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易学有一个大的“范式转移”,就是从汉代以来的义理派转向象数派。而邵雍则是这次“范式转移”的核心人物。他从象数学中发掘出易学的“数理派”为以后的“科学易”奠定了基础。邵雍终生治《易》,将汉代象数易和陈抟的道易相结合,并将其归纳到理学中,独创“百源学派”,著有《皇极经世书》、《渔樵问对》以及《先天图》等著作。他的象数学,宋、明、清有大批追随者,绵延不绝,颇具影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北宋五子之一,另外四位分别是与周敦颐(1017-1073)、张载(1020-1077)、程颢(1032- 1085)、程颐(1033-1107)。此五子中只有邵雍具有“数学家”的称谓,其他四子则没有。 一、邵雍的学术背景 邵雍年少时其苦读用功,非常努力,目的是为了博取功名:“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宋史·列传·邵雍》。在求学的过程中虽然未达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但也“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宋史·列传·邵雍》)不难看出,他年少时就用功达此地步,难能可贵。除此之外,他还是不满意,尽在故纸堆里,却对当下的学问不知如何, “……昔人尚有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宋史·列传·邵雍》)于是便四处游学访问贤达,以了解当前的学术前沿。他跑了不少地方进行访问:“……渝河、汾,涉淮、汉,周齐、鲁、宋、郑之墟。”他跑这些地方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回到家里,说了句:“道在!” 《(《宋史·列传·邵雍》)从此就再也没出门游学了。 当时在共城(今河南新乡辉县市)做官的李之才见到邵雍如此刻苦,便找到他,和他谈谈学问上的事情:
李之才的学问也是有渊源的:“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宋史·朱震传》)。尽管邵雍学有渊源,但他也有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到老了之后,更是如此:
邵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说邵雍为 “先天之学”的集大成者并不为过。但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宋史·列传·邵雍》这样记载:“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万余言,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只是他到洛阳之后,才与司马光、富弼、王振拱、张载、程颢、程颐等官员和学者们结识,他的学识才得以显露。 除了他的文字作品如《皇极经世·内外篇》、《渔樵问对》等。更重要的是他所留下并传世的四幅易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这几张图均载于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的《周易本义》卷首传世。法国来华传教士白晋(J.Bouvet, 1656-1730)曾把《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寄给莱布尼茨(G.W. Leibniz,1646-1716)。莱布尼茨据此发现他的二进制算术与先天图的一致性。 二、邵雍的中心思想贡献和学术地位 邵雍有一个及其先进的思想贡献。在其《皇极经世·外篇》卷五中说:
他的这段话用现代语言来阐释,就是人脑中的思想等,可用语言表达,因之就将其这画出来,有了图像,就可以把心想的意思画出图像编成数字。那么反过来,数字就会还原成图像,图像又会转变成语言,语言就会还原本来的思想。要实现这种意、言、象、数的互变,需要依靠用特殊的工具“天根月窟”来实现。可以把“天根”视为1,“月窟”视为0,仅用1和0这两个数,反复叠加,无穷变幻,即能实现意、言、象、数的互变。可是这些变化都还停留在表层,“数”往下落则沦为“术”,往上升则达于“理”。这是邵雍先天之学的精髓,而他说的“理”,不是现代西方哲学“理性”,而是中国古代的“天理”。中国素有“理在事先”的道学传统。邵雍的这个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古人能有如此超前的想法,令人叹为观止! 邵雍和刘牧分别先天图与河图洛书两个方面研究易图,使得《周易》的符号体系达到逻辑和数学上的完美。尤其是邵雍,他在吸收了部分道家传统的基础上,托名伏羲,创造性地作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等图。它们蕴含着数学意义。此四图南宋朱熹录于所著《周易本义》,才得以传世。为易学进行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易学从战国以来的哲理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数理研究的新路。 易学数理派侧重研究《易经》的符号体系,甚至不问卦爻辞。这派可以说邵雍为先兆,以莱布尼茨为初端。易学研究又延伸出“科学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了一批成果。如周永暮的《孔子数理哲学初稿》、沈仲涛的《易卦与代数之定律》、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丁超五的《科学的易》和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等。尤其是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还通过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而且还预测太阳系中有十大行星。这在当时都是相当了不起的贡献。现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角度研究《周易》。可以称他们为易学的数理派了。[2] 三、八卦的序结构及其三维变换 《周易·系词上》第十一章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易学数理派的符号系统来表示这就话,就是两极图(图1);四象图(图2)和八卦图(图3): 《周易》中的易图称为文王后天图,邵雍的则称为伏羲先天图。当然“伏羲”是邵雍托古而来,实际上是他所创造。下面来看看邵雍是如何解说先天八卦的:
乾坤两卦为体,处于不动的地位,兑离巽和艮坎震这六卦为用,需要运动变化。前三者为阳,后三者为阴。两两相配而成万物。 无论是伏羲先天图还是文王的后天图,都是讲究序结构的。这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由于它们都强调序结构,才能为我们的工作奠定基础。只不过它们所强调不同而已,后天八卦图的序结构不同先天八卦图,所以就不能用后天八卦图,而只能用先天八卦图。下面来看一下这两张图的序结构的不同: 很明显,乾坤两卦在先天图和后天图中的次序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强调的序结构分野完全不同,见图6: 通常,我们接触的易图,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基本都是二维平面的。而我们则要要换个角度,从三维方向来看一下二维的八卦图,就会得到先天易图哈斯图,直接与格论接驳。 在先天易图哈斯图中,依然是乾坤为体,兑离巽和艮坎震为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图7是非常关键的一张,该图好比一座桥梁,搭建在中西文化之间。与之接驳的西方典型的哈斯图如下: 现代归纳逻辑学家耶方斯(W. S. Jevons, 1835-1882)以布尔(George Boole, 1815-1864)的逻辑体系为基础,于1864年他出版了一本小书,名字是《纯逻辑,或数与量之间的逻辑》,但却摒除了他认为布尔代数错误的数学外衣。随后几年他致力于研究逻辑机器,正是这项研究,他知道给定逻辑前提,可以用机械模拟出来。1866年他发现了伟大且普遍的推理法则,并于1869年以《同类替代》为题描述了这个学说。其最简单的表达是:“同类必有同质”(Whatever is true of athing is true of its likes.),他还有其他的各样表达。例如,逻辑相似代入原理(logical principles of the substitutionof similars)可以在他1861年的另一封信中发现,也就是“哲学存在于发现事物的相似性”。 我们称图7为“先天八卦哈斯图”,而称图8为“三元素子集集合哈斯图图”。这两张图在形式上同构,也就是它们在直观上同类。具体表现为: 甫至图9,我们便得到“格同构直观特征图”。从图7到图9,我们从“事物”在序结构的“相似性”上,发现了中西方“逻辑哲学”的汇通之路!既然它们具有同构性,那么它们之间在逻辑和数学在本质上具有等价性。 莱布尼茨在收到白晋给他的《伏羲八卦方位图》后,发现与他的二进制算术是一致的。那么同样,我们则发现三维先天易图与在格论中与布尔代数同构。而且我们工作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现代的计算机用的算法是布尔代数,而非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 四、格论与格 格论是结构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数学是近些年来数学大家庭新出现的一个分支。格论属于结构数学研究的典型范例,最早可以溯源到戴德金(R. Dedekind, 1831-1916)的对偶群。但从其诞生伊始,并非像群、环、域那样受到重视。它的历史研究也相对薄弱。近年来由于格论的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逐步展开,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格论的研究了。从目前的研究看,格论与群论、环论的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作用明显。 格是一种特殊的偏序集,经过特殊化后可以得到分配格,在特殊化后可以得到布尔格,即布尔代数,是序结构的主体部分。它所考虑的是数学对象的元素之间具有某种顺序。这种顺序并非全序,即不是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能排序,而是在部分元素之间的一种顺序,即偏序(或半序)。偏序集和格便是研究顺序性质及作用而产生的概念和理论。具体来说,格是非空有限子集都有一个上确界(叫交)和一个下确界(叫并)的偏序集合,它的公理增减之后可得到全序集及偏序集。 若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具有 (1)a≤a; (自反性) (2)若a≤a且b≤a则a=b; (反对称性) (3)若a≤a且b≤a则a≤b; (传递性) 则称之为偏序,称为偏序集。 若偏序集中任意两个元素a, b都有最小上界(lub{a, b})和最大下界(glb{a, b}),则称是格。 在数学分支序理论中,哈斯图(Hasse diagram)用来表示有限偏序的一种数学图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判断最大下界和最小上界。它是一种以图形形式的对偏序集的传递简约。 若为真,则称b是B的下界 若为真,则称b是B的上界
若b是一个下界且对每一个B的下界有b≤ b’,则称b为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记为glb)。 若b是一个上界且对每一个B的上界b有b’≤ b,则称b为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记为lub)。 设 设L1和L2是格,f:L1 → L2 若∀a,b∈ L有 f(a∧b) = f(a)∧f(b) f(a∨b) = f(a)∨f(b) 成立,则称f为格L1到L2的同态映射,简称格同态。格同态的有保序性。 设f是格L1到L2的映射,则 (1)若f为格同态映射,则f保序,即 (∀x,y∈L1)(x ≤ y → f(x)≤ f(y)) (2)若f为双射,则f为格同态映射,即格同构,当且仅当 序主体部分是布尔格,即布尔代数。它是格论中的一类特殊的格——有补分配格。图7和图8同构,都是有补分配格,因此它们都是布尔代数。有补分配格是一种特殊的格。其中涉及三个主要的格:分配格、有界格、有补格。 设 ∀a, b, c ∈L,有 a∧(b∨c) = (a∧b) ∨(a∧c) a∨(b∧c) = (a∨b) ∧(a∨c) 则L称为分配格。
判定分配格的两条基本原则: (1)元素小于五元的皆为分配格; (2)任何链都是分配格。 设L为格 若存在b∈L,使得∀x∈L有b ≤ x,则称元素b是格L的全下界。 若存在t∈L,使得∀x∈L有x ≤ t,则称元素t是格L的全上界。 此时格L称为有界格。格L的全下界记为0,全上界记为1,有界格一般记为 a∧0=0, a∨0, a∧1=a, a∨1=1 设 a∧b = 0 且 a∨ b = 1成立, 则称元素b是a的补元。 如果在一个有界格中,每个元素都至少有一个补元,则这个格为有补格。在有界格
由于每个元素都存在着唯一的补元,可以把求补元的运算视为布尔代数中的一元运算。把一个布尔代数标记为,其中a’为a的补元。
设是代数系统,* 和 o 是二元运算。 若 * 和 o 运算满足 (1) (交换律) (2) (分配率) a * (b o c) = (a* b) o ( a * c ) a o (b * c) = (a ob) * (a oc) (3)存在 0,1 B,使得 有 (同一律) a * 1 = a, a o 0= a (4)存在 a * a’ = 0, a o a’ = 1 (补元律) 则 是布尔代数。[11] 图7和图8,作为桥头堡,将中西方的逻辑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漫长,但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前行。国外学者对我国的《周易》的符号系统研究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周易》的符号系统才是中国所独有的。如何让中国独有的东西发挥当代的作用,就看我们后代对其传承与否了。我个人认为,如果总是跟着别人跑,是不容易超越的。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才能在国际上得到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