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者时间|约瑟夫•洛克

 耕田书馆 2018-01-19
贤者时间|约瑟夫·洛克  https://mp.weixin.qq.com/s/ka3w_io7U72UEhq0CQKgsA

原创 2018-01-19 林华聪 



到了临终,丽江成了洛克在地球上惟一能唤起他思念之情的地方。

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于1922年到达中国的西南部,并以云南丽江为总部,度过了他生命中的27年。他在边远山区采集植物和飞禽标本,不间断地进行摄影,这些活动均服务于美国三个权威机构: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当时,虽然他认定自己是一位“植物学家”,或面对艰险的“探险植物学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从对植物的研究转到了对纳西人及纳西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的转移,使得他从未正式出版过有关献身研究的中国西部植物群落的文章。 

从他的出生或者说童年的教育,丝毫看不出和他以后献身的事业有什么关联,也许这就是一种天赋吧。洛克1884年1月3日,出生在维也纳,身为男仆的父亲认定他可以成为一个牧师。只是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沉迷于幻想中的旅行,并为此自学外语。大学预科毕业后逃离维也纳,1905年到了纽约。1907年到了夏威夷,在那儿,他显示出了惊人的才能:他已经掌握了包括汉语和阿拉伯语言在内的9到10种语言。在不久后通过游说美国农业部林业处承担了编写植物标本集的工作,虽然只有很少的经费,洛克却完成了更多的工作。1920年,受美国农业部的聘请,他成了农业考察员,到了泰国及印度,进行为期一年的搜寻大风子树种的工作。在一年的工作中,洛克弄回了一大堆树种,虽然大风子树种油最后被证明不能治疗麻风病――这是美国农业部的初衷――但他证明了能在亚洲的野外很好地生存,而这一点正是《国家地理杂志》所需求的。1922年,到了中国。而1923年到1924年,获得了一个体面的头衔:美国地理学会赴中国云南探险队队长。1927年以后的三年间他曾经又一次使用这个头衔。

1924年到1935年这段时间,他的九篇文章和大量的照片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而正是这些作品丰厚的稿费,让他得以贵族的方式,在云南及周边地区完成了他感兴趣的考察。


从1922年起,洛克便在云南西北建立了他的总部,在这儿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玉龙雪山。在雪山脚下,有一座5万人口的小城,这便是丽江,她是这个富饶盆地的商业中心,在洛克之前也有过一些探险植物学家在此建立过他们的基地。丽江是马帮通往北部山区、西藏和南部邻国缅甸等地的枢纽,交通很是方便。丽江最初并未给洛克一个好的印象。“一片土砌的小房,还有一个集市,如此而已。”他这样凄凉地记述。然而,他一直想回到丽江。直到临终,丽江成了洛克在地球上惟一能唤起他思念之情的地方。


丽江盆地是纳西族聚居之地,起初,洛克并未过多地注意纳西族本身。1923年的某一天,他被从隔壁传来的一种怪声所吸引,他走过去探听究竟:“有三个男巫身着宗教服饰,他们修建了一个可称为 ‘花园’的场所。他们开始绕着它们舞蹈,其中一位使黄铜钹(偏铃),另一位用他的剑周而复始地敲锣,还有一人击鼓。一位病妇躺在床上观看着所有这一切看似单调愚昧的行为。”

洛克没有袖手旁观。他诊了那妇人的脉搏,诊断了她的病,给她擦了一点蓖麻油。然而,这些看上去愚昧的活动,却对洛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那些“神汉”们(男巫),纳西人称为东巴,他们使用一种奇特的手抄本单调地吟诵,这激起了洛克的好奇心。助手向他介绍说,只有东巴才会读这种手抄本,神汉们把这些知识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从此,洛克雇了几个东巴,重新观看他们的表演。他们向洛克详细解释了这些手抄本中象形文所记录的仪规的细节。

那便是洛克对纳西族研究的开始。他利用考察间隙,对纳西语言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他以考察所得的大量资金来支持他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因为他的深奥难懂的纳西研究论文,并未使他得到分文。随着年龄增大精力不济,他的考察探险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小,他用尽了积蓄,变卖了旅行时收集到的艺术品。那时,他已年过半百。


1930年中期,洛克结束了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稿件的工作转而去撰写纳西文化的专著,他的著作包括了纳西族的历史、对纳西族宗教仪式的描述和对东巴经书的翻译。经历整10年的工作(1935-1945年),他把成果一并编入了《纳西-英语百科词典》。

1937年,当日本人入侵中国时,洛克由于拒绝听从美国驻云南领事馆让他撤离的命令而激怒了他们。洛克平静地呆在丽江这块风水宝地,继续采访他的东巴老师们。尽管时有恐慌,但战争一直没有波及到丽江。


洛克在1944年早些时候决定离开中国并非是对日本人恐惧,是由于病痛所致。当他辗转到达加尔各答时,军官们逼他离境,到华盛顿参与绘制“驼峰航线”的地图。他们许诺随后用船将他在丽江的所有学术资料运来。洛克安全飞抵华盛顿。

一枚日本鱼雷击中了装载洛克所有家当的军舰,他的心血全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沿阿拉伯湾顺流漂去的军舰残骸中就有他的关于宗教仪式的译文和两卷《纳西-英语百科词典》手稿及大量的东巴文典藉。洛克得到消息时,他几乎崩溃了。其后,他向友人们吐露说他曾认真考虑过自杀,他说他决不可能仅凭记忆重新写出失去的著作。此外,在考察研究中他耗尽了大约18000美元的积蓄,他处在资金危机之中。再者,他已60岁,不适合去领导探险考察活动了。洛克这年用大部分时间在“美军地图供给部”工作,但仍指望着能返回丽江。最后,还是由具有外交手腕的哈佛大学植物学家伊尔·D·默里尔妥善安排和赞助了洛克重返丽江的一切费用,此时是1946年9月。

除一次短暂的中断外,洛克在丽江一住又是3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工作。这些困难包括内战引起的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加上各地土匪的趁火打劫。更糟的是洛克被面部神经痛所折磨,但他从未在给家人的信中提及,这是因为害怕让他回国。


洛克在临近解放的丽江度过了最后几周。纳西东巴们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洛克的翻译也在其列。有一些是隐蔽起来,其他则显然是失踪了。虽然无人对洛克和他的物品动一个指头,但他的存在明摆着是多余的了,他的事业停了下来。1949年8月初,洛克、顾彼得和老朋友宣明德先生的女儿及其夫君尼玛先生等人,乘一架美国驻昆明领事馆派来的飞机极不情愿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丽江。

两周后,他从加尔各答写信给默里尔:“……我将在来年视局势的发展,如果一切正常,将返回丽江去完成我的工作。与其躺在医院凄凉的病床上,我宁愿死在那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但是,他未能如愿以偿。洛克于1962年12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在檀香山独居的家中逝世,享年78岁。

在中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纳西-英语百科词典》顺利完成。以卖书的钱支付了发行费,那是他死后一年的事了。

洛克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他成天摆弄玻璃底片和冲洗胶片。他的照片,保留着中国西部永恒的可视资料。他对云南西北部各民族的研究,成了最了不起的学术成果。


洛克永不休息。他没结过婚。这种孤寂是否是造成他无休止的进行旅行探险活动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谜。无论如何,洛克是孤独的,但他也是自由的。他能在中国西部荒原中持续工作大约两年时光,然后,他会找出各种借口回到西方,例如要组建一个考察队而向总部要求新的装备,或为研究的需要,他要求到巴黎的一个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等等。他幻想回西方狼吞虎咽“饱餐”那些歌剧,住在想象中的高级饭店。尽管如此,他从未感到过自信和自由。几个月后,他开始抱怨这种“文明的超越”,并赶紧回到他称为“简朴生活”的地方,继续他在中国西部的探险生涯,他可以几个月地呆在山地帐篷里。如果问他:“家在何方?”他会说:“我没有家。” 




(图片来源于华夏地理杂志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