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开中医历史的画卷: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Zsy20151225 2018-01-10

蕊源健康在线,最贴心的养生知识--选中药,就要蕊源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


中医的历史演进

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中医的五大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人体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属于五行,用五行特性来研究五脏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病因学说,探索人体致病的因素;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七大学派

从汉代至清代,中医的主要脉络可归为七种学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补土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1伤寒学派

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大。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孙思邈等人多研究伤寒病,以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2寒凉学派

又名河间学派。此学派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最初研究外感病的火热病机,随后演变为研究内伤之阴虚火旺病机。寒凉学派促进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温热学派奠定了基础。

3补土学派

擅长治疗虚损病证,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学说。明代李中梓、张景岳等医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五行当中,脾胃属土,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作“补土派”。

4攻邪学派

此学派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河间派火热理论,强调“邪气留则正气伤,邪气去则正气安”,认为邪气侵扰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以祛邪为手段,因而得名“攻邪学派”。

5滋阴学派

滋阴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源于《内经》,亦受河间学派火热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侧重于阐述阴虚火旺病证的研究。代表人物为元代朱震亨。

6温补学派

苦寒药物治病,容易损伤人体真气,伤害脾胃。为了减缓这些不良反应,温补学派运用甘温药物来抵消寒凉药物的寒性。此学派强调脾胃、肾与命门的重要性,辨证论治时,重视健脾、补肾,尤其重视调养先天与后天的根本。

7温病学派

明清之际,温病猖獗,因江浙一带气候湿热,疫情更加严重,当地医家吸取前人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对温热病进行研究,由此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

千年医学的总结:《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瑭所著,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通,解释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考了张仲景六经辨证、刘完素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和吴有性《温疫论》等各家学说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