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国连下齐国七十座城池, 为什么最终没有灭掉齐国?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燕国历史上最巅峰的就是乐毅合纵五国,攻破齐国七十座城池,直接将齐国王室逼迫到边境的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当中,而齐国根本无法抵抗燕国的军队。

这个事情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诸侯国的百分之九十的城池都已经被燕国纳入版图,以七十座这样数量级的攻城战来看,即便两周到春秋战国近千年时间,没有哪一场战争可以与其媲美。

燕国当时的国力其实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也是因为捡到了好机会,就是齐闵王背弃诸侯盟约和周天子的法制,将宋国进行歼灭,纳入齐国版图,这在公道上丧失先机,齐国自古以来就是个遵循周天子礼乐制度的国家,而在这个事情上就犯了重大政治错误,燕国据此会盟诸侯,要讨伐的就是齐国的无道。

这个时期是整个春秋战国最为特殊的时期,基本上大部分诸侯国都是非常强大的,西边的秦国是秦昭襄王,当年就跟齐闵王共同称帝,南方的楚国是楚怀王,已经将牵制楚国近百年的吴越之地灭掉,楚国亦处巅峰。

三晋在蚕食中原小国如卫郑等国的过程中,也已经变的非常强大,尤其是赵国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在战国称雄。

即便是被齐闵王灭掉的宋国宋王偃也不同寻常,最强大时,“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俨然有中兴之势,齐国灭亡宋国的战争,绝非史书中那般轻描淡写。

齐闵王后期,齐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齐闵王亲率齐军南败楚国,西破三晋,甚至还将大军攻打到函谷关门口,扩地千余里,诸侯列国都在齐闵王面前称臣,这就是齐闵王为什么要称帝的根源,齐国有这个资本,就算说齐闵王骄纵蛮横,也是理所当然。

反观此时的燕国,虽有明君燕昭王在位,但在燕昭王继位初期,就是受到过齐国的战争摧残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动乱“,整个燕国的政治局势非常混乱,国力处于缓慢恢复的过程中,这也就是燕国必须要合纵五国来进攻齐国的原因,单独依靠燕国的力量,与齐国对抗,最终胜利的可能性是比较微弱的。

当时燕国正好拥有天才级的将领乐毅,后世史书对乐毅的评价非常之高,很多文臣武将都对乐毅推崇备至,甚至诸葛亮也自比乐毅。而且这场战争乐毅攻打齐国,依靠的是突袭战,五年时间,基本上就攻破齐国七十座城池,其中后半段时间大多是在包围莒和即墨,也就是说燕国基本上每个月都会至少攻破一座城池,这在整个春秋战国的战争史来看,都是非常少见的。

战国时代合纵连横也特别有意思,中原的四个国家加上南方的楚国,经常搞合纵,西攻打秦国,东则攻打齐国,秦国因为有函谷关,合纵顶多打到函谷关,很难进入秦国都城附近,而五国合纵攻打齐国的时候则取得重大突破,这个跟齐国的地形地势有关,齐国大多为平原和盆地交错地形,一旦被攻破,就会门户大开,乐毅攻进齐国,即驰骋千里,纵横无阻,也是跟这个原因有关系的。

乐毅为什么不能攻破齐国呢?就是燕国与齐国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国力和战力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五国也绝不允许燕国独强,一旦燕国将齐国攻灭并消化后,燕国就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这个是五国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一旦这种格局形成,战国的七雄其实就变成了”包饺子“格局,就是三国瓜分中原,西边的秦国向东进,北边是齐国向西和向南进,南方的楚国是向北进,三个强国将中原的诸侯小国进行四分五裂,就像个包饺子的格局。

这种势力的均衡,不管是楚国还是秦国等,内心深处都想打破这种平衡,而齐国是率先冲破这种格局的牢笼,导火索就是灭亡宋国之战,这个天下最为富有的国家,被齐国纳入版图而后,自然遭到了诸侯列国们的震怒。

乐毅和燕昭王在齐国面前,即便没有前面的原因,要灭亡齐国也是非常之难的,在攻破齐国七十座城池而后,不知道为什么乐毅突然停止脚步,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对齐国临淄城的洗劫一空,认为齐国的财富已为掠夺殆尽,即便再次攻破齐国残余的两座城池,也不会再有更大的收获,因此在五年之间,燕国军队都没有将齐国的最后两座城池攻破,乐毅却在齐国故地推行所谓仁政,希望借此传播燕国理念,将齐国故地彻底的纳入燕国管辖。

这可能也有着极为深层的原因,即是齐国故地的百姓们,思想上根本没有屈从于燕国军队,在燕国所占领的疆域中,百姓们仍然在不断的发动各种反抗,这即成为乐毅背后的潜在危机,一旦乐毅遭受惨重失败,就可能遭到这些零散的民兵组织的反抗,那将是对燕国军队的毁灭性的打击,乐毅必须对此有所警觉。

这是乐毅后来数年之间,乘着巨大的优势,仍然没有攻破齐国最后两座城池的最大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