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杰”里拉斐尔的年龄最小,在世时间也最短,但只有他一人,将自己的生命完整地融入了文艺复兴。
——拉斐尔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先放上拉斐尔的帅图,这是他在颜值巅峰时期给自己留下的自画像。虽说达·芬奇貌似长得也很不错,但不知道这位同志怎么想的,自画像全是老年姿态,完全不能和小拉比啊。
拉斐尔自画像
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ZIO),1483年3月28日出生于乌尔比诺(URBINO)。在三位殿堂级大师里,唯有他不是佛罗伦萨人,每次提到他的出生日时,都会强调那一天是耶稣受难日(VENERDI SANTO)。
拉斐尔一开始是跟着他父亲学艺的,也算有家族传承了。可惜好景不长,他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他父亲也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去世,没有兄弟姐妹的小拉成了孤儿,当时还剩下唯一一个亲人——他的叔叔,便当了他的监护人。
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拉斐尔,后来去了贝鲁奇诺的工作室学习。持续追随我们公众号的朋友多半对这个厉害人物还有点印象:贝鲁奇诺和达·芬奇同为维罗奇奥的学生,是同学关系。
拉斐尔所画的贝鲁奇诺肖像
其实包括维罗奇奥自己在内,从他工作室里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师,至于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获得“三杰”之类的头衔,主要是被超越了。
嗯,超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超越。达·芬奇超越了维罗奇奥,米开朗琪罗超越了吉兰达约,拉斐尔超越了贝鲁奇诺,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拉斐尔还融会贯通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两位同时代前辈的特点,并充分发扬出个人风格,也算是一种超越了。
不得不再次说到1503-1504年,在那个时间段,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齐聚佛罗伦萨,让这座城市群星璀璨。
还记得我们前一篇推送里分享过的达·芬奇和老米互相diss之事么?他俩在老皇宫里画墙的时候,拉斐尔正是其中一个学习观摩者,显然是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他俩的深刻影响。
拉斐尔可能是他们三人之中最专注于绘画的,虽然他也主持了一阵子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不过他的大多精力还是放在绘画上。
1500年,拉斐尔正式出师。1506年,他的名气初现于佛罗伦萨,因为两幅圣母像。
拉斐尔吧,其实就是一个百家讲坛,从他的作品里能看出多个名家的风格,因此在他刚出道时,很多人根本记不住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贝鲁奇诺的学生。这两幅画终于为他的名字增加了存在感,尽管有明显的达·芬奇画风,但还是震惊了世人。
这两幅圣母像中的上面那幅如今被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背景吸收了达·芬奇的空间透视画法(越远越模糊),人和景几乎已融为一体;三角构图呈现出和谐形态,淋漓尽致体现了达·芬奇的小说式人物关联——圣母以一种慈爱的表情看着自己的儿子耶稣,耶稣跟小圣约翰在玩一只红额金翅雀,小圣约翰在圣母的双膝之间构成一种无形的交流,同时下方的两个孩子加强了画面的整体平衡。
可见,拉斐尔受达·芬奇的影响很深,可以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才开始呈现出更接近于米开朗琪罗的创作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拉斐尔对光影效果的把握在这里已经初步展露,接下来的很多作品,在光影表现力上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毫不夸张的说,拉斐尔画作的光影效果,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他对人物及人物细节的真实还原,能让你觉得那些画中人已经完全脱离于画框而站在了现实中触手可及的位置。
VELATA 这是收藏于皮蒂宫的VELATA,它在1622年成为美第奇家族的藏品。虽然画作上并没有拉斐尔的签名,但能看出和同时期的LA FORNARINA(现收藏于罗马国家古典艺术博物馆)出自同一人之手。
LA FORNARINA
图中这个半裸女人的右臂上,正有着拉斐尔的签名——RAPHAEL VRBINAS。
LA FORNARINA细节
插一句题外话,这种这种半裸的女人像一般会挂在比较隐私的地方的,比如说晚上没事可以自己YY的卧室。
这两幅画里的女人被认为是同一个人,都是拉斐尔的著名情妇,那个面包房主的女儿。或是不甘心浪费了自己天生俊颜,拉斐尔一生可谓是放荡不羁爱自由。坊间传闻,拉斐尔的英年早逝,就是因为和这个他最爱的情妇纵欲过度无法自拔,最终高烧不治……
anyway,我们看回VELATA。
拉斐尔用画笔捕捉到的光影效果,让地位相对比较低等的面包房主女儿俨然有了贵族妇女的模样。头顶有薄纱说明是已婚并有孩子的女人,脸部线条非常干净柔和而真实(明显是以达·芬奇的“烟熏画法”去掉了脸部的轮廓线),脸上能看到由头顶的纱巾带出的阴影,胸口白色内衣的线条无比光滑,整个笔触细腻至极。
再来看身上的亮点。
VELATA细节
衣袖上的光影变化带来千层万叠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普通老百姓穿不起的昂贵丝绸料,所以才有了我们前面说的贵族妇女的模样。衣服与人融合在一起,让这幅画不需要背景就自成故事。一串项链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脖子与白色的底衣之间,能看到宝石和切工,一眼就能辨识出是已婚妇女的佩戴。一只手摆在胸口,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她对拉斐尔的爱。这么一张画,足以让你脑补出拉斐尔第一次在街头不经意见到这个女人的样子,回首千万次而不想离开。多少爱才能变成一幅这样的画像。多少人在这幅有模型的画像前挪不开眼。
继续来看另一幅让人走不动路的画作。
这幅画简称《莱昂十世》(LEONE X),全名叫作LEONE X TRA I CARDINALI GIULIO DE’ MEDICI E LUIGI DE’ ROSSI(莱昂十世在枢机主教朱利欧·德·美第奇和路易吉·德·罗西之间),现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
这人就是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个教皇,也就是米开朗琪罗少年时期的小伙伴之一。在美第奇家族遭遇第二次长期驱赶后,是他将美第奇重新弄回佛罗伦萨,并1513年成为教皇,为家族打开了国际之门(之后我们再详细介绍)。
莱昂十世左边那位不知道看向何处的同志则是未来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个教皇克勉七世(CLEMENTE VII),这位仁兄我们以后也会细说。
看到莱昂十世身上穿的那件内衬了么?细腻到不知如何用言语来形容。无线光影渲染而出的衣服材质,让人站在画前的时候忍不住想伸手触摸。脸部和衣服上的光影,能判断出外部光线的方向。他坐的椅子靠背顶端有个圆球,圆球上一面映着他的脑袋,一面映着窗户。
呈上细节图。
翻开的书页清楚到可以看见上面的内容,放大镜的折射也同样清晰,旁边铜铃的雕饰再次凸显出真实感,似乎从画面就能脑补出拿起铜铃摇动的悠远铃声。这种细腻得毫无瑕疵的流畅美感,实在令人惊叹。很多人说,这样的技术后来很多的,但各位,这可是16世纪初期啊!
拉斐尔的成功法,就是自觉学遍天下,学你,学我,学他,学到后来,所有人的优点都被他吸收了,变成了他自身的优点。于是,一个可以和达·芬奇并肩而立的年轻人闻名天下。他成为一个大师,是因为他学习了那个时代的太多大师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看拉斐尔的作品,就留足时间做好迈不开腿的准备吧。在乌菲兹美术馆的拉斐尔馆里,首先看到的是他的自画像,接着看圣母像,离开之前再将视线定格在这幅教皇像上。完美。
拉斐尔的最后一幅作品创作于1520年,叫《转化》(TRASFIGURAZIONE)。 因为拉斐尔的突然去世,这幅作品没能完成,据说拉斐尔是把它放在床头的,所以这幅画也是在他去世后被发现于他床头。
画作自带一层神秘色彩:拉斐尔生于耶稣受难日,而死前作品画的正是耶稣的复活转化。所以很多人坚信,如画中人物一般,生前追求得到枢机主教之位的拉斐尔同志是直接变身为神了,因为太多人舍不得他的离去。毕竟这幅画,真的能让人产生上天堂的感觉。 最后再看看画作中的这个部分(下方是由他的徒弟GIULIO ROMANO完成的)。 色彩明艳,人物表情十分丰富,要表现的主题被色彩和人物衬托得淋漓尽致,已经有明显的米开朗琪罗矫饰主义的影子了。
拉斐尔高烧十五天,没有及时通知医生,他平静地安排了身后事,留下了足够的财产给他的情人(就是前面那位面包房主的女儿)。他短暂的年岁在这最后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之中画上了句号。
1520年4月6日,年仅37岁的拉斐尔去世了,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叫作——文艺复兴。
所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艺复兴,从1401年布鲁内列斯基发明了室内线性立体透视技术到1520年拉斐尔去世,一段历史就此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