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CALL”怎么还要“疯狂”

 红瓦屋图书馆 2018-01-14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14日        版次: 37     作者:

    林雯悦(17岁)

    2017年,“打CALL”这个中英文混杂的词忽然流行开来。尤其是年轻人,在表达对某人、某事的支持时,经常会用“为××打CALL”来表述。

    “打call”源自日本演唱会的一种现象,粉丝们为了表示对台上歌手的支持,跟着节奏挥舞荧光棒、加油打气,一起打造热烈的气氛。“打CALL”,反映了对于喜欢的人或事勇于发声,大声表达自己的支持和赞赏,能产生共鸣的力量。就像在演唱会的现场,看到千千万万的荧光棒共同挥舞,内心会有一种情感共鸣的喜悦——“原来大家和我一样喜欢哦!”“打CALL”类似点赞,但又比点赞更夸张,营造出来的气氛更有声势,所以有很多人“打CALL”前面往往还加个形容词“疯狂”,亦即“疯狂打CALL”。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观念多元、角度多元、关注多元,很容易混淆了是非,模糊了美丑,我们需要“打CALL”的精神来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当也门撤侨时,我们为祖国“打CALL”;当中国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取好成绩时,我们为工匠精神的振兴“打CALL”!此外,我们还要为在天安门广场上将伞位让给群众而自己被雨淋的战士“打CALL”,为默默无闻乐观敬业的快递小哥“打CALL”……“打CALL”虽然在有些人眼里不符合传统的语言规范,但它却是我们真实情感的一种最直接、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10月,现就读于东直门中学高三(7)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