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通识365 】 第四十七讲:分工是怎么产生的

 lushengyu712 2018-01-13


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如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请点击下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分享

分工是怎么产生的 来自正一君名人堂 06:29


斯密的《国富论》前三章都是与分工有关的,在第一章,斯密给出分工提高生产力的三个原因,包括熟能生巧、减少工种转换时间和发明机械(迂回生产)。在第二章,斯密继续说明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说分工源于人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的倾向,这种交易的倾向最终“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的业务”。斯密以善于制造弓箭的人和猎人之间的分工为例,说当人们“发现”专门从事某一业务,然后通过交易,比从事多种业务更有利时就产生了分工。

 

不难发现,斯密只是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专门从事某一业务”,但没有解释“这些业务本身是怎么产生的”。试想,假如一开始没有这些业务的出现,就不可能会有与这些业务相关的“分工”。那么这些业务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认为要归功于企业家的发现和资本家的投资。是先有企业家和资本家对商业机会的“发现”,然后才有不同的人“发现”自己从事何种业务更为有利。

 

举个例子,在快递行业,有的人专门从事收件,有的人从事汽车运输,有的人从事客服,他们之间的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效率,这也是传统的分工理论所看到的。但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是什么使快递行业中不同的业务得以出现,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分工得以可能?显然,这种不同的业务都不是快递员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阿里巴巴、顺丰和京东等公司创造的。


 

正是先有了不同的业务创造,然后才有了专业化分工。人们通常会把分工和专业化放在一起来说,如有“专业化分工”一词,但人们参与分工,有时并不是“专业的”。比如很多优步网约车司机并不专门做优步司机,而是业余做一下,赚点外快。但谁能否认,也参与了社会分工。因此,“分工”并不意味着“专门从事某业务”,换句话说,从“业务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分工,要比“专门从事某种业务”的角度更准确。同样,这个例子中,优步司机的业务也不是这些司机创造出来的,而是优步公司提供的。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分工,那就是“企业家和从事某种业务的人”之间的分工:前者构想新业务的可能性,而后者某种程度上只是利用了前者创造的知识。如前所述,企业家的创新先于具体业务之间的分工。对此,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假如没有乔布斯创造出苹果手机,就没有中国苹果手机生产线上不同工人之间的分工。实际上,当乔布斯在头脑里完整地构想出苹果手机的时候,那么各种分工就已经在他和他同事的头脑中实现了,剩下的只是把这种头脑中的分工复制到现实中的问题了。人们从事具体的业务时,一般也利用了企业家的这部分知识。

 

另外,没有企业家因素的分工理论,或那种强调从事不同业务的分工理论与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是相通的。举个例子,假如马云也很擅长拖地板、洗碗和做饭,但马云不需要自己做这些事,他可以雇佣保姆替他做,自己去做他相对更擅长的企业经营决策,这种分工利用了比较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的福利。但这种分工理论没看到的是,给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不只是比较优势的利用,还有企业家大量创造出新的业务,这些新业务并不属于比较优势范畴,而是属于竞争优势。如马云公司中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业务是马云自己不擅长的,但却是马云等人创造出来的。

 

还有,斯密认为分工更容易发生在大都市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就是他著名的观点“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当然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引入企业家这个因素后,我们会发现市场范围不是固定的,会因企业家创造新业务而扩大。企业家创造新业务的过程,或者说分工的过程,也就是扩大市场范围的过程。因此,与其说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不如说分工与市场范围都受企业家创新的限制。

 

一个完整的分工理论须回答“分工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答案是企业家的创新,它使分工成为一个动态过程。由于没有对企业家予以充分的重视,斯密的分工理论还是有一点“静态”的味道。他那个著名的“制针”例子固然精彩,但如我们就此认为分工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工序”之间的,那就错了,企业家和资本家才是分工的主角,他们和不同业务之间的分工是更为重要的分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