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个小技巧,让大脑运转更顺畅

 L君说 2018-01-19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碰到问题,总感觉思维转不过弯来;

头脑风暴,别人能想出很多点子,自己却一个都想不到;

考虑东西总是不周全,被指出之后才惊觉「我怎么没想到」……

这些,经常能从读者口中听到。

其实,这很正常。

我们都知道,大脑和肌肉一样,需要不断锻炼,才能活化它的运转效率和机能。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每天,其实都是在遵循着习惯和经验生活。

通勤路上,听听节目,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和知乎;

到了公司,接着前一天的工作做下去,填填表格,写写PPT,开个会,一天就过去了;

下班路上,看点小说换换脑子,或者刷几篇公众号……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主动思考过,而是被动接受信息,被动按照习惯的模式去工作和生活?

习惯让我们遵循最简单的路径,一方面节省我们的精力,另一方面,却也在让我们的大脑停滞下来。

这就是我强调「深度思考」的原因。

只有践行深度思考,才能最大程度地抵抗我们的惯性,让我们不再平庸下去。

如果你没有太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不要紧,一步步来。

先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慢慢的,让大脑开始运转起来。

今天,分享几个切实有效的小技巧,能帮你在生活中,逐步锻炼自己的大脑。

1. 建立边界意识

掌控我们的大脑,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找回,对它发号施令的权力。

很多同学经常问我:在网上浏览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一个接一个地打开网页,思维一不小心就飘了出去,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没得到,却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怎么破?

其实,这个问题,根源就在于,没有建立起「边界意识」。

什么是边界意识?简单来说就是:

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要?我需要做什么?

也就是说:你对自己的需求和念头,必须拥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 你会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不需要的。

但是,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在拼命地争夺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标题党,智能推荐,超链接,预加载,瀑布流,沉浸式体验……它们想要的,就是让你不断地打开一条又一条消息,沉浸在它们为你创造的「信息流」刺激中。

这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失去了对大脑的掌控力:

你是在任由信息和刺激主宰你的大脑。

慢慢的,它们会扭曲你的「时间感」,你会感到只过了一会,但抬头一看,却发现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那么,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掌控时间,来重新唤醒大脑。

不妨试试这样做:在你进行任何活动 —— 包括工作、查询资料、看新闻、阅读时,都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告诉自己:

我只能花多少分钟,时间到了,我就要去做下一个任务。

比如:你在写一份方案,需要查询一个数据,那么不妨对自己说:我只能在这上面花费15分钟的时间,时间一到,无论是否查到,我都必须去做下一个任务。

那么,你会发现,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你可能会打开一个网站,抱着「这个标题有意思」的心态,打开几十个标签页,直到把正事抛诸脑后。

但现在,你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任务上,忽略掉其他的干扰。

这就相当于,你在大脑中划定了一条边界,把无关的信息过滤掉。

一开始,可能会常常忽略时间,那么不妨这样做:

1)在切换任务前,瞥一眼现在的时间;

2)为即将开始的任务(查资料、看新闻、刷朋友圈、刷知乎等)设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不要太紧,应该允许有一定的盈余,但也不能太松,否则会起不到压力的作用。

3)定一个闹钟。

直到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那么,就可以把闹钟去掉。用内在对时间的感知(时间感),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让自己重新掌控大脑,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2. 进行思考练习

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平时没什么机会需要思考呀……

工作中,为了高效,也为了早点下班,往往都是按照标准流程和套路操作,很少有需要用到思考的地方。

下班了,又觉得:累了一天,就干点不费脑子的事情吧,别折腾了……

其实,在高强度的工作后,适当做一些思考练习,不但不会增加疲劳,反而能激活那些被抑制的脑区,让我们的精力得到恢复。

如何找到这样的练习呢?

我常用的练习模式,是去追问「为什么」。

平时,看到一个现象,一个事件,或者文章里的某个场景,我往往不会下意识地去接受,而是先停下,问一句: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背后有什么原理可以解释?

我可以将它跟什么知识联系起来?

注意:做思考练习的时候,并不需要追求「正确」,也不需要记下来,仅仅只是为了让大脑运转起来。

通过这个过程,我就可以不断地将这些东西纳入思考,刺激大脑里面储存的知识节点,让它们被激活。

每一次练习,时间在两三分钟左右,不用强求结果,什么都想不到也不要紧 —— 这只是一次锻炼而已,慢慢来。

坚持下去,将其作为习惯,你会感到:能够想到的东西,会慢慢的多起来。

除了追问「为什么」,还有很多其他的练习方式。譬如,我有一位写小说的朋友,他平时爱用的练习方法,是观察路上的行人。

他会锁定某个人,可能是地铁里的乘客,也可能是商场里的行人,观察TA的衣着、仪态、动作,等等,给他编一段小故事,或者在脑子里「描绘」TA的一天。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练习,可惜比起观察力,我更擅长对信息的编码和处理,因此我更多的是从「内部」去推演。

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对数据的敏感度。

举个例子:我去吃饭的时候,或者在某家店里小坐的时候,喜欢跟店长或店员攀谈,问一问:

你们这里铺租多少呀;

你们每天能有多少客人呀;

你们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呀;

……

诸如此类。

然后,对数据进行估算,大概计算一下:每月支出多少,收入多少,利润多少,等等。

不用强求数据的真实性 —— 它们往往不那么准确,但是无妨,重点在于,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增长对数据的敏感度和认知。

而且,数据多了,也能大体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做到基本心里有数。未必很准确,但不会有太大偏差。

这对于认知社会运转,是相当有用的习惯。

3. 复述重构信息

什么样的信息,才是真正被我们内化掌握的?很重要的标准,是看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

反过来说,复述,属于一种精细加工,是提高我们对一个知识点、一个事件理解和记忆的最好方式。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脑力锻炼法。

读到一个新颖的概念,我会通过「包围式学习」去试图掌握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地针对已经得到的信息,去重组它们的结构,对它进行推演,找出它的逻辑脉络,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同样,读到一个故事,一个案例,一个事件,看完之后,我也会在心里复述一遍:

它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找到自己不够熟练、不够明确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锻炼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在复述的时候,我会着重去注意信息的「框架」:怎么分解?什么结构?如何推导?等等。

然后,再把它们抽象归纳,总结起来,如果有价值的,用笔记记下来,以后可以用。

如果你感到有点难,不妨先试一试,对于事件和新闻,进行「复述」。

举个例子:发生了某起热点事件,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文章,各种观点、批判、理解横飞 —— 这个时候,你不妨浏览一下这些文章,再冷静地作出思考:

这些不同的文章里面,分别提供了什么信息?

这些信息当中,哪些是可靠的,哪些是作者的主观解读?

随后,再把这些「较为可靠的」信息汇总起来,列成表格,问自己:

我可以从中推导出什么?

有哪些观点,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脑海中不断「去伪存真」,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储存和整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练习时,如果不熟练,可以先用纸笔辅助,将其视觉化,写下来。慢慢的,脱离纸笔,在大脑中进行拆分、储存和记忆。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看待事物的视角,会比同龄人超出许多。

最后,再分享一个 TEC 方法,来帮我们有意识地安排思维练习。

什么是 TEC 方法?

1)聚焦(Target & Task)

理清核心问题,将其作为思考的起点。

2)执行(Expand & Explore)

开始思考,并对想到的内容时刻进行重构和结构化。

3)归纳(Contract & Conclude)

得出结论,如果有必要,记录下来。

这一个过程下来多久呢?一般5分钟左右。

简而言之,你可以参照这个模式:

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小的任务,并定下起止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激活大脑,去获取信息、进行思考,并围绕任务组织信息,最终得出结论。

也就是说,不妨把每一次练习,看作一个小小的挑战,而练习的过程,就是克服挑战、获得胜利的过程。

请把这种练习方式,内化,吸收,直到完全成为下意识的本能。

是时候让大脑转起来了。: )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