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岸淳朴今犹在大漕古运物已非

 网罗天津卫 2018-01-14
 

两岸淳朴今犹在  大漕古运物已非

——聊城大学“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活动掠影(一)

我们对聊城段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毕竟这里有我们眷恋的故乡,有培育着我们的母校——聊城大学。在鲁西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上,我们每一个聊大人都深深的被运河文化滋润着,被“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感染者。运河就像一位博学的历史老人,静静的躺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与繁荣……

1、活动背景

近日,由聊城大学校团委、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发起的“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活动顺利结束。此次考察历经10天,由聊城沿运河北上,途经东昌府区梁水镇、临清市、武城故城、德州市、吴桥(桑园镇)、沧州市、青县、静海、杨柳青,最后到达京杭大运河的北端—通州,跨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直辖市),行程1500余公里。

带着重返“历史的现场”的态度,每个参与考察的人员都对京杭大运河有了更为深切的感触,通过对运河沿岸的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市民的生活习俗、碑文的考察,辅以年长老人的回忆,大家既惊艳于运河当年宛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那种“帆樯如林,货物如山”、“舳舻衔尾,日月无淹”的繁荣景象,又惊诧于运河如今河道废弃、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现状,深深为大运河的辉煌不再感到惋惜。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如今的运河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为了使大家能够清晰的了解运河沿岸(聊城——通州)的现状,现将有关考察情况分别赘述如下。

2、运河故道·“贡砖”窑厂

716我们一行14人首先到达东昌府区的梁水镇考察了运河故道,河道宽约20,深约5,早已干涸。但据年长的村民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仍有船行,多运煤。

由此向北约2公里处有一运河河闸——梁乡闸。此闸由18层石头砌成,目前可见者9层,巨石由梁山运来。解放后,因修建他桥用料而被破坏。据居住在运河边65岁的张艳良老人回忆,解放前运河常有拉纤的大船经过,主要是运煤和竹竿等,解放后则长跑“小火轮”,以运煤居多。张艳良老人还找出了家种珍藏的用于固定船闸基石的“铁扣”相赠,其对运河的感情可见一斑。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中午时分,我们赶到了位于临清市东南不远的西陶屯“贡砖”场,砖场面积2000平方米,共六个窑炉,此砖场所生产的青砖主要用于复古建筑或是修补古建筑。临清贡砖是大运河的产物,由于黄河长期以来淤积成的“莲花土”形成了临清特殊的土质,细腻而无杂质,这种土烧制的砖质地坚硬、不碱不蚀,“敲之有声,断之无隙”;加之临清紧靠运河码头,运输便利,搭乘漕运船只可运抵京城;由此,皇城北京的建设用砖自然就落到了临清窑场的头上。“临清的砖,北京的城”,明清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皇砖以及由它塑起的伟大首都的宏伟建筑,已成为我们文明古国的标志,它同时也蕴含了临清人的血汗与智慧。据69岁的景永祥厂长介绍,自己作为掌握着贡砖传统工艺的砖工后代,不忍心把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在临清消亡,于是1996年恢复了青砖生产。虽然砖场要靠儿子另外的红砖场勉强维持经营,但是老人仍然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青砖场一定会迎来春天。可喜的是,该砖场烧制的临清贡砖已通过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从而填补了全省的一项空白。目前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贡砖生产工艺已申请省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单位。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3、舍利宝塔·清真寺院

午饭过后,我们考察了建成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舍利宝塔,宝塔高峻巍峨,浑厚大方,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通州燃灯塔并称运河沿岸四大名塔,修建舍利塔的木材由运河从南方运来,舍利塔见证着运河的兴衰,如今已成为临清的象征。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元代,大运河开通,漕运兴起,临清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侨居或占籍临清的伊斯兰教徒在临清建了十几处清真寺。如今保存完好的临清清真古寺,位于卫运河东岸,寺始建年代不可考,据碑文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修,至今以有4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群由大殿、望月楼、讲堂,沐浴室等组成。殿堂隆起,飞檐斗壁、画栋雕梁、蔚为壮观。院内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整座建筑既有中国古代庙宇特点,又有浓厚的伊斯兰民族风格。寺中多悬挂匾额和楹联,承袭了汉文化传统,建筑整体风格是阿拉伯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寺院内古柏参天,肃穆幽雅,宏伟秀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4、鳌头矶·临清钞关

在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的带领下,我们首先考察了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鳌头矶。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临清当时真正的风水宝地就在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元代运河之临清、会通二闸及明运河南板、新开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后有广济桥如鳌尾,知州马纶题名曰“鳌头矶”。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我们有幸登临其上,不免神思当年“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的运河景色。目前鳌头矶是临清博物馆所在地,馆内藏有临清砖、元代瓮棺等文物。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临清钞关遗址。“临清钞关”创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明、清两代南北漕运“舟航之所必由咽喉要地”,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收船钞商税8.3万余两,比京师崇文门钞关犹有过之,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是运河沿岸钞关建立最早,关闭最晚的一个。民国期间和建国后期当过政府驻地,后又在此办过戏校,如今遗存100余间房屋,院内杂草丛生,有钞关碑两通和临清有关部门挖掘出土、收集的石碑若干。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5、八十一条街巷·月径桥

随后,我们考察了几处古代建筑和由运河兴起的当年的商业小街。明清两代,临清城内有八十一条街巷,其中仅以手工业命名的街巷就有三十一条,这些街巷久经沧桑之变,现多已面目全非,但在他们的名称里仍然能够感受到其浓郁的商业气息。目前,临清保存比较好的古街巷以竹杆巷、箍桶巷、会通街等为代表,古民居以冀家大院、赵家大院、孙家大院、陈家大院等为代表。走进临清的这些街巷胡同民居,就是走进了临清的历史,也就走进了临清的运河文化的魅力深处。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两岸淳朴今犹在 <wbr> <wbr>大漕古运物已非

由小街出来南行不远,便来到了当年的运河老砖闸、建于元世初至元三十年问津桥以及建于清顺治时月径桥遗址。这里早已不见了往昔船来船往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充斥了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