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翔在侏罗纪上空的“霸王龙”

 零壹贰012 2018-01-10


今天介绍的是双型齿翼龙,与霸王龙其实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其外形有些近似,特别是头部很像霸王龙(想象图),作者由此将二者联系到了一起。



双型齿翼龙 又称双型齿龙,是翼龙目喙嘴翼龙类的一属,生存于早侏罗纪的欧洲,约2亿年前到1亿8000万年前。近年在北美洲也有发现化石,但生存年代晚了3000万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科: 双型齿翼龙科 Dimorphodontidae

属: 双型齿翼龙属 Dimorphodon


理查德·欧文

Richard Owen


双型齿翼龙是由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59年所命名。

属名在古希腊文的意思是“两种形式的牙齿”,指的是它颌部有两种形式的牙齿,这种状况在爬行动物里很少见。



双型齿翼龙有大型头颅骨,长22厘米,头颅骨有大型洞孔,由纤细骨头隔开,大幅减轻头骨的重量。头骨的结构类似拱桥的桥墩,在最轻的重量下达到最高的坚硬程度。


上颌前端有4到5颗长牙齿,之后则是数量不明的小牙齿。所有标本的上颌骨后段都已损毁。

下颌前端有5颗长牙齿,之后则是30到40多颗较小型牙齿,这些后段牙齿外型尖锐、侧面平坦,形状类似柳叶刀。


双型齿翼龙的头颅骨形状、喙状嘴类似现代的海鹦鹉。



根据估计,双型齿翼龙的成年个体身长约为1米,翼展约1.45米。

双型齿翼龙的身体仍有许多原始特征,例如在比例上较短的双翼。双翼的第一指骨,略长于前臂尺骨。


颈部短而强壮、灵活,两侧可能连接者翼膜。脊椎有洞孔与气腔,脊椎内部在生前可能具有气室。


双型齿翼龙的尾巴长,具有13节尾椎。前5或6节尾椎短,具可动性,后段尾椎较短,有非常长的骨突,因此尾巴后段较为坚挺,可能在飞行时有方向舵的功能。

研究人员推测,双型齿翼龙的尾巴末端可能呈钻石形状,类似其近亲喙嘴翼龙。但是,目前还没有双型齿翼龙的软组织痕迹,无法证明这个推论。


过去有争论

双型齿翼龙是否为

两足动物或四足动物?


  • 理查·欧文在命名双型齿翼龙时,推测它们在地面行动时是采四足步态。他认为双型齿翼龙的第五脚指、尾巴之间连接着翼膜,因此它们在地面行动时无法采取二足步态。

  • 哈利·丝莱(Harry Govier Seeley)提出不同意见,推测翼龙类是行动活跃的温血动物,他根据骨盆、后肢的发展良好特征,推论双型齿翼龙在地面行动时,可以采二足或四足方式移动,而且行动敏捷。

  • 在1980年代,凯文·帕迪恩(Kevin Padian)重新提倡四足步态理论。根据近年发现的其他翼龙类足迹化石,显示翼龙类在地面上移动时,是采取四足步态。但这些四足步态的足迹化石,第五脚指短,显示它们是后期的进阶型翼龙类。

  • 翼龙类学家大卫·安文(David Unwin)也提出双型齿翼龙在地面上是四足动物。



双型齿翼龙主要生存于海岸地区,可能有多重食物来源。威廉·巴克兰推测它们可能是以昆虫为食。之后理论大多倾向,根据大多数翼龙类的牙齿与颌部,显示它们是鱼食性动物。



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它们的颌部可以做出迅速的开阖动作,颌部肌肉适合作出捕抓与固定的动作,牙齿具有刺穿的功能。因此双型齿翼龙有可能猎食昆虫、或小型陆地脊椎动物。


破壳而出的双型齿翼龙

想象图


玛丽·安宁


在1828年12月,著名化石收集者玛丽·安宁在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的莱姆里杰斯发现了双型齿翼龙的第一个化石。

古生物学家威廉·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获得这个化石,并在1829年的伦敦地质学会会议公开这个化石。

经过多年研究后,在1835年的伦敦地质学会年度会议,公布了更完整的化石研究。如同19世纪的大部分翼龙类化石,这个化石也被归类于翼手龙属的一个种,长爪翼手龙(Pterodactylus macronyx)。种名是以古希腊文的“巨大”(makros)与“爪子”(onyx),意指双翼的大型指爪。


编号NHMUK PV R 1034的图稿


这个标本(编号NHMUK PV R 1034)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缺乏头颅骨,关节呈脱落状态。同样在1835年,威廉·巴克兰把一块颌部破碎化石,编入到长爪翼手龙。之后,许多不相关化石被归类于翼手龙属,目前多被建立为不同的独立属。


编号NHMUK PV R 41212

图稿


在1858年,古动物学家理查·欧文宣布发现两个新标本(编号NHMUK PV R 41212、NHMUK PV R 1035),都是部分身体骨骼、以及过去没发现过的头颅骨。理查·欧文发现,这些头颅骨与翼手龙属的头颅骨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将长爪翼手龙建立为独立属,双型齿翼龙(Dimorphodon)。但是,理查·欧文并没有发表详细研究,因此双型齿翼龙仍是无资格名称(Nomen nudum)。


编号NHMUK PV R 1035

图稿


隔年,理查·欧文才发表正式研究,双型齿翼龙才具有学术上的有效性。理查·欧文陆续发表数个相关研究后,在1874年指定编号NHMUK PV R 1035正模标本


模式种

长爪双型齿翼龙

Dimorphodon macronyx

想象图


温氏双型齿翼龙

Dimorphodon weintraubi

想象图


在1998年,古生物学家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将一个发现于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的化石,建立为第二个种,温氏双型齿翼龙D. weintraubi),种名是以Robert Weintraub教授为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