊弦状态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环节吊弦:至少应由两节组成,每节的长度
以不超过600mm为宜。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150~180mm。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5-10倍。吊弦磨耗的面积不得
超过原面积的50%。整体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偏差应不大于±2mm,外观无断股、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
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垂直于接触线工作面。曲线处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应穿向曲线外侧。(三)吊弦间距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
准值±100mm。警示值:12m。限界值:15m。(四)两相邻吊弦点接触线高差标准值:0。标准状态:10mm。警示值:
30mm。限界值:50mm。(五)整体吊弦损伤标准值:无损伤。标准状态:无损伤。警示值:断3根单丝。限界值:断7根单
丝。第一百一十一条弹性吊索和简单悬挂吊索(一)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得松弛。(二)在无偏移温度时,吊索在悬挂点
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三)吊索不得有散股、断股(丝)、接头、补强、硬弯。(四)弹性吊索两端与承力索
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五)简单悬挂吊索应与悬吊滑轮材质一致,与接触线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第一百一十二条绝缘
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一)转换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30mm
。限界值:标准值±50mm。(二)中心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1.接触线(承力索)垂直距离标准值:等高(设计值)。标准状态
:20mm(标准值±20mm)。警示值:20mm(标准值±30mm)。限界值:30mm(标准值±50mm)。2.接触线(承力
索)水平距离:同转换柱。3.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工作支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五跨锚段关
节中间跨为过渡跨,接触线等高点(屋脊处)宜在过渡跨跨中,高度比相邻定位点工作支接触线抬高0~40mm。(三)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
作支过渡处调整符合运行要求。(四)转换柱处绝缘子串距悬挂点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
对齐,允许偏差±100mm。(五)任何情况下,两接触悬挂及定位支撑装置带电体各部分应满足空气绝缘间隙要求。锚段关节内的定位支撑
、吊弦载流环、斜拉线等不得减小空气绝缘间隙。(六)关节式分相中性区和无电区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七)绝缘锚段关节处隔离开关宜安
装在开口侧。第一百一十三条非绝缘锚段关节(一)设计极限温度下,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应保持50mm以上。(二
)转换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50mm。限界值:标准值±100mm。
(三)转换柱处两接触线垂直距离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30mm。限界值:标准值±50mm
。(四)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同转换柱处;中心柱处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允许偏差±20mm。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
整符合运行要求。第一百一十四条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并持续抬升至下锚处。
下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线索延伸下锚抬升的需要。中心锚结第一百一十五条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形式。设置位置满足其两边接
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第一百一十六条防断中心锚结(一)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承力索中心锚结绳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中心锚结绳、固定线夹应与承力索材质匹配,其设置位置符合设计
要求,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外露长度不小于50mm。3.中心锚结绳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其垂直
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4.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符合设计要求。(三)接触线中心锚结绳1.中心锚结所在的跨
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连接。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连接距离不得小于500mm。3.中心
锚结绳处于受力状态,不得触及弹性吊索,不得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接触线高度。4.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接触线侧锚结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20mm。(四)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1.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保持铅垂状态,
在曲线上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2.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允许偏差0~20mm。第一百一十七条防
窜中心锚结(一)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二)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线岔第一百一十八条由正线与侧
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第一百一十九条单开
、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一)道岔定位支柱位置应符合设计。(二)线岔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满足设计要求,并应保证两接触线交叉
点位于规定范围内,任何情况下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三)交叉点位置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
,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标准状态: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50mm范围的横向中间位置。允许偏差±50m
m。警示值:同标准状态。限界值: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的横向中间位置。允许偏差±50mm。(四
)两接触线高差标准值:当两支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两线相距500mm、800mm处,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
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距线路中心8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mm,并向下锚方向
均匀抬升。标准状态:当两支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两线相距500mm、800mm处,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5~25
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2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其距线路中心8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60
~90mm,并向下锚方向均匀抬升。警示值:同标准状态。限界值:当两支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两线相距500mm、800mm处,正
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其距线路中心800mm
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并向下锚方向均匀抬升。(五)限制管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
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六)始触区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600~
105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七)道岔定位器支座、软横跨定位立柱不得侵入本线及邻线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八)道岔开
口方向、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0mm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
小于1220mm。(九)当非工作支下锚偏角大于10°时,非工作支应延长一跨并适当抬高后下锚。(十)两支承力索交叉处,垂直间距
不应小于60mm。第一百二十条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交叉线岔(一)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
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交点处。标准值:0mm。标准状态:±50mm。警示值:±100mm。限界值:±150mm。(二)两接
触线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第一百二十一条无交叉线岔(一)岔心两端的定位柱距岔心距离符合设计规定。(二)
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三)两承力索垂直间距不应小于60mm。(四)道岔柱处接触线高度应符
合设计要求,两接触线之间的距离、任一接触线距离另一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工作支拉出值不大于450mm。(五)
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始触区。始触区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
何线夹类金具。(六)对于38号及以上道岔,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大于850mm处,各
增设一根吊弦,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从两接触线间向外穿。(七)对于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三支接触线的拉出值、定位点的抬升符合设计要求
;电力机车(动车组)在不同径路运行时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应符合要求。第一百二十二条交叉吊弦(一)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
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600mm的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间距(
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二)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经过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三)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应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载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
接触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第一百二十三条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电连接第一百二十四条在锚段关节
、线岔、链形悬挂与简单悬挂的衔接处、加强线(载流承力索)的终端、车站电力机车(动车组)经常起动处的股道之间等处所,应装设电连接。电
连接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允许偏差±500mm。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及其连接线夹
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匹配,截面积不小于10mm2。第一百二十五条电连接线及线夹(一)电连接线1.承力索、接触线间距≤1000m
m时采用“C”型连接方式;间距>1000mm时采用“S”型连接。其裕度满足接触线、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2.电连接线
均要用多股软铜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3.对于压接式电连接,电连接线不应有压
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电连接线端头外露10~20mm。(二)电连接线夹1.电连接线夹的材质和规格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
,宜采用压接型式。2.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连接牢固,线夹内无杂物。3.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
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4.工作支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最近相邻吊弦点高度相等,允许偏差0~10mm。5.压接式接
触线电连接线夹与线槽契合的U形螺纹卡子应平行压接于线槽内,不得跳出接触线线槽。U形螺纹卡子应保证卡子插入后,另一端露头
1~3mm。(三)电连接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均应涂导电脂。补偿装置第一百二十六条滑轮、棘轮补偿装置(一)a值、b值标准值:
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100mm。警示值:标准值±200mm。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小于200mm。(二)坠砣及坠砣限制架
1.坠砣宜采用铁质或高密度复合坠砣。2.坠砣块应完整,自上而下编号且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
重量)符合规定,整串重量偏差小于2%。3.限制架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
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宜采用防风型坠砣限制架。(三)补偿绳1.补偿绳不得有散股、断股、接头现象,且不得扭绞、与其他部件、线索
相摩擦。2.棘轮装置大、小轮缠绕补偿绳符合要求。3.优先采用柔韧性好、抗疲劳强的补偿绳。(四)滑轮补偿装置1.滑轮补偿装置安装正
确,本体无裂纹、变形,转动灵活无卡滞(人力用手托动坠砣能上下自由移动)。2.对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补偿滑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
油,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3.下锚角钢安装水平。定滑轮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偏转角度不得大45°。4.同一补偿装置的两补偿滑
轮的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500mm。5.优先采用大直径滑轮补偿装置。(五)棘轮补偿装置1.采用不防断式中心锚结或下锚位于桥梁上
时,宜选用棘轮补偿装置。2.棘轮补偿装置安装正确,棘轮本体无裂纹、变形,转动灵活无卡滞(人力用手托动坠砣能上下自由移动)。3.对
需要加注润滑油的棘轮补偿滑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油,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4.制动装置作用良好,制动卡块到大轮轮齿间
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5.平衡轮与棘轮的间距不小于500mm。6.棘轮大小轮转动灵活,轮槽上下偏斜不得大于5mm。(六)承力索、
接触线两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允许偏差为±100mm。第一百二十七条弹簧补偿装置(一)弹簧补偿装置刻度牌与环境温度相对应,补偿绳
伸缩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二)弹簧补偿器本体安装牢固,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本体无裂纹、变形,与下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三)补偿
绳位于渐开线轮槽正中,不得偏磨,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四)弹簧补偿装置各零部件安装正确。第一百二十八条液压等其他结构形式补偿
装置,其技术状态符合设计要求。第一百二十九条同一锚段两端,补偿装置型号应保持一致。第二节定位支撑装置软(硬)横跨第一百三十条
软横跨(一)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1.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的弛度应符合规定,和上、下部固定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
垂面内。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2.上、下部固定绳应水平并处于拉紧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m
m,5股道以上不超过200mm。3.上、下部固定绳弹簧补偿器处于固定绳受力小的一侧,张力符合设计规定。4.横向承力索和上、下
部固定绳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件6的规定。(二)吊线1.软横跨直吊线、斜拉线应采用不锈钢等防腐性
能好的材质。2.软横跨直吊线应保持铅垂,吊线呈拉紧状态,上端永久固定,无松弛,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在最短吊线处距离为400~
600mm。3.各吊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三)各部位几何尺寸1.下部固定绳距工作支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250
mm。2.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固定绳的电分段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面内。位于站台沿上方绝缘子带电裙边应尽量与站台对齐,股道间横向电分
段绝缘子应位于两股道中间。3.支柱上角钢底座应水平。各杵头杆螺纹外露长度应为20~80mm,调整螺栓的螺杆外露长度应为50mm
至螺纹全长的1/2。4.非悬挂线索与固定绳间距离符合要求。(四)软横跨应垂直于正线,各部螺栓、垫片、弹簧垫圈应齐全,螺栓紧固
。(五)悬吊滑轮与承力索材质相匹配,满足线索随温度变化伸缩要求。第一百三十一条硬横跨(一)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
偏差0~+100mm。(二)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向上微拱,铰接硬横梁的挠度小于梁长的1/200,刚接硬横梁的挠度小于梁长
的1/360。(三)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之间应结合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四)硬横梁(角钢)
不得变形和开焊,锈蚀面积不得超过20%,焊接处不得锈蚀。(五)固定绳安装方式技术状态应符合第一百三十条相关要求。吊柱安装方式技术
状态应符合第一百三十七条相关要求。支撑装置第一百三十二条结构高度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50mm。警示值:标准值±2
00mm。限界值:(以跨距中最短吊弦长度为依据界定)最短吊弦长度不小于300mm。第一百三十三条腕臂支撑装置(一)腕臂支撑装置
底座腕臂、拉杆、压管底座应与支柱密贴,呈水平状态,两端高差不大于10mm。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多线路腕臂底
座及连接件安装高度应满足最高轨面至横梁下缘的设计高度,允许偏差±50mm。双腕臂底座间距应满足要求,极限温度时,两支悬挂及零部件间
距不得小于60mm,腕臂底座端头应封堵。(二)腕臂1.腕臂不得明显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端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mm,管
口封堵良好。2.腕臂各部件组装正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铰接处要转动灵活,各部件间距离符合设计要求。3.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
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4.腕臂偏移标准值:符合安
装曲线要求。标准状态:标准值±50mm。警示值:标准值±100mm。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腕臂垂直投影长度的1/3。5.双
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无永久性变形。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6.棒式绝缘子排水孔朝下。承力索座内
的承力索置于受力方向指向轴心的槽内。(三)拉杆(压管)1.拉杆(压管)的安装位置要满足承力索的悬挂需要,安装偏差与腕臂相同。2.拉
杆(压管)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3.拉杆(压管)须处于受拉(受压)状态。第一百三十四条隧道悬挂装置
(一)隧道悬挂装置应满足隧道及线路所规定的限界要求,任何情况下不得短接绝缘部件的有效绝缘距离,绝缘间隙符合要求。(二)各零部件连
接可靠,运转灵活,防腐性能满足要求。(三)承力索固定零部件与其材质相匹配,满足承力索随温度变化伸缩要求。(四)隧道水平悬挂安装后
其整体弛度不应超过30mm。定位装置第一百三十五条定位装置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连线,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
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动车组)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一)定位器1.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拉力≥8
0N),定位器静态角度(定位器与轨面连线之间的夹角)标准如下:标准值:9°。标准状态:8~11°。警示值:7~14°。限界值
:6~17°。对于非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2.定位器偏移定位器应与腕臂顺线路偏移的方向、角度相一致。标准值:
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标准状态:标准值±偏移量的10%。警示值:
标准值±偏移量的20%。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3.定位器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
±lmm。且应满足受电弓最大动态抬升量的限位要求,在1.5倍最大动态抬升量时限位间隙为0。非限位定位器根部与接触线高差符合设
计要求,允许偏差±l0mm。4.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随温度变化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
50mm。(二)定位管1.正、反定位管状态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2.定位管端部余长为50~150mm,定
位管管口封堵良好。3.定位管吊线应顺直受力,与弹性吊索间隙大于50mm。采用“V”型吊线时,两侧吊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固定吊线
的定位环、支撑管卡子、吊线固定钩距定位器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吊线固定钩开口方向符合规定。4.定位管支撑及两
端支撑管卡子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之间夹角为30~60°。(三)其他1.防风拉线固定环面向下锚侧安装,距定位器
端头水平距离为600mm,允许误差+50~-l00mm。防风拉线长环在定位管端,短环在定位器端。长环端回头250mm,短环端回头
100mm,防风拉线固定环应位于长环中间位置。2.定位环应垂直线路方向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
3.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4.定位器支座处电气连接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与定位支座限位止
钉相互摩擦,铜铝双面垫片安装正确。5.定位线夹或锚支定位卡子受力面符合要求,有环夹板远离定位钩和定位支座侧,U形销向上弯折6
0°。6.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固定端在腕臂侧。第三节支柱、拉线和基础支柱及吊柱第一百三十六条支柱(一)支柱位
置1.支柱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100mm、-60mm,但最小不得小于《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规定的建筑限
界值。跨距允许偏差+1m、-2m。接触网整体更新改造时,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根据需要预留大机养护和调车作业条件。2.每组软横跨两
支柱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2°。3.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
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在侧沟中,应留有排水通道,排水通道与排水沟应统一设计,避免对路基防排水系统的影响。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
。4.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0mm。(二)支柱本体1.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横腹板破损应及
时修补,翼缘破损和露筋不超过两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应及时修补;露筋达两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可以
修补后降级使用;露筋超过4根或者露筋长度超过400mm应及时更换。支柱翼缘不得有横向、斜向和纵向裂纹。支柱翼缘与横腹板结合
处裂纹及横腹板裂纹宽度不超过0.3mm时,要及时修补,大于0.3mm时应更换。混凝土支柱破损不露筋者,可以用水泥砂浆修补后
使用。2.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合缝处不得漏浆,不应有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缺陷。支柱弯曲度不大于2‰,杆顶封堵
良好。支柱应具有防止安装设备扭转及滑动措施。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2mm且长度不超过1/3圆周长的支柱要及时修补,否则应更
换;纵向裂纹宽度大于0.2mm但不超过1mm的支柱要及时修补,纵向裂纹宽度大于1mm的支柱应更换。修补支柱破损部位的混凝土
等级比支柱本身混凝土高一级。3.金属支柱及硬横梁支柱本体不得弯曲、扭转、变形,各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主角钢不应有扭转现象,
弯曲不得超过5‰,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表面防腐层剥落面积不得超过10%。4.整正支柱使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块。每块垫
片的面积不小50mm×100mm,厚度不大于10mm。(三)支柱倾斜率1.支柱在顺线路方向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率不超过0.
5%。锚柱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1%。2.支柱在垂直线路方向均应直立,允许向受力的反向倾斜,腕臂柱、隔离开关支柱、硬横
跨支柱倾斜率不超过0.5%;软横跨支柱高度13m的倾斜率为0.5%~1%,高度15m及以上的倾斜率为1%~2%。3.接
触网各种支柱,均不得向受力方向倾斜。向线路侧倾斜时,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四)支柱防撞1.道口两侧、经常有机动车辆运
行的场所以及装卸货物站台上等易被碰撞的支柱,均应设置强度较高的防护桩。防护高度原则上不小于1.5m,道口两侧支柱防护桩的高度为
2m。2.支柱防护宜采用混凝土防护墩或钢结构防护,不应采用外围砖砌、内填石渣或砂土的封闭式防护方式。采用混凝土防护墩防护时,厚度不
小于0.4m并采用混凝土灌注基础,基础满足稳固要求,混凝土标号不小于C20并植入钢筋网;采用钢结构防护时,埋设深度应满足稳
固要求并采用混凝土灌注基础。3.防护桩内壁与支柱保持0.5m的距离,且不得侵入铁路建筑限界。4.防护桩外表面应有黄黑相间的警示
标识。5.需防护支柱装有开关操作机构时,需同时将开关操作支架纳入防护保护范围。(五)支柱护坡1.填方地段的支柱外缘距路基边坡的距
离不小于500mm,否则应培土或砌石,其坡度应与原路基相同。高填方地段培土困难、流失严重或土质强度不够者,应采用砂浆砌石护坡加固
,片石应挤压紧密、堆砌整齐,砂浆应饱满、标号符合规定。支柱护坡应延伸至地面,并做深度不小于0.6m护坡基础。上部宽度为支柱中心
两侧各不小于1m,下部宽度为支柱中心两侧各不小于2m,厚度不小于300mm。距边坡坡底1m处应设置100mm×100m
m的泄水孔。2.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小于300mm。(六)支柱容量满足受力要求,需要更新时宜采用热浸镀锌钢支柱
,更新的混凝土支柱容量不应低于60kN.m。第一百三十七条吊柱(一)吊柱型号、规格、防腐措施符合设计要求,锈蚀面积不超过2
0%。当采用圆吊柱时,腕臂底座处应采取防扭转及滑动措施。(二)吊柱法兰盘与隧道壁应结合密贴。吊柱固定螺栓应采用双螺母,拧紧螺帽
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小于30mm;吊柱调整使用的镀锌闭环垫片不超过2片,垫片的面积不小于50mm×100mm,厚度不大于
10mm。(三)吊柱不得扭曲,宜向受力反方向倾斜不大于1°。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20mm,但不得侵入邻线基本建筑限界
。基础及拉线第一百三十八条支柱基础(一)金属支柱基础面应高出地面(或站台面)100~200mm。基础外露400mm以上者应培
土,每边培土宽度为500mm,培土边坡与水平面呈45°。金属支柱有基础帽时,基础帽应完整无破损、无裂纹。(二)支柱根部周围
5m范围内不得取土,1m范围内应保持清洁,不得有积水和杂物。第一百三十九条桥梁、隧道内埋入杆件(一)桥梁、隧道内的埋入杆
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无断裂、变形,其填充物不得剥落和裂纹,杆件要做好防腐处理。埋入杆件受力后,其周围灌注部分不得有裂纹、破损
及脱落现象,螺栓本体不得松动和变形。(二)后植锚栓或后植滑槽应避免设置在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处所。后
植锚栓各埋入杆件的埋深、外露、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杆件之间距离允许偏差±20mm。滑槽T型螺栓距槽道端部不小于25mm。(
三)使用后植化学粘结锚栓时,其粘结材料(剂)的养护(固化)时间应达到相关要求。锚固拉拔力不应小于设计值。第一百四十条拉线和拉线
基础(一)接触悬挂、附加导线下锚拉线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基础,外形尺寸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拉线应位于下锚支导线的延长线上,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限界;与地面夹角一般为45°,最大不得超过60°。(二)拉线应绷紧,在同一支柱上的各拉线应受力均衡;锚板
拉杆与拉线应成一条直线。(三)拉线应采取防腐措施且不得有断股、松股、接头及严重锈蚀。(四)UT型楔形线夹螺纹外露长度不小于
20mm且不大于螺纹全长的1/2。(五)拉线及下锚零部件不得与回流线、保护线、地线间形成环流通路。(六)基础周围5m范围
内不得取土,1m范围内应保持清洁,不得有积水和杂物。(七)对道口两侧、经常有机动车辆运行的场所以及装卸货物站台上等易被碰撞的
拉线,应采取防护措施,参照第一百三十六条支柱防撞标准执行。第四节附加悬挂第一百四十一条附加导线系指接触悬挂以外的架空导线。包
括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架空避雷线等。(一)附加导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应满足通过的最大电流和附件6规
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二)张力和弛度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标准状态:标准值±6%。警示值:标准值±8%。限界值:标准值
±10%。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弛度较大的导线为准。(三)接头及损伤1.跨越铁路,一、二级
公路,重要通航河流时,附加导线不得有接头。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严禁直接进行接头。2.一个跨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
得超过1处。一个耐张段内附加导线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量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应大于500mm:(1)
耐张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者标准值:0处。标准状态:0处。警示值:2处。限界值:4处。(2)耐张段长度超过
800m者标准值:0。标准状态:0处。警示值:4处。限界值:8处。3.附加导线不得散股,损伤断股标准如下。标准值:
无损伤。标准状态:无损伤。警示值:无断股。限界值:断股。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3股及以下时,可用预绞丝接续条或铝
绑线绑扎补强,缠绕方向与被接续导线外层绞向一致,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0mm;当断股、损伤3股以上、7股以下时,
应采用同材质导线进行补强;当断股、损伤7股及以上时,应重新制作接头或更换。钢芯铝绞线的钢芯断股或损伤时应重新制作接头或更换。钢芯
铝绞线与绝缘子或金具的固定处缠绕铝包带时,应密贴缠绕,不得重叠,绕向与导线绕向一致,绑扎长度为200mm。4.附加导线在接头、下
锚和补强处所采用预绞丝护线条时,预绞丝护线条的型号、规格应与附加导线材质相匹配,缠绕方向与附加导线绞向一致。接续时,其缠绕长度、机
械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接续点处导电性能不低于被接续导线。(四)附加导线不得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也要尽量避
免跨越,若必须跨越时,其距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五)项的规定,且跨越的跨距内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五)附加导线
对地面及相互距离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下表的数值。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距离的最小值(mm)序号有关情况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架空避雷线1导线在最大驰度时距地面高度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处70006000非居民区60005000车辆、农
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500040002导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无风时1000500计算最大风偏时300753导线跨越铁
路时跨越非电化股道(对轨面)75007500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300020004不同相或不同供电
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距离两线水平排列2400—导线垂直排列,上方为供电线,下方为供电线或回流线2000—5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最大驰
度时最小垂直距离40002500边导线最大风速时最小水平距离30001000(六)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供电线、加强线、正
馈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1m。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分杆架设时,应符合电力部门架空输电线路有关规定。第一百四十二条附加导
线肩架(一)肩架安装位置正确,允许偏差+50mm。(二)肩架安装牢固、呈水平状态。(三)肩架采用方(槽)钢方式时,端头应封堵
第五节单项设备隔离(负荷)开关第一百四十三条隔离(负荷)开关(一)隔离(负荷)开关应动作可靠、转动灵活,转动部分应注以适合当
地气候的润滑油。分闸角度及合闸状态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止钉间隙符合规定。(二)隔离(负荷)开关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并涂
以导电脂。触头间接触紧密,接触压力均匀,用0.05mm×10mm的塞尺检查,线接触为0mm,面接触不大于4mm。(三)引
线和连接线的截面与开关额定电流及所连接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连接良好且不得有接头。引线及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烧伤
。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引线的长度应保证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350m
m。(四)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300mm2。(五)新安装的隔离(负荷)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按《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进行交接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六)负荷开关的技术状态应符合
产品技术要求。第一百四十四条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一)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应完好无损并加锁。操作时平稳正确无卡阻和冲击,联锁、限位
器作用良好可靠。操作机构箱应密封良好,箱体及托架等无锈蚀并可靠接地。(二)具有远动操作功能的隔离开关,应能保证当地位及远动位的正
常操作。(三)电动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分合闸电机、接触器等部件状态良好,接线紧固,限位开关位置正确,操作灵活可靠。(四)驱动装
置的电机转向正确,机械系统润滑良好,分、合闸指示器与开关实际位置相符合。驱动装置的电机和传动器的滑动离合器应符合技术要求。分段、分
相绝缘器第一百四十五条分段绝缘器(一)分段绝缘器通过速度不得超过120km/h。空气绝缘间隙不小于300mm。(二)分段
绝缘器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三)分段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
一般情况下偏差不超过100mm。相对于两侧吊弦点有5~15mm的负弛度。滑道底面应平行于轨面,最大偏差不超过10mm。(四)
分段绝缘器导线接头、导流滑道端头处过渡平滑。承力索分段绝缘子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复合绝缘子。(五)分段绝缘器不应长时间处于对
地耐压状态。雨、雪、雾、霾、冻雨等恶劣天气下,起电分段作用的隔离开关严禁处于分闸状态。隔离开关应在作业开始前30分钟内断开
,在作业间歇时间大于30分钟时应闭合,继续作业时再断开,作业结束后应及时闭合。(六)分段绝缘器安装位置符合规定,距离定位点不得
小于2m。第一百四十六条分相绝缘器(一)分相绝缘器通过速度不得超过120km/h。(二)分相绝缘器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放电
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三)分相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偏差不超过100mm
。双线区段,在列车运行方向为1‰的上升坡度;单线区段,为50mm±10mm的负弛度;滑道底面应平行于轨面连线。(四)分相绝
缘器导线接头处过渡平滑。承力索分段绝缘子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复合绝缘子。(五)中性区长度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规
定。第一百四十七条优先采用过渡平滑、耐弧性能好的分段、分相绝缘器。避雷器第一百四十八条避雷器(一)避雷器托架安装水平,无锈蚀
,各部螺栓连接紧固。(二)避雷器及支持绝缘子应呈竖直状态,倾斜角度不超过2°。表面清洁,安装牢固,无裂纹、破损及放电痕迹。(三)
避雷器引线无烧伤、断股。至高压侧引线的张力应适宜,不应使连接端子受到超出允许的外加应力。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
大于350mm。(四)脱离器状态良好,无破损、裂纹。安装位置应满足动作后,引线不侵入限界并与带电体保持足够的绝缘间距。(五)动
作计数器完好,一般安装在距离地面2m为宜,具备在线泄漏电流监测功能。(六)避雷器的试验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执行。27.
5kV电缆第一百四十九条电缆(一)电缆本体各部分无机械损伤,无过热变色、变形、开裂、放电现象。(二)电缆及电缆终端的固定处
必须采用专用的铝制或非磁性材料抱箍,并加装保护垫。(三)电缆固定支架无松动、严重锈蚀或变形,电缆悬挂钢索和挂钩无严重锈蚀或脱落。
(四)电缆铠装层、屏蔽层及电缆导体之间均应可靠绝缘。测量电缆铠装层、屏蔽层及电缆主绝缘之间的绝缘电阻值与历次数据比较,不应有显著
变化。(五)电缆上网点宜设置隔离开关并纳入远动控制。第一百五十条电缆终端(一)电缆终端表面干燥、清洁、密封良好,无渗漏水、裂
纹、老化、破损等。(二)电缆终端应保证竖直向上,不得出现偏转、扭曲变形,伞裙不得挤压变形,最大偏移角度不得大于30°。(三)电
缆终端母排及零部件应与大地、接地钢构、固定抱箍等保持足够的绝缘距离。顶部端子对地空气绝缘距离不小于450mm,电缆终端应力锥对地空
气绝缘距离不小于35mm,多个电缆终端并联时,其间空气绝缘距离不小于35mm。(四)电缆终端应固定牢固,金属端子不得承受拉力
,应力锥无受力变形。电缆终端固定夹持部位距离冷缩地线管下端大于100mm,不得夹持在电缆终端椎体表面,并与接地线保证50mm以上
的距离。第一百五十一条电缆及电缆终端投运前应按照《电气化铁路27.5kV单相交流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及附件》(GB∕T28427
)有关标准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第一百五十二条电缆接地(一)电缆长度小于100m时,电缆终端应一端直接接地,另一
端可不接地。长度100m及以上时,宜隔每400m(直供方式)或800m(AT供电方式)划分区段且在每个区段应实施接地绝缘分
隔。电缆终端应一端铠装层、屏蔽层直接接地,另一端铠装层、屏蔽层通过护层保护器分开接地,(二)电缆终端接地线及端子应采取绝缘包扎并
固定在电缆上,不得与金属构架直接接触。(三)电缆终端接地线无破损现象,受损股数不得超过总数的20%。第一百五十三条电缆敷设(
一)电缆采用地面敷设时须单独设置电缆沟槽,按规定设置地面电缆标识桩。同沟(槽)敷设2根以上电缆时,每隔30m分别标识。(二
)电缆应作波浪形敷设,在敷设过程中,不应出现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套折裂破损等现象,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0倍。电缆
终端(上支柱、上桥等)处,电缆应预留不小于5m。(三)电缆上、下行间敷设应无交叉,供电线、正馈线电缆间无交叉(特殊区段用绝缘板
做隔离),并按规定采取隔热及阻燃防护措施。(四)当电缆穿管敷设时,保护管长度、内径应符合要求;当采用磁性保护管防护时,应顺向切割
开缝,防止构成闭合磁路。(五)当电缆直埋敷设时,电缆表面距地面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其径路应避开使电缆受
到机械损伤、化学或地下电流腐蚀、振动、热影响、虫鼠等危害地段。困难情况下应设置电缆槽、沟,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电缆过轨时应加装防
护套管,埋深低于轨面不少于1m。(六)直埋或以直埋电缆槽方式敷设的电缆,敷设后应及时填埋电缆沟,并采取减振、阻燃、阻断鼠道措施
。同路径并排展放的多根电缆,相邻两根之间应有隔离措施。(七)电缆标桩埋设应清晰显示出路径状态,直线地段每35~50m设置一根电
缆标桩,在出所位置、电缆转弯处以及和其他管、线、路交叉处,可增加标桩数量。电缆标桩上字样由各铁路局自定。(八)电缆上网处应自地面
下0.8m至地面以上2m,砌钢筋混凝土电缆槽或砖砌防护墙进行防护。第六节其他吸上线第一百五十四条吸上线(一)吸上线型
号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并满足牵引回流需要,外露部分电缆护管应无损伤且封堵良好。(二)在有轨道电路区段,采用截面满足要求的电缆接至
扼流变压器中性点连接钣(端子)。吸上线须与支柱密贴连接牢固。无轨道电路区段按设计进行安装。(三)吸上线与回流线(保护线)连接时
,与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与回流线(保护线)、扼流变压器(或空心线圈)连接处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并涂导电脂。(四)对吸上
线进行固定、防护时,其抱箍、套管不得形成闭合磁路。(五)吸上线电缆沿地面、支柱的敷设必须密贴、牢固。埋入地下时,埋深不少于30
0mm。穿过钢轨、桥台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保安装置及标识第一百五十五条在站台及未封闭线路的接触网支柱上距轨面2.5m高的处所,
以及安全挡板、细孔网栅和跨线桥防护网栅均应设置白底、黑字、红色闪电符号的“高压危险”警示标识。第一百五十六条上跨构筑物(桥、隧道
、明洞、站房等)下方的承力索、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应在防断点处至少5m采取防护措施。隧道、桥梁内漏水点距离接触网带电线索小于
2m处所,下方承力索、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等在漏水点垂直投影向两侧延伸至少1m采取防护措施。重点处所上跨电线路下方的承力
索、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可在上跨电线路垂直投影两侧延伸至少5m采取防护措施。第一百五十七条在机动车辆通过的平交道口处铁路
两侧的公路上,应设置限界门。限界门应设在沿公路中心线距最近铁路线路中心不小于12m的地方。限界门的宽度不得小于平交道口处公路路
面的宽度,限界门的下缘距地面的高度为4.5m,限界门框柱涂以警示色标。在限界门处应按《电气化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的规定悬挂揭示
牌。第一百五十八条轨面标准线接触网支柱上、隧道每个定位点下方隧道边墙上,均要涂刷红色“轨面标准线”。轨面标准线标画依据为正线股道
靠近隧道边墙、站台或支柱侧的钢轨顶面的设计高程。第一百五十九条标识(一)号码牌每根接触网支柱上均应安装反光号码牌。每个区间、车
站、隧道均应分别单独编号,上行双号、下行单号,编号方向与线路公里标方向一致。(二)电力机车禁停标绝缘锚段关节作为接触网电分段处宜
装设“电力机车禁停标”,必要时还应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三)分相断合标在接触网分相处应装设“禁止双弓”、“断(T断)”、“合
”、等标志。并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断电标、合电标。在有动车组上线的线路,还应装设“动车合”标志。(四)接触网终点标在接触网终端应
设置接触网终点标,“接触网终点”标应装设于接触网锚支距受电弓中心线不大于400mm处接触线的上方或线路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地面上。
上述标识均为白底黑框,黑字黑体。标志装设位置及规格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等有关规
定。第一百六十条供电段的抢修列车、接触网运行工区均应备有临时“准备降弓、“降”(T降)、“升”弓标。当突然发现接触网故障或故障
抢修先行送电开通时,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规定在故障地点两端设置临时升、降弓标。临时“降(T降)”、“升”弓标的
规格可比照“断、“合”电标,“准备降弓”的规格可比照“禁止双弓”标。第一百六十一条各种标识和揭示牌应完整无损、安装牢固、字迹清晰
、便于瞭望,不得侵入限界,与行车有关的标识一般应设于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第一百六十二条各级维护机构的设备分界应以文件或协议明确,
一般不在接触网设备上悬挂分界标识。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第一百六十三条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一)地面磁感应器设置符合设计要求
,允许偏差±2m。(二)地面磁感应器应安装牢固,完整无损,表面清洁。(三)地面磁感应器的磁感应强度应大于36GS。零部件及其
他第一百六十四条接触网零件(包括附加导线的金具,下同)应符合国家及总公司有关标准。附加导线金具还应符合电力部门架空线路金具相应标
准。接触网零部件应优先采用耐腐蚀、强度高的零部件,悬挂零件轻型化。主要的受力件(如接头、下锚件等)不得使用可锻铸铁。对早期建设的接
触网设备,凡不符合标准的零件应分轻重缓急,结合维修和更新改造尽快达标。第一百六十五条接触网零件表面应光洁、无裂纹、疤痕和剥离以及
其他质量缺陷,其材质、制造质量及公差、机械性能等均应满足技术标准要求,并按规定采用镀锌、防腐漆及其他技术进行防腐处理。承载负荷的不
锈钢螺栓等零部件,一旦锈蚀应立即更换。第一百六十六条接触网和附加导线中用于电气连接的零件,其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被连接的导线。线
索接续处两测点之间电阻应不大于同等长度被连接线索的电阻。各种材质的电连接线夹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铜质为95℃,铝
青铜合金为125℃,铜镍硅合金为150℃,铝质为80℃,铝镁硅合金为125℃、其余铝合金为90℃,钢质为125℃。(一)
被测零部件与相连接导体间的温度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标准值:0℃。标准状态:10℃。警示值:20℃。限界值:25℃。(二)采
用红外热成像监测时,参照附件8执行。第一百六十七条接触网零件要安装牢固,紧固件在螺栓、螺母、螺纹连接或其他型式连接时应有防松
措施。零件上的各个螺栓均应受力均匀,其紧固力矩符合规定。各种调整螺栓的丝扣外露部分一般不得小于50mm。第一百六十八条接触网零
件应按规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接触网零件均应有明确的、永久性生产厂家标识,否则视为不合格零件严禁使用。第一百六十九条当用楔
形线夹连接或固定各种线索时,线索回头长度应为300~500mm,并用与线索材质相匹配的绑线扎紧。一处绑扎时绑扎长度为80~12
0mm,两处绑扎时每处绑扎长度不得小于20mm。当用钢线卡子连接钢绞线时,不得少于4个卡子,其间距为100-150mm,每边
最外方钢线卡子距绞线端头100mm,并用绑线扎紧。第一百七十条零部件连接销钉与开口销穿向正确,双向夹角不小于120°,开口销
不得二次使用。β型开口销的圆弧要锁在销钉的圆柱面上。绝缘、防雷、接地第一百七十一条绝缘部件(一)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0、Ⅰ、Ⅱ级
污秽等级区域,接触网绝缘泄漏距离不小于1400mm;Ⅲ、Ⅳ级污秽等级区域,接触网绝缘泄漏距离不小于1600mm。供电线、正馈线、加
强线、电缆终端、接触悬挂下锚、软横跨接地侧、隔离开关绝缘子及分束供电的分段处绝缘子泄漏距离不小于1600mm。在海拔超过100
0m的地区,上述泄漏距离应按规定增大。(二)Ⅲ、Ⅳ级污秽等级区域以及高路堑、跨线桥两侧、接触网下锚、分段、分相处宜采用复合绝缘
子。(三)绝缘部件不得有裂纹和破损。瓷绝缘子的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300mm2,连接件不松动。(四)在运输装卸和安装绝缘子时应
避免发生冲撞,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铁帽和金属件,同时也不得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铁帽和金具无锈蚀。第一百七十二条接触网空气绝
缘间隙符合下表要求。接触网空气绝缘间隙表注:1.当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上述距离应按海拔修正系数进行修正。2.回流线、保
护线、架空地线、架空避雷线距固定接地体或桥梁及隧道壁的正常情况下最小距离150mm。序号项目正常情况下最小值mm1接触线
、承力索、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等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体间隙3002接触网带电部分至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间隙3503接触
线、承力索、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等带电部分至跨线建筑物间隙5004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高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
的瞬间间隙200525kV带电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100643.3kV绝缘间隙(关节式分相)400750k
V绝缘间隙(AT区段正馈线与接触网间)540第一百七十三条防雷(一)接触网防雷装置通常由避雷线或避雷器、引下线和接地装
置组成。避雷器引下线应直接从避雷线(避雷器)连续、完整、最短距离的引下并可靠接地。引下线的材质、结构和最小截面应满足雷电流强度检算
并不小于避雷线的铜当量载流截面。接地装置应状态良好,接地极、接地线的敷设和焊接应满足设计要求。(二)防雷装置接地电阻超标时,应分析
原因并采取措施,必要时进行开挖检查。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应增加防雷装置的检查次数。(三)雷害发生后,应及时调查雷害具体原因和后果
损失,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四)接触网单独设置的防雷接地体(极)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与其他设备在贯通地线上的接入点间距不应小于
15m。第一百七十四条接地27.5kV电缆、开关、避雷器、架空地线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零散的接触网支柱接地电阻值不应大
于30Ω。附件1普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装置表序号名称配置部门单位数量1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铁路局台1
台2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供电段台运营里程每150公里1台。3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铁路
局台覆盖全局电气化线路4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供电段台1台5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供电段台
局界口、段界口、机务段(动车段)出入库线等。6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供电段处根据需要配备76C综合数
据处理系统铁路局、供电段套各1套附件2接触网供电车间、检测车间、维修车间主要工机具配置表接触网供电车间主要工机具配置
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生产抢修指挥车乘座5人辆12电力工程车辆13汽车升降车辆14接触网
专用平车辆15通信工具台86红外热像仪套17扭力扳手校验仪台18强光巡检灯个每人19数码照相机个
110望远镜个111小型绝缘部件冲洗设备台112牵引供电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车间级)及检测数据存储、分析客户端套
1接触网检测车间主要工机具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生产抢修指挥车乘座5人辆12通信工具台53
紫外成像仪套14强光巡检灯个每人15数码照相机个16望远镜个17牵引供电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车间级)及
检测数据存储、分析客户端套1接触网维修车间主要工机具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一、车辆及交通工具1生产抢修指挥车乘座5人辆
12电力工程车辆13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列组14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多平台)台2二、工机具1牵引供电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车间级)及检测数据
存储、分析客户端套12接触线正弯器个33充电液压绞线切割工具套各24充电液压接触线切割工具套各25充电液压电缆切割工具套各26充电
液压压接工具套各2吊弦、斜拉线、附加导线等线索7电连接液压工具套各2含压接、破除功能8磁力钻套29紧线器个各8各型号10手板(链条
)葫芦个各4各型号11滑轮组个212弹性吊索安装工具套各2根据需要配备13充电式螺帽粉碎器套214数显力矩扳手各规格套筒套1015
力矩扳手各规格套筒套1516游标卡尺个417水平尺个218接触线平顺度检测尺个519道尺个220定位器角度测量仪个521接触网几何
参数测量仪套422接触网磨耗测量仪套323线索张力测试仪套224激光测距仪套225全站仪套126兆欧表500V、2500V块各12
7绝缘电阻测试仪套328轻型车梯套229挂梯套230小型绝缘部件冲洗设备套531接地线套8含接地杆等32等电位线套8含等位线杆等3
3验电器个834绝缘手套、绝缘靴双各535安全带、安全帽个每人136微型防爆头灯个每人137强光巡检灯个每人138照明工具套各2轻
型升降泛光灯、防爆移动灯、轻便移动灯、轻便多功能强光灯含发电机39通信工具台2040数码照像机个241望远镜个242绝缘工具干燥装置套1附件3接触网运行主要工机具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一、车辆及交通工具1接触网作业车辆1优先配置160km/h多功能接触网作业车2电力工程车辆1二、工机具1牵引供电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车间级)及检测数据存储、分析客户端套12接触线正弯器个33充电液压绞线切割工具套各24充电液压接触线切割工具套各25充电液压电缆切割工具套各26充电液压压接工具套各2吊弦、斜拉线、附加导线等线索7电连接液压工具套各2含压接、破除功能8磁力钻套29紧线器个各8各型号10手板(链条)葫芦个各4各型号11滑轮组个212弹性吊索安装工具套各2根据需要配备13充电式螺帽粉碎器套214数显力矩扳手各规格套筒套1015力矩扳手各规格套筒套1516游标卡尺个417水平尺个218接触线平顺度检测尺个519道尺个220定位器角度测量仪个521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套422接触网磨耗测量仪套323线索张力测试仪套224附盐密度检测仪台125绝缘子在线检测仪台126避雷器在线检测仪台127绝缘电阻测试仪套128激光测距仪套229兆欧表500V、2500V块各130高斯计台2有磁感应器的工区配备31红外热像仪套132轻型车梯套233挂梯套234便携式绝缘部件冲洗设备套135打杂杆绝缘杆把2含杆头36高枝油锯台237油锯台238接地线套8含接地杆等39等电位线套4含等位线杆等40验电器个441绝缘手套、绝缘靴双各442安全带、安全帽个每人143微型防爆头灯个每人144强光巡检灯个每人145照明工具套各1轻型升降泛光灯、防爆移动灯、轻便移动灯、轻便多功能强光灯含发电机46通信工具台847数码照像机个148望远镜个149绝缘工具干燥装置套1接触网检测工区主要工机具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工具车辆12通信工具台53微型防爆头灯个每人14强光巡检灯个每人15数码照相机个16望远镜个17牵引供电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车间级)及检测数据存储、分析客户端套1附件4接触网运行维修记录记录名称主要内容检测工区运行工区维修工区接触网工区值班日志√√√接触网工前预备会及收工会记录√√√接触网检测监测记录1.监测图像视频√2.动静态参数(波形)√接触网检查记录1.巡视检查√2.全面检查√3.单项检查√接触网分析诊断记录1.即时分析/定期分析√√√2.缺陷通知单、反馈单√√√接触网维修记录1.一级修(临时修)√2.二级修(综合修)√√3.绝缘部件清扫√√附件5普速铁路接触网动态检测评价标准项目一级缺陷扣分标准二级缺陷扣分标准统计步长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拉出值a(mm)a≥60040分450≤a<5005分跨接触线高度H(mm)500≤a<60010分1.H≥66002.H<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40分1.标准值+150≤H<标准值+2501分跨1.6500≤H<66002.H≥标准值+2503.H<标准值-1505分2.标准值-150≤H<标准值-100接触线平顺性参数硬点Av(m/s2)Av≥4905分392≤Av<4901分跨一跨内接触线高差2A(mm)2A≥2005分150≤2A<2001分跨弓网受流参数弓网接触力F(N)最大接触力FmaxFmax≥2505分180≤Fmax<2501分跨最小接触力FminFmin<205分20≤Fmin<401分跨燃弧最大燃弧时间Tmax(ms)Tmax≥1005分50≤Tmax<1001分跨燃弧率μμ≥5%5分1%≤μ<5%1分公里燃弧次数n(次)n≥65分4≤n<61分公里接触线抬升量△H(mm)△H≥1505分120≤△H<1501分跨网压接触网电压U(kV)1.U>292.U<195分1分公里附件6接触网线索及绝缘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在最大允许磨耗面积20%的情况下,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2.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铜或铜合金绞线2.0。(2)钢绞线3.0。(3)钢芯铝绞线、铝包钢和铜包钢系列绞线2.5。3.软横跨横向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小于4.0,固定绳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4.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回流线等接触网附加导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5.绝缘部件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负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合成材料悬式绝缘子及绝缘元件(抗拉)5.0。(5)合成材料棒式绝缘子(抗弯)2.5。6.耐张零件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附件7受电弓弓头轮廓及动态包络线示意图7.1受电弓弓头外形轮廓7.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设计规定的动态抬升量动态包络线滑板拐点caba受电弓轮廓线a--设计规定的受电弓横向摆动量b--滑板拐点至受电弓诱导角端点的距离c--滑板拐点至受电弓中心线的距离d=2a+be=a+b+cde始触区始触区附件8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参照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664-2008)注:温升;被测设备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之差。温差;不同被测设备或同一被测设备不同部分的表面温差之差。相对温差: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相对温差δ1=(T1-T2)/T1×100%=(T1-T2)/(T1-T0)×100%T1、T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T2、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T0—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设备类型和部位热像特征故障特征缺陷性质备注二级缺陷一级缺陷电气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接头和线夹以线夹和接头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接触不良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80℃或δ≥80%Δ:相对温差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的连接接头和线夹以线夹和接头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接触不良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90℃或δ≥80%金属导线以导线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松股、断股、老化或截面面积不够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80℃或δ≥80%输电导线的连接器(耐张线夹、接续管、修补管、并勾线夹、跳线线夹、T型线夹、设备线夹)以线夹接头为中心的热像,热点明显接触不良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90℃或δ≥80%隔离开关接头以转头为中心的热像转头接触不良或断股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90℃或δ≥80%刀口以刀口压接弹簧为中心的热像弹簧压接不良温差不超过15K,未达到一级缺陷的要求热点温度>90℃或δ≥80%测量接触电阻
献花(0)
+1
(本文系星火燎原0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