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写道: 孩子一岁以前,母亲有三个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一是哺乳,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导呀呀细语。 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妈妈是最重要的人。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与妈妈之间的连接。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有一个身份的认同,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他们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中获得安全感。 他要知道,我是被这个世界欢迎的。这个阶段的妈妈,就是他的全世界。妈妈悉心的照料和陪伴,是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的最好养分。 02 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而他们眼中的被抛弃,就是父母不在身边。 这种伤害的影响,不能忽视。 一位网友回忆道:小时候,父亲在很远的外地上班,半年才回家一次。母亲在邻乡教书,一个月回爷爷奶奶家看她一次。 5岁那年,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却相处得非常不愉快。不久后,父母离婚了。 从小她就非常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她不知道怎样和同学相处,好不容易有一两个朋友,她会尽力去讨好他们,牺牲自己,很怕他们不理她,更怕被他们抛弃。 同时,她占有欲很强,如果她心目中最要好的朋友跟别人亲近而暂时忽略她,就会非常伤心和生气,长时间地不理人家,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流泪。 当了妈妈以后,她宁可失去工作也要自己带孩子,因为不想让孩子重复她的过去。 03 郑立峰老师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指出,0-7岁期间,孩子和父母如果有超过三个月的分离时间,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 这种创伤的孩子,表现出肢体麻木、情感封闭、难以与父母亲近,他们长大后,往往也很难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一个留守儿童的纪录片里,有一个被留在老家的孩子,每天都在村口的大树下等妈妈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有一天,妈妈回来了,孩子却不知所措。 他看着妈妈进屋,自己却躲在门口,低着头,不安地看着地面,不停地玩弄着手指,两脚来回在地上蹭。 他甚至连一声妈妈都叫不出来。 '亲子中断'的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去重新信任,重新学习爱。 一位朋友回忆童年时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童年时代,父亲在外地工作,心中对他无比思念,可是作为孩子,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期待中度过。 等爸爸回来了,自己又觉得眼前这个人是那么地陌生和遥远,甚至不敢叫他。 这种无法与父亲亲近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成年。他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才慢慢得以修复。 04 很多从小亲子中断的成人,在内心深处渴望爱,却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哪怕爱人就在身边也只会把爱往外推。 他们很难跟人有肌肤上的接触,更没有办法接受亲密关系,就像《欢乐颂》里的安迪那样。 他们从小没有安全感,性格敏感,长大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异性关系,即使结婚了,也很难幸福。 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尽量不要与孩子长时间分离,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是他们今后学会爱与被爱的基础。 05 如果已经造成亲子中断的创伤,要怎么办呢? 也不用太担心,其实它是可以疗愈的,妈妈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疗愈师。 我也曾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离开她整整一年。 我永远无法忘记回到她身边的那个夜晚,女儿整夜不肯去睡,不敢合上眼睛。生怕一闭上眼,妈妈又就不见了。 连着几天,她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只要我离开她的视线,她就不安地大哭! 回到孩子身边后,我没有去修正她的不自然表现。每天我都会给女儿尽量多的拥抱和爱的交流,尽量多地陪她打闹玩耍。 其实那段时间里,我工作压力一直很大。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时已经非常疲惫了,很想瘫在床上不起,好好地睡上一觉。但是有很多事情需要我理顺思路,我感觉头痛欲裂。 女儿看见我躺在床上,她也跟着在我身边躺下说:妈妈我想跟你玩一会儿。 然后,两个人躺在床上嘻戏打闹起来。 奇怪的是,我身上的压力消失得无影无踪。心情瞬间愉悦,感觉整个人被幸福包围了。 谁说陪伴孩子只是单纯的付出?你得到的快乐和回报,远远足以抵消所付出的辛苦。 如果伤害已发生,父母千万不要着急纠正孩子的行为。另外,比愧疚更好的方式不是过度补偿,而是给孩子爱的拥抱。 解冻他的身体,激活他的情绪,给他一个足够的过度期和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他将渐渐学会重新信任并亲近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