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口恰似梅花,/镂空瓶、女俑和盏托,确定现世。”ll王自亮:南宋官窑博物馆(读诗版)

 秦岭之尖 2018-01-17

读诗《南宋官窑博物馆》 来自冯站长之家 01:30

南宋官窑博物馆

王自亮

   

一切都冷却了。碎裂之火

冷却成完美的双重莲花瓣。

降温,并非意味着遗忘,

只为凸显那些花卉、蛱蝶和云。

那只上了灰青釉的梅瓶,

令梅枝斜逸而出,勾勒虚无。

梅花遮蔽伤口,伤口恰似梅花,

镂空瓶、女俑和盏托,确定现世。

这一颗帝王之心尚未破碎­——

那些鼓腹酒杯,手绘纹饰,

具有神迹一般的弥合功效。

练泥池、辘轳坑与釉料缸蒙尘,

后人的清洗术却如此娴熟。

郊坛下,这座炙热的红色龙窑中,

皲裂的双手捧出了晶莹之瓷,

这些陶器制作者,统称“无名氏”。


点评

王自亮是一个智性抒情诗人,最近十多年来,他以一种塞弗里斯的哲学雄心与史学偏食症的执着,为当代诗坛再度翻检出崇高美、阳刚美的我称之为“语言‘清洗术’”。这是上个世纪“个人化写作”以来被边缘化的一种诗学路向,被中断了的江河、杨炼的传统。诗人躬身于“练泥池、辘轳坑与釉料缸”历史现场,像一个考古学家那样唤醒从前、“勾勒”时间、“弥合”崩溃、对抗“虚无”,并非大而无当的甚至被诬为“意识形态写作”的无意义劳作。

王自亮写大历史、大主题、大场景,却着眼于小笔触、小细节、小制作,他有一种特别的穿针引线或者说镶金嵌银技能;在题材细小隐秘的关联点上,他善于像一个耐心的工匠那样将复杂整理成一种简单,将混乱梳聚为有序;他还非常注重内部修辞的精微繁复,讲究词语意象的嵌套榫合。这是一种擦亮我们蒙尘涂炭生命的语言“清洗术”,在当下诗坛尤有推荐价值。(沈健)


王自亮,1958年出生。浙江台州人。1982年以来,先后担任职员、媒体人、职业经理人,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1978年开始诗歌创作。1982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三棱镜》(合集)、《独翔之船》、《狂暴的边界》、《将骰子掷向大海》、《冈仁波齐》《浑天仪》等,诗歌入选《青年诗选》(1981-1982)、《朦胧诗300首》,及多种全国诗歌年度选本。诗歌作品多次获奖,包括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提名奖、第二届江南诗歌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


投稿:自荐或推荐优秀原创且首发的诗作品,请发送至fzzzjtg@163.com ;本栏目主持人:李曙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