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寒气至①,北风何惨栗②。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③。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④。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⑤,惧君不识察。 【注释】 ①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②惨栗:寒冷。 ③蟾兔: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为月的代称。 ④遗:wèi,送。 ⑤区区:爱意。 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游子之歌与思妇之词两大类,二者实为同一主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表现乱世之人漂泊天涯、相见无期的忧伤与痛苦。“孟冬寒气至”就是以女性口吻所写的九首思妇诗之一。 首二句“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点明初冬时节寒气侵袭、北风惨栗的节候特征,同时融入浓重的主观情绪:一个“至”字,仿佛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寒气;以“何”字引领的感叹,似乎让人看到北风中萧索瘦弱的身影。 季节转换、外界风寒,震颤着女主人公敏感的心弦,所以接下来的三至六句“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集中描写她仰观星月、打发漫漫长夜的生活场景。 冬季昼短夜长,本是客观现象,此诗却用“愁多知夜长”,将其呈现为一种因果关系与认知过程:由于“愁多”,故而无寐;由于无寐,方才知晓冬夜是何其漫长!这种表达方式既强调了“愁”之多,又突现出主人公内心忍受的煎熬之感,并且使得仰观冬夜点点繁星的举动更平添了几分孤独凄凉的色彩。 时间在这里几乎是静止的、停滞的,冷冷的星光似乎冻结在天宇之上。变化者惟有明月,十五月满,二十月缺。月亮是与时间直接关联的物象,它的形状改变是时间流逝的指征。细味这句诗方才明白,她所“知”的并非一夜之长,而是一个又一个辗转无眠的长夜。 第七句陡然起了波折,她的守望终于有了结果,她等来了客人从远方带回的一封书信,“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远方的人同样日夜思念着她,可是在经久的离别之后,仍然归期渺茫。这是爱的誓言,这是情的无奈,最重要的,这是她能够握在手中的曾经爱过、正在爱着的缠绵感情的唯一凭证。 她对这封书信的处置方式,是古往今来诗歌中最令人唏嘘感叹、惊心动魄的情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她将这封书信贴身珍藏,时时摩娑品味,三年之后,字迹犹存。这是多么柔情与痴情的举动,这又是何等可悯可哀的感情:三年过去了,她仍在遥遥无期地等待!而且,她不仅忍受着相思的愁苦,还被可能遭到抛弃的忧惧所折磨。 敏锐的节序感与强烈的时间观念,是《古诗十九首》的典型特征之一,此诗也不例外。先以初冬的寒气与北风笼罩全篇,继之长夜寒星、月圆月缺,最后延伸到袖藏珍贵书信、怀抱区区之情的“三岁”,时间观念贯穿全诗。 在“时间”这个一维向度的背景之下,全诗只不过展示了思妇生活中的两个持续性场景:“愁多知夜长”与“置书怀袖中”,前者是令人窒息的空虚,后者是给人安慰的实体,两者说明的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无尽的守望。而这,构成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她生命状态的本质意义。 小贴士 以“孟、仲、季”为序纪月 《说文解字》中说:“孟,长也。”“仲,中也。”“季,少称也。”从字形上看,这个三字或从“子”,或从“亻”,本来用以表示兄弟姊妹的排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各有三个月,古人遂将孟、仲、季分别与每季的三个月份相配,构成一套月份异称: 一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 · 全文完 · 本文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版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