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漫步之心情 2018-01-20
行销和业务都该懂的心理学!卖饼干的小女孩,如何靠“一句话”创下销售纪录?

“我邻居收容的流浪猫是超过100只,还是少于100只?”请在心里先猜一猜。无论你的答案是超过或少于100,我想大家最后的答案都会落在100这个数字附近。我猜对了吗?

你相不相信,如果我一开始就问,“请猜猜我邻居收容的流浪猫是超过10只,还是少于10只?”大家的答案可能就会落在10只附近。

这个常见的操弄手法,就是使用了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常会把最先获得的资讯当成一个基准“锚点”,后来收到的其他资讯,都会被拿来和这个基准锚点做比较。

商场上,运用锚定效应的销售手法屡见不鲜。例如,把原本的标价“一件300元”划掉,在旁边写上“一件100元”。问题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认知心理学家特沃斯基(Amos Nathan Tversky)和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曾经透过实验,证实了锚定效应的存在。

他们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在5秒内完成一道乘法计算题。

第一组试题:8x7x6x5x4x3x2x1=?
第二组试题:1x2x3x4x5x6x7x8=?

结果发现,第一组受试者的平均答案是2250,第二组平均答案是512(正确答案是40320)。

由此推测,受试者应该是受到题目中第一个数字大小的影响,第一个数字比较大时(例如8),受试者就比较容易给出比较大的答案。

由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卓瑞森‧普瑞莱克(Drazen Prelec)和丹‧艾瑞里(Dan Ariely)所进行的另一个实验,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为特定商品(例如红酒)出价。在出价前,他们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社会安全号码末两位,并且设想一下是否愿意以这个数字购买该商品。

比方说,末两位数字是89,就设想以89美元的价格购买眼前的红酒。写完后,学生们就开始出价。结果发现,社会安全号码末两位数字较大的学生,出价也比较高。

当学生先以较高的价格来衡量一项商品,他对该商品的应有价格就会被“锚定”在该价位上,因此影响出价。

现实生活中最成功的锚定效应案例,应该就是1980年代名声响彻行销界的10岁小女孩安卓斯(Markita Andrews)。

安卓斯是女童军,每次挨家挨户去卖饼干时,总是在对方一开门时就先问,“您愿意捐3万美元吗?”可想而知,几乎没人愿意。于是,她接着就说,“那您至少可以买一盒女童军饼干吧?”

和3万美元相比,一盒1.75美元的女童军饼干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就这样,透过锚定效应,她在3周内售出超过3000盒饼干,创下女童军饼干有史以来的最佳销售纪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