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特务机构)
2018-01-16 | 阅:  转:  |  分享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特务机构)?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
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
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
刘瑾。中文名西缉事厂(西厂)西厂提督太监汪直刘瑾地??址西安门成立日期成化十三年(1477年)撤销年份成化十
八年(1482年)复开日期正德元年(1506年)撤销年份正德五年(1510年)历史成立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
1476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
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锦衣卫校尉
发现,李子龙遂伏法。当时二十余岁的成化帝明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
宪宗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
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这个乔装成百姓的侦查是不成气候的
,于是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
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短命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
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
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
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lù](一位连中三元的人才)
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
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
、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
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复开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
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
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
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tí,橘红色]骑四出,天下骚动。撤销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影响西厂的成立令汪直的权力“更上一层楼”,也令他的焰气更高。史书上记载了汪直脚
下的党羽奇多,每次出府都横行霸道。此外,之前提到西厂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向皇帝奏请,无形之中造成了大量冤案,西厂成员也可借厂中
的权力陷害异己,残害忠良。西厂所限定的侦查范围不只是北京城,而是全国各地,任何人也会成为西厂所监视、所害的对象。正如《明通鉴》所说
:“(汪直)气焰熏灼,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宪宗朱见深见汪直屡屡揭发奸贼,愈发宠幸汪直。西厂愈发肆无忌惮,屡兴大狱。《明
史·汪直传》写道,上自王府下至边镇,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西厂的侦缉校尉,“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汪)直每出,随从甚
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制度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
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
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异同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
、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
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
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
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
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
,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
诏狱”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
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
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明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
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
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
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
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