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赏析

 tnj660630 2018-01-20



构思新颖  抒情婉转——钱起《归雁》赏析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浙江)人,入仕以来,一直在长安作官。作者客居在北方,看见大雁北返,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诗以雁拟人,诗人同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表达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抓住这一点,却又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到北方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这里诗人代大雁借用湘灵鼓瑟的事答道: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我们不妨看看作者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可以看出《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作者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作者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明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轻丽之笔写太平景象——韩翃《寒食》赏析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的前三天。据说此节为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而设,其主要的习俗是禁火,即只能吃冷食,也就是事先做好的糕饼之类。另外的活动即郊游。因而,寒食节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世俗国势的重要日子。

韩翃的这首《寒食》诗以轻丽之笔写承平景象,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都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春城”,不仅指季节,更是指地点,点明春色围裹的乃是皇都长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造语新颖,富于美感。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以少总多。特别提出“御柳”,正与当时的皇家节日礼俗相关。《唐辇下岁时记》记载道:“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也就是在寒食节到来时,用钻燧即钻木取火的方法,从榆树柳树中得到火种,称为“新火”,并赏赐给亲信的权贵大臣。这样就关照了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因诗作本意在歌咏皇朝,所以写出春景后,便转为皇室礼俗的述写。诗作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是寒食节当日傍晚,宫廷将“新火”的火种分赐给权贵之家,让权贵们分享皇室的荣华富贵。“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在寒食那天,能得到皇室赏赐的火种,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礼遇,所以接受者都引以为荣。“汉宫”,系以汉代唐,实指唐朝宫廷;“传蜡烛”,分发用蜡烛传载的新火火种;“五侯”,本指汉末外戚梁氏与王氏俱一族五人封侯的鼎盛气象,此处喻指所有的权贵之家;“散轻烟”,指得到新火后权贵之家举火为炊的太平气象。

由此可见,《寒食》诗只是一首描摹盛世春光的感兴之作,全诗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即评述说:“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本诗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如此思致细密的诗作,却又并无雕琢匠气,确实难得。

刻画精微,出神入化——钱起《衔鱼翠鸟》赏析

衔鱼翠鸟

钱起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

唐人钱起的这首小诗,摹写翡翠鸟捕鱼的瞬间情状,虽无深远寄托,但描摹精微,状物传神,亦足以悦人情性。

四句诗依翠鸟捕鱼的顺序写来。首句写它在高树上俯视水面莲叶的间隙,留心观察那散碎水面上偶然出现的鱼影;次句写它发现目标之后,从高树上一闪而下,“瞥然”,是形容瞬间闪过的样子,极写俯冲之迅疾;第三句写它破水而入,啄得潜鱼;结句写它得食以后,跃出水面,便一闪而逝了。寥寥二十字,一个单纯的捕鱼过程,一组短暂的小镜头,然而翠鸟那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动作,却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把翠鸟的这两个特征表现得如此突出的呢?

先说作者对翠鸟锐利目光的表现。作品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正面的字去直说它的目光如何锐利,而是把笔墨用在了翠鸟与环境关系的设置上,通过对捕鱼环境的精心设置,间接地表现出翠鸟那犀利的目光。请看:翠鸟所俯视的水面,是被重重“莲叶”遮盖着的,水中的游鱼只是在游到莲叶间隙时,才能隐约露出一点踪影,这么低的能见度,若非目光十分锐利,如何能够发现目标?此其一。其二,翠鸟所在之处,并非贴近水面,作者强调它是在“高树”上的,从这么高的地方下视水面,能将叶隙间的游鱼看个清楚,这又需要多么好的目力!其三,翠鸟所发现的目标,并非水面上的浮鱼,而是藏在水下的“潜鱼”,这一笔,又把翠鸟的目力推进一层。“莲叶”“高树”“潜鱼”,这些看来是纯客观的环境描写,却暗藏着作者的巧妙构思,作者避开了正面落笔的俗套,采用从旁点墨、以侧见正的手法,不动声色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看作品对翠鸟迅疾动作的表现。作者采用了三种手法:其一,采用正面描写,直接展示翠鸟的几个连续动作:“下”“擘”“去”,三个动作的连续推出,简洁而有力地勾画出翠鸟由上而下、由空而水、由近而远的迅疾身影,给人一种急剧的、目不暇接的感受;它所展示的空间是如此的阔大,而展示的时间却是如此的短促,这种时空的逆差,更突出了翠鸟的飞动之速。其二,仍是侧写,即通过翠鸟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去表现,想那莲叶缝隙中的潜鱼是一晃即逝的,翠鸟从发现目标到由高树飞下、到破水而入、到伸嘴擒捉,必定是近乎闪电的速度,稍有迟滞,便会落空的。其三,从观者的角度去写。作者写翠鸟从高树上俯冲下来,使用了“瞥然”这个词,说自己的眼睛无法追随那瞬间闪过的鸟影;写翠鸟得鱼后飞走,作者说只见“一点翠光”倏乎而逝。总之,在作者的视觉中,翠鸟的形体不见了,见到的只是点、线、光,描写这些主观感受,便将翠鸟的疾飞之状刻画至极。

另外,这首诗在着色上也别具一格,景物色彩不杂,呈现为单一的绿色,翠鸟、莲叶、树木,以及被莲叶遮覆的水面,无一不是绿色的,整个画面被绿色充满,是一个绿的整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蕴涵着蓬勃的生气,这种色调对于翠鸟的旺盛精神构成了有力的烘托。

钱起是中唐大历时期的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而且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他的诗工于写景白描,审美上具有追求精确表现清幽小境的写实倾向,善于从细微之处下笔,精到之处真能笔追造化。这首《衔鱼翠鸟》可见一斑。

小院清幽有高士,山水有情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椽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所作,是首新颖别致,妥贴自然的小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前两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而主人“手自栽”则有“小园吾所好,栽植忘劳形”的意味,表现出主人是个清静超脱,朴实勤劳的高士。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排闼”二字,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诗人在描写景物中十分注意锤炼字句,把山水都写活了,富有灵性,富有意趣,富有诗情,富有画意。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