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元通宝的铸造及相关问题探讨(二)

 破冰之旅vbiunx 2018-01-14


△汉元通宝的铸造方式研究

杨君先生2007年在《历代改补“同”开元通宝”版式流通钱》发表于《中国钱币》杂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汉元通宝的:

“汉元通宝”比天福元宝规整些,版别也稍整齐一些。汉元通宝普遍采用了各种“长一元”版式的开元通宝为改制的祖钱,都是把原钱的“开”字去掉,代之以“汉”字。因为只替换了一个字,所以更多的保留了原来开元通宝钱的信息,在五代十国钱币中属于较为规矩的钱币种类了。汉元通宝的版式除了后补的“汉”形成的各种分别外,其主要版式分类都是由原来作为改补祖钱的开元通宝特征决定的,由于其普遍采用了各类“长一元”版式的开元通宝,原来“长一元”类型开元通宝的多数星月纹标志特征,也被如实带到了改补后的汉元通宝上,从而形成了汉元通宝的不同版式(如图9,图10);⑥另外,留存钱币实物中偶有改补初唐“短一元”版式的汉元通宝钱,钱背一般为穿下俯月纹(图11)或穿左竖直纹(图12)。


这段文字用来描述会昌开元可能更合适些,用来描述汉元通宝,就有很多的错误了,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中引用的4枚汉元通宝,来源于《中国钱币大辞典》,一枚平头通下草点通下星、一枚小字上月、一枚元宝寄郭下月、一枚元宝寄郭左甲纹:


(图9)汉元通宝平头通下草点通下星,开元通宝固然有平头通通下星的版式,但是,汉元通宝的通下星显然不是拿平头通的通下星来翻铸的,因为开元通宝平头通的通下星位置是很固定的,而汉元通宝平头通的通下星,位置、大小各异,显然是后添加的。而且,不光是平头通有面星,其它的面文,如低头通、低头通矮元、容弱、大字狭元、元宝寄郭等都有通下星。


(图10)汉元通宝小字上月。开元通宝的小字,常见的有光背、下斜月、左甲纹等版式,并没有上弯月版,也就是说,这个汉元通宝小字版,不是用的开元通宝小字直接作母钱。


再来看(图11)(图12)的两枚元宝寄郭,开元通宝的元宝寄郭,是没有下月和左甲纹这样的版式的,开元通宝元宝寄郭,最常见的是无规则的任意位置的甲纹。汉元通宝的元宝寄郭,除了下月和左甲纹,光背、上月和通下星也都是很常见的。分析杨君先生引用的4枚汉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杨君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汉元通宝跟会昌开元的铸造方式不同又有些相似,早期的会昌开元,是拿行用的开元通宝钱(光背及背甲纹、月),在范(砂型范也可以算广义的范吧)上盖上字戳,再浇铸而出。所以我们可以在会昌开元里,找到很多面背跟开元通宝版式一样,只是多了个字戳的的会昌开元版式。特别是开元版式各位置带甲纹,带月的版式,形成了会昌组合月版式。


由于这类的组合太多,这里随意的选取4个例子说明,详细的,可参考由胡溢(网名:斑点猪)主编,即将出版的《开元通宝图谱》会昌开元部分。


例1,A小字下左斜月为常见开元版式,A1小字中昌下左斜月,就是拿了枚A同版式的普通开元通宝钱当母钱,在模具上加盖了昌字字戳。


例2,B低头通双挑背上进月也为常见开元版式,低头通双挑分进月和退月,版式都很固定,进月版都有个同模的特征,月左低右高,月在三分之一处下部,有个塌陷。只要是此版式,莫不如此,这应该是该版式母钱所带的特征。B1低头通双挑左洪上进月,继承了B的特征,月型变粗了,进月,左低右高,月三分之一的塌陷也继承了下来。


例3,C容弱右肩甲纹,也是容弱里的常见版式,C1右洪,跟类似的还有上洪、下洪和左洪,4个洪完整的一个小套。C2右襄,也是在C版的基础上,加盖了右襄字戳。


例4,D容弱左角甲纹,也是容弱里的常见版式,D1上洪,跟类似的还有下洪、左洪和右洪,4个洪完整的一个小套。此外,容弱还有光背、左甲纹、上甲纹,这些在洪和其它会昌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会昌版式。D2,容弱右蓝上月左角甲纹。此枚比较少见的双月会昌组合,蓝和上月是后添加的。


通过这4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会昌是拿平头通行用开元通宝钱当做母钱,在模具上加盖字戳后,翻铸成会昌开元钱。


汉元通宝的通常做法是在模具(或范上)先印上开元通宝,再把“开”去掉,盖上“汉”的字戳,先浇铸出汉元通宝光背钱,再用光背当母,再印上的范上加盖星、甲纹和月,所以,今天看到的汉元,星,甲纹,月位置各异,形状大小千变万化。有时候还会对“元通宝”三字进行修版,有些汉元通宝的版,通头似平头通,通辵似低头通矮元,就是修版的结果,这些最后还是定在平头通版式里。


这几个例子表明,很可能是铸出一批后,把不合适的,字太大或太小的版式否定了,遗漏出来的就很少见了。


虽然在多数的汉元通宝上我们没法看出其汉字是后盖上去的,但通过这几枚,我们看得出汉元通宝面文的构成方式,而汉元通宝的背有独立的一套系统,光背、通下星、左甲纹、上月和下月。虽然某些开元通宝版式也有通下星、上月、下月、左甲纹,但汉元通宝的背显然不是直接采用的开元通宝的背。汉元通宝通下星、上月、下月、左甲纹的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尽相同。


11.1.1,11.1.2,11.1.3三枚面文叠印的汉元通宝说明,汉元通宝有一些是采用了汉元通宝作母钱的方式铸造的。这样的铸造方式也更快捷、方便。


目前所见的所以平头通圆珠点的通下星,都是背带上月的,说明这个面星版,是采用上月的版加盖的星而不是用的光背汉元通宝为母钱。




△汉元通宝同模现象

例1:平头通(下草点、远点、大天连水)

大家注意,元下,轮上,2个连续的三角状突起。

例2:大字狭元(小天)

连水的第2点,外部有个突出的小点。这个特征在多枚里出现。




△汉元通宝的铸造方式总结

1.完全独立书写。如遒劲大字; 

2.面文元通宝三字仿开元写,汉字独立书写,如楷水系列;

3.面文元通宝三字仿开元写,汉字加盖字戳;

4.压印开元作底稿,抹去开字,加盖汉字字戳;

5.光背汉元,加盖月、甲纹、星;

6.光背、背月、面星汉元,作为母钱使用,翻铸行用钱。

总之 ,汉元通宝铸造,采用了多种方法。




△汉元通宝的星、月、甲纹的前世今生来世

开元通宝中,一般较平直细长的月型称为甲纹,而弯曲、短、粗的月型称为月。甲纹出现的比弯月早,从无规则任意型的元宝寄郭,到固定型的大字的背左甲纹,遒劲的下、左角、右肩甲纹,容弱的上下左右和四角甲纹。

 

小字、大字狭元除了左甲纹,出现了下斜弯月,小通小宝除了左 甲纹,出现了上下弯月,尨字和直元有下的小弯月,而小通、低头通、平头通、低头通矮元的基本月型是上弯月。


尨字通下的梅花星,是唐时的星的图形。在后续版式变化中,再未出现。


而被我们现在称为星的圆点,当时是作为日的图形的。开元最早出现的是直元通下的日和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元通下星、月。通下月的形制,也只在直元里出现过,后续没有再出现。


唐后期主要的面文是平头通,平头通有通下星和宝下星,都很常见,但是,开元通宝直元通下星和平头通宝下星,星的位置非常的固定,而汉元通宝通下星的位置就变换很多了,说明继承了形制,而在铸造方式上有区别。


开元通宝里,左甲纹是很常见的,光背、通下星、下月和上月也很常见,于是出现了汉元通宝里很固定的版式组合形式:光背、通下星、左甲纹、上月和下月。


开元通宝里,短头元、容弱、小字和小通都有右甲纹,都很少见的。汉元通宝平头通下草点系列里有右甲纹,也是非常少见。


开元通宝里,平头通有左弯月和右弯月。汉元通宝平头通楷水系列里有左月和右月,都比较少见。


汉元通宝之后的周元通宝,继承并发扬了开元通宝、汉元通宝的星月系统。周元通宝没有面星,有背上下左右位置的星,上下左右位置的甲纹和弯月,四个角的弯月。周元通宝的背星,由开元通宝低头通矮元的上大星(日)演化并延生,四个角月由容弱的四角甲纹演化而来,细长,但弯曲。




△汉元星月的前世之前传

虽然半两、五铢上也有星,但是,开元通宝的星和月,却是受到西方打制钱币行用的影响,跟半两五铢没有必然联系。


直接影响开元通宝星月的,是萨珊王朝。通过西域的粟特商人以及逐步汉化的昭武九姓族群,影响了中原文化,很多粟特商人在中原经商、生活。其后代在唐朝当兵或为官,比较有影响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昭武九姓后代。


萨珊王朝库斯老二世(公元590-628年)银币,在国内有多次批量出土。萨珊银币上,钱币四周一圈的纹饰以及国王头像前面会出现星月图案。此外,萨珊银币背面的祭坛上方,会出现星月图案。


萨珊王朝库斯老二世(公元590-628年)银币


而萨珊星月来源可以追溯到它的前朝帕提亚王朝,约在我国西汉时期,后汉书中称之为安息国。安息银币正面多是国王头像,在一些国王头像的前方或后方会出现星、月记号。


中西文化在中国西域地区交融,西域本是流通西方式样打制钱币,从西汉开始铸造有方孔的龟兹五铢,唐代西域有突骑施、粟特文等方孔铜钱,并铸造有开元通宝背族徽,带汉字元的三体文等钱币。而西方对中国钱币的影响就是引入并改进了星月符号。


唐代西域有突骑施、粟特文等方孔铜钱



安息帕提亚银币面星月




欢迎泉友们转载,传播古泉知识!

文末注明转载山泉社的文章及加上山泉社的二维码,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