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庐饮茶,袅袅余香| 茶诗两首忆林逋

 李明旭 2018-01-11
山庐饮茶袅袅余香茶诗两首忆林逋 - 今日头条

​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林和靖梅花图》
​-----------------------------------------------
山庐饮茶,袅袅余香| 茶诗两首忆林逋_即时报新闻_锦凤网奉化网络 ...

http://www./folder16/folder84/2017-03-29/131541.html
​-------------------------
茶优美诗句形容茶香的诗句有关茶方面的诗句 - 360doc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1/13/178382_359550646.shtml
​--------------------------------------------------------

​故乡茶园新芽萌发的时节,我与道兄学弟原杰、陈礼明三人行,同赴故乡裘村参加了一个地域文化讨论会。一方水土,光阴故事的背后,定然有一批卓然人物。我首先提到了宋代乡贤林逋,又怀想起他的一首首不朽茶诗。

北宋以降,历代画家以林逋人像为画题,多是隐士形象出现:或观鹤起舞,或倚梅读书。其实,他不只懂得赏梅的清寒孤傲,观鹤的翩翩起舞,他还有“山庐饮茶”这个常态,懂得品茶的袅袅余香。

林逋,字君复,北宋明州奉化县忠义乡黄贤人(今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黄贤村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隐居并终老于西湖孤山。他孤高恬淡,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仅以诗名饮誉北宋朝野,还工于书法,尤精行书。宋仁宗赐谥“和靖”,因此后世多称他为“和靖先生”。有研究者把他尊为中国古代三大隐士之一,与“不事王侯”的东汉严子陵、“归去来兮”的晋代陶渊明并称,他们进而对身后的中国文人志操形成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和靖诗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这两句诗,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千古咏梅之绝唱。纵然后世诗人心慕手追,却再无出其右之作。那么,他的茶诗呢?他存世的诗作有300余首,宁海籍知名茶文化学者竺济法先生,统计出这位大同乡的茶诗有20余首。尤其是《茶》(《烹北苑茶有怀》)、《西湖春日》这两首,不失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茶诗,至今仍为许多世人所传颂、赞叹。

林逋的那首《茶》,如此写道: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这首诗,原是诗人的组诗《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之一。那是好友惠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可见茶和友情是引发诗兴的灵丹妙药。

宋代的茶制成饼状,而非如今枚枚颗颗的散状。宋代喝茶方法也十分特别,有异于之前唐朝,也不同于我们现在。唐朝流行煎茶,现在多是泡茶,而宋代流行的却是“点茶”。

所谓“点茶”,通俗一点说是这样:把茶饼炙烤,用石碾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箩筛过,取其最细的粉末。点茶时,将粉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同时用茶匙不住地搅拌,使得茶末和沸水相互混合成乳状茶汤,最终呈现白色泡沫。乳状茶汤,以白取胜,越浓越好。林逋的这首诗,就是对宋代这种饮茶习俗的真实写照。

此诗的首句,“石碾”就是指用来碾茶饼的工具,“瑟瑟尘”说的是碾出的茶粉,像尘雾一样轻轻飞扬,点出了宋代饼茶的特征。第二句描述了宋代的点茶法。“乳香”是指茶粉形成的乳状的泡沫像奶一样,闻到的仿佛已是乳香。“建溪春”,就是闽北建州建溪流域的春天尤物建茶了,那里的山是东南名山武夷山,那里的水就是闽江上游建溪。第三四句赞美建茶是世间绝品,可惜因为它列入贡茶,当时世人很少能见识它,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也没有对建茶表示赞赏。所以,林逋一边品享着建茶,一边因它不能被陆羽和当时人们所赏识而深感遗憾。其实,林逋多少对陆羽有一点误解。因为在唐朝陆羽的那个年代,建茶还不是十分出名,到宋代才成为一朝时尚,所以《茶经》中只笼统点到过建茶:“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宋代周绛在《茶苑总录》中如此评说。福建建茶是一个统称,最出名的当推北苑茶,它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北苑贡茶。因了林逋组诗中的这首《茶》,为吟咏建茶的代表诗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后人,或许是福建人,给它起了个“一步到位”的诗名,称作《烹北苑茶有怀》。

近几年,有人研读古代数千首茶诗茶词后,整理出一份“中国古代40句最经典茶诗词”,其中就有林逋《烹北苑茶有怀》之名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此说,很有反响,在当下诗客、茶友中间流传甚广。

以诗证史,也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茶》诗记录了宋代的茶饼、点茶和建溪贡茶等史实,那么在《西湖春日》里,林逋不仅描述了西湖美景,还写到已经失落的佛教茶鼓。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并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在世俗的传播。晚到清末民国,许多寺院的法堂,仍旧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是“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敲鸣法为“长击一通,煞声一下”。当代的寺院,已经很难寻觅茶鼓踪影了,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诗文中找到它的踪迹。较早记载寺院茶鼓的就有林逋的这首《西湖春日》:

争得才如杖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西湖春日》中最经典名句“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记载了当时西湖周边寺院设有茶鼓的史实,描绘出一幅茶鼓声下寺院幽寂苍远的意境。而整首诗,则常被当代人们奉为古人描写杭州西湖的经典诗作。

这首著名的茶诗,误被当代编纂的《全宋诗》一诗两用,又同时载录于王安国名下。王安石之弟王安国,也是北宋出名的诗人,可他并没有在杭州做官或定居的记录,最多也只是客居杭州。而林逋呢,他长期隐居杭州西湖,时常与僧人往还;很多诗篇,都写到自己与僧人饮茶叙谈之事,说明他对这方面非常熟悉。其实,不说宋元林逋诗集版本,我在网上就读到过清乾隆《四库全书》别集类的《林和靖诗集》(安徽巡抚采进本),它收有《西湖春日》一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西湖春日》为林逋手笔,《全宋诗》同时又作王安国之诗,当是误收——“重出”。​
存世的《林逋自书诗卷》(部局),此卷曾为苏轼、乾隆皇帝等人收藏

那天,出得裘村镇政府大楼,我向镇区东北方向的奉东三大高峰之一——银山岗,深深地眺望了一眼。它的南侧偏峰是小蟠龙,以山形弯曲,似龙盘绕而名。这处高山坡地,四季云飞雾起、土地肥沃,1966年,裘村公社在此开辟了一个茶场,从此,这里盛产高山绿茶“蟠龙茶”,成为浙东茶中珍品。它以独特风味,多次在宁波、省里质超群芳。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在全国参评的358款茶叶中,以第九的名次,获得金奖。以后,“蟠龙茶”与奉化另几款本土名茶融合,成为当下绿茶名品“奉化曲毫”之前身。

驱车返还奉化城,面南的车窗外,隔着一片刚苏醒的初春原野,我望见了一带南山。山之南、海之北便是山海古村、和靖故里黄贤。倘若诗人再世,“重归四明”,为故乡的“蟠龙茶”、“奉化曲毫”各吟一绝赞之,然后不胫而走,举国轰传,那是一种怎样的风雅和效应啊!​

山庐饮茶,袅袅余香|茶诗两首忆林逋

西湖孤山的“林和靖处士之墓”
​----------------------------------------



我的图书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