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仇与姻亲(1)

 金色年华554 2018-01-13

   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仇与姻亲(1)
                                 纳兰性德与康熙

   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仇与姻亲(1)

一、引子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平定云南,出关东巡,去吉林市松花江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顶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祭告奉天祖陵,二十三日纳兰性德扈驾出关。出山海关之时,身为贵族的他有感于塞上苦寒,在营中卧听帐外风雪吼叫,不禁动了思乡念,写下了一首萧壮的《长相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身向榆关那畔行”远赴黑龙江边界的梭龙(梭龙即索伦,是当时对鄂温克、鄂伦春、达翰尔等民族的统称),为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做好准备。是以声言捕鹿秘密的军事行动。途中纳兰性德不禁思祖、思乡、又思源,于是写下了这首苍凉慷慨,内蕴良多的《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那时已二十九岁,作为明珠的长子、叶赫那拉家族的第十世子孙,怎能不触景生情,

途中辽宁省的叶赫河岸,近在可望,怎不勾起对叶赫那拉祖先“蒙古土默特姓”从塞外向关外迁徒的憧憬。

纳兰(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世仇与姻亲,纳兰性德无奈与深含隐怨,不正是“从前幽怨应无数”的真实写照吗?

“表面是吊古,但有伤今之意,刚健中含婀娜。说从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从前,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民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参照钱仲联《清词三百首》  

从词的审美表层意义很易表达,而要索解的往往是诗词背后的故事。

画角声声,牧马频骤,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

表层使人联想:金戈铁马,凯歌悲壮,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然纳兰性德幽怨的确是“叶赫兵曾在萨尔浒战役中策应明军,并随着明军一起被努尔哈赤击败”的隐痛。

历史已经习惯叫西北的长城以北叫塞外边疆。而东北叫关外,也就是清代前期的生活范围,入关以后就建立大清国了。

纳兰性德踏在关外故土上,咋就联想到千里之外“青冢黄昏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和亲,为胡、汉人民带来了60年的安定。

然纳兰性德仰慕的“青冢拥黛,却是在怀念“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纳兰性德的曾祖姑),孟古虽嫁给努尔哈赤带来了叶赫的暂时和平,随后努尔哈赤消灭了叶赫,纳兰性德的曾祖父便被努尔哈赤的军队所杀。”

纳兰性德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

“和也东哥、战也东哥。”纳兰性德的姑奶奶及叶赫那拉的公主们充当着战争与和平的筹码。

那拉氏和爱新觉罗之间既有姻亲,也有血仇,祖先的仇恨与亲情,纠缠不清。

纳兰性德,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深山夕照,深秋烟雨”中。

如果作一次寻根之旅,。纳兰或那拉也不是满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灭了一支满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却不知为什么改称了这些被征服者的姓氏--纳兰(那拉)。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属辽宁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蒙语"伟大"的意思。我们在清史里边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二、叶赫那拉历史

叶赫是肃慎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于叶赫河(今吉林省梨树县一带)那拉氏得名叶赫那拉。拉氏中有同姓那拉与异姓那拉之分。

 

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部(汉译“向往海东青飞翔的天空”和汉语“凤凰朝阳”之义略同,一说野鸭河流域的阳光家族),分布于南起长白山东至滨海地带,是为乌拉那拉家族即属于同姓那拉

而其中慈禧太后一支祖上本蒙古土默特,后入赘加入叶赫部,其后人称为异姓叶赫那拉,这是相对女真正统那拉家族而言的。

 

那拉氏在金代以前即已存在,元末明初金朝贵族遗裔那拉氏的纳齐布录起兵反元,在今天吉林省中部建立扈伦国,并接受明朝名义册封立为塔山。这个邦国就是后来扈伦四部的前身。

 

大约明永乐至洪熙年间扈伦国吞并此前的女真锡伯部(今吉林省双阳河流域),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今天吉林省西部白城辽原一带,那拉氏族人便有迁居该地者,即以地称姓叶赫那拉,因此这部分那拉氏的后人被扈伦国其他那拉家族视为“同姓叶赫”。

而后来叶赫部的领主集团,也就是慈禧太后一支那拉氏的祖先,却并非出自扈伦国的正统那拉家族。叶赫部的领主叶赫那拉氏本出自蒙古土默特部,原姓土默特氏改姓而来。扈伦国其他那拉家族称其为“异姓叶赫”。

 
明成祖永乐四年二月星根达尔汉建立叶赫国之后,建立了叶赫东城和西城,东城在今天辽宁省辽源市龙首山,西城在梨树县叶赫镇。星根达尔汉去世后,其子席尔克明噶图成为首领,这时候的叶赫部还不是十分强大,经常受到当时海西女真最强的哈达部的侵扰,到了席尔克明噶图之子齐尔哈纳的时代,叶赫部逐渐开始发展。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记载,海西塔鲁等卫野人女真指挥齐尔哈纳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明实宪实录》卷一四七)说明这时叶赫部已经开始有能力向明朝进贡。
到了齐尔哈纳之子褚孔革时代,叶赫部和哈达部为了向争夺向明朝朝贡的权利发生了冲突,但这时的哈达部正处于鼎盛时期,其首领王忠势力强大,以叶赫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哈达部交锋。
 
明嘉靖三十年二月褚孔革在与王忠的战争(其实顶多算是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中战死。褚孔革之子台杵为父报仇起兵再与哈达争锋,
 
但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在柴合堡一战中,再次被王忠之侄,有万汗之称的王台击败战死。可以说这时的叶赫部经历了最低谷的时期。

   
台杵有六个儿子:鄂岱,硬色,萨布鲁,图礼,图美,额曾特依。这六个儿子没有什么本事,整天只知道打猎暴饮,是一群窝囊废,但是台杵之弟台坦柱的三个儿子齐纳赫,清佳努,杨吉努却很有出息,叶赫部落在他们兄弟清佳努,杨吉努两个的领导下开始走向强大,首先清佳努看清了哈达部王台的强大,把自己的妹妹温姐送给王台,同时又让自己的弟弟杨吉努取哈达部王台之女,使叶赫结束了几代与哈达部的征战。

同时利用哈达部这个强大的外援迅速扫平了原首领台杵六个儿子的势力,在叶赫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三、海西四部

明代叶赫部成为海西女真四部(“海西四部”)之一,依附乌拉部(乌拉部即扈伦国嫡系那拉氏,后称乌拉那拉),与明保持密切关系。因靠近明在当地所设的马市镇北关(俗称北关,故明人有时也称叶赫部为“北关

 

 

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廷在绥芬河流域设置建州卫,后来又任命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两卫辗转迁徙,都迁到了以今新宾老城为中心的地方,后又分出了建州右卫。这样,就形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叶赫,是“海西四部”(叶赫、扈伦(乌拉)、哈达、辉发)之一。明朝时,叶赫部依险筑城,开始称雄于海西女真。然实考金代以前即有之叶赫那拉部,实为同姓叶赫。

当时女真的众多部落之间经常互有争斗。而明朝对付女真的一般策略,是尽力维持各部落的均势,防止其中某个部落成为独霸东北的势力。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崛起。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是族名,“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是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

(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远支的意思)。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          摘自“百度百科”

 

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的的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

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指着大地说:“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就是太阳的意思)。”结果,在那场战争中,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氏,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

 

然而,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族和爱新觉罗氏族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打上几仗;是朋友的时候,便开始联姻。是战是和,都是视当时的情况和利益而定。

 

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杨吉努的女儿孟古姐姐)所生。

 

在部落间普遍靠联姻来改善关系的局势下东哥是叶赫公主的身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政治漩涡。可以说,从她生下来开始就可以预料,她必将成为部落联姻中的棋子。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竟然有那么多部落是因为她而灭亡。

 

东哥(清佳努之子布寨的女儿)全名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是叶赫部的公主,有满蒙第一美女之称。东哥出生时,叶赫部的萨满(巫师)曾评论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这个小女孩,长成后果然成为一代绝色美女,引无数位英雄竞折腰。

 

明万历十年(1582)哈达部首领王台病死,其五子孟格布禄继承首领,这时候的孟格布禄只有十九岁,众心不服,叶赫,乌拉,辉发等部纷纷趁此机会相继脱离哈达部,哈达部从此开始衰落。

与此同时,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部首领王杲之子阿太趁机联合叶赫部进攻哈达,以报当年哈达部助明擒杀其父王杲之仇。眼见成功之时,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领大军援助哈达部,在古勒城一战中,阿太,清佳努,杨吉努战死,同时被误杀的还有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这件事也成为后来努尔哈赤反明的导火索。
    叶赫二奴死后,
清佳努之子布寨成为叶赫西城贝勒,杨吉努之子纳林布禄成为叶赫东城贝勒。这时候的叶赫部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

 

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于建州右卫的王杲和儿子阿台反叛明朝,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围剿古勒寨。混战中,误杀了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

努尔哈赤异常愤怒。虽然明朝给了他三十匹马,三十道敕书,并让他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一职。但这些都没有平复努尔哈赤心中的怒火。努尔哈赤用祖父留下的十三副兵甲,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赫图阿拉起兵

 

一天努尔哈赤经过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扬吉努努尔哈赤年轻有为,料他将来必成大事,提出要把自己的九岁的小女儿孟古嫁给他。努尔哈赤当即答应了。

 

万历十五年(1587)四月纳林布禄联合蒙古土默特,科尔沁等部围攻哈达部,明军前往解围,被纳林布禄杀得大败,从此,叶赫取代了哈达成为了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部落。

根《满洲实录》记载,此时的叶赫有“部落五千,精兵二千”,这种实力在当时的女真部落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时的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也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了对建州女真的兼并战争,叶赫部当然不能容许别人的强大,叶赫和建州,两股当时女真最强的势力之间的战争就这样酝酿着,

 

万历十六年(1588年)扬吉努的儿子纳林布禄履行其父生前许下的婚约,将十四岁的妹妹孟古送给努尔哈赤为妻。叶赫纳拉氏孟古极得努尔哈赤的宠爱,生下了皇太极。 此时,叶赫与建州联姻时,尽管可能有些私心,但至少表明那个时候两个部落、两个家族的关系还是融洽的。

 

(据说,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庄敬聪惠,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言,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侍奉努尔哈赤。这可能有溢美之辞,但是至少说明孟古确实端庄、贤惠,要不然她也不可能得到努尔哈赤那样多的宠爱。)

 

                                          2013年8月2日读《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词抒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