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发热验案4则

 台湾伴手礼 2018-01-21

  【验案1】

  崔某,男,27岁,工人。1995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持续性高热74天。患者于1995年1月1日因娱乐过度,夜起高热,体温39℃,微恶寒,身痛肢酸,无汗,自服银翘解毒片、速效感冒胶囊等药物,未见缓解。遂住院治疗15天,经检查各项物理及生化指标属正常范围。使用多种抗生素(青霉素钠盐、螺旋霉素、先锋等),并服用多剂辛凉清热解毒中药,收效甚微,体温持续在38℃、39℃。患者长期高热,备感痛苦,形神极差,病情急重,乃求诊于张师。时下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身热面赤(体温39℃),无汗,微恶寒,心慌气短,不思饮食,二便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张师辨证为阴火发热,指出此热唯东垣甘温之法可除之。

  处方:

  黄芪20g,升麻1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橘红12g,黄芩12g,生草5g,桂枝10g,太子参10g,丹参 15g,青蒿15g,麦门冬15g,生姜三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

  二剂后高热豁然而退,顿觉爽然。体温降至37.2 ℃,且不再回升。为巩固疗效,自行服上方10剂,体温正常,余症均大为好转。

  1995年3月23日复诊。症见精神好转,面色润泽,纳食佳,体温37 ℃,唯心慌气短,夜眠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微数。

  在上方基础上去桔梗、橘红,加炒枣仁30g,夜交藤30g。

  服7剂后,诸症悉除。

  【按语】

  患者系劳倦过甚,脾胃气虚,元气衰弱则阴火炽盛,高热由生。前医投以辛凉清解之品及大量抗生素,非未解热患,反更伤脾胃之气。阴火益盛,高热炽张。方中黄芪益气而充卫气,实皮毛,升麻、柴胡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太子参、丹参、麦冬益心气养心阴,生津护阴。黄芪、桔梗、生草合用清宣肺气,橘红、枳壳疏脾胃郁滞之气使脾升胃降,复其升举清阳之职。青蒿芳香质轻,清热透络,引邪外出,桂枝和营解肌,姜枣同用,升脾胃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全方共奏益气升阳、补泻相合之功。

  “阴火”学说是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为内伤病机之重要补充。阴火之症状,《脾胃论》有详细记载:“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胃火上行,独燎其面”,“急惰嗜卧,四肢不收,大腹泄泻”。究其病机则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畅,损伤脾胃,脾胃之元气下陷,脾气下流,肝肾之相火离位,反上乘脾胃,此即谓“阴火'。阴火胜则元气削弱,元气弱则脾气更衰,气化为火,乃生大热,故气火升降失调是阴火发病的病理基础。

  张师强调内科急症高热,重在辨证外感、内伤,别虚实,察热型,审寒热真假。阴火之证区别于大热、大烦、大渴、脉洪大之实火,阴虚发热之虚火及虚阳外越之假火,临证时不可不辨。阴火辨证要点,高热伴烦躁,全身呈气虚之状,舌淡苔薄白,脉洪大无力或细数。阴火亦有伴外感而发者,当察其体质及有无劳役失度病史。

  阴火证之论治,东垣创甘温除热大法。张师认为阴火实为气虚证的一个并发症,唯医者多为高热之象所惑,误投药石,故明理识病、审证求因当为临证之首务。张师遵东垣之法,灵活变通,补脾益气,升阳举陷。脾胃气充,阳气升发,则阴火下降,高热自退,常用黄芪、升麻、柴胡、黄芩、桔梗、橘红、枳壳、青蒿等药。

  【验案2】

  李某,女,7岁。1997年4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热半月余。半月前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37.8℃、39.8℃),微恶寒,咽干痛,纳差腹胀,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发热起伏,迁延至今。来诊时患儿仍发热(体温39.7℃),余症如上述,检查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肺(-),脐周压痛,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张老师认为此乃外感风热毒邪郁表,渐入于气分,兼食积内停,以清解饮化裁治之。

  处方:

  生石膏30g(先煎),柴胡、黄芩、菊花、葛根、丹参、连翘、莱菔子、焦三仙各9g,枳实6g。5剂,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服3剂药后体温降至37.6 ℃,纳食渐增,腹胀痛减轻,尽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诸症皆除。

  【按语】

  温热病卫气同病证是中医内科临床外感热病急症常见证型之一,多见于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或中期,以高热、微恶寒、烦渴、口咽干燥或肿痛,或咳嗽少痰,微汗出或汗不出,舌边尖红、苔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为主症。若误治或治不及时,往往易入营动血或内陷心包,或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张教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该证的病因、病机做了全面的分析,并自创经验方 “清解饮”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邪毒壅盛,充斥卫气是形成该证的关键。卫气营血是温热邪毒侵袭人体后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4个病理阶段,即叶天士所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但这仅反映了温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然而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传变与发热缓急、高热情况、病邪所犯脏腑、机体正气盛衰、感受温热邪毒的强弱、是否耗伤精血、是否及时有效的治疗等因素有关,因此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复杂多样的。张老师认为,温热病卫气同病证的出现,邪毒壅盛是关键。若邪毒壅盛,毒随邪入,热由毒生,侵犯机体后往往径入卫气分或留恋卫分不解,又深入气分,而出现该证。

  肺卫失宣,气热壅阻,津液损伤是该证的主要病理变化。邪毒壅盛,侵袭人体,充斥卫气分所造成的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是该证的主要理变化。一方面邪毒袭表,肺卫失宣,卫气得泄越,郁而发热,卫气失其“温分肉,充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而表现出发热恶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卫分另一方面,邪毒鸱张,留恋卫分不解,势必里传变,盛于阳明气分,直接影响气机正邪交争,热势更高。里热蒸腾,“不伤胃必耗肾液”,而热盛与津伤始终贯穿于温病过程始终,热愈盛而津愈伤,津愈伤而热愈盛,形成恶性循环,耗伤津液而出现大汗出等表现。同时,温热邪毒充斥表里,对气血津液的运行,不但有升腾扰动,促其应激壅盛一面,而且还可通过郁遏阳气,阻滞气机,郁发热,形成气热壅阻的格局。另外,肺卫失宣,津液损伤,气热壅阻可致血行不畅。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热壅阻,气机不畅,必使血行缓慢滞涩;津同源,邪毒灼伤津液,血脉空虚,血液稠亦可致血行失畅。张老师认为,温病过程中,皆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血行失畅现象,而独见于营血分,故在卫气同病阶段,不可忽视血行失畅之病机。

  【验案3】

  李某某,女,34岁,工人。发热恶寒2天,始按普通感冒治疗,经服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APC等不仅无效,反而逐日增重,体温高达41℃,经用液体加用四环素滴注不愈。接诊时,患者体温虽高但近衣被,腰痛身痛,背恶寒明显,咽喉痛,尿黄赤,舌淡青,脉反沉。辨证为阳虚外感,拟扶阳解表法论治。

  处方:

  麻黄6g,附子12g;细辛、甘草各3g,板蓝根30g。日1剂,水煎服。

  1剂见效,连夜又进1剂,则脉静身凉,再未复发。

  【按语】

  阳虚表证发热:主症为发热恶寒,头痛腰痛,周身倦怠,舌淡青,脉沉细。外邪袭表,正邪相争,故发热恶寒;阳气不足,少阴有寒,故腰痛倦怠,舌淡青,脉沉细。治宜助阳解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此类病证临床上屡见不鲜,多由肾阳不足,加之劳累过度,或人房,或遗精,或途逢大雨淋浴伤阳,或病未痊愈而肾气又伤之时,外邪乘虚入侵所形成。临床上以高热而欲近衣被,腰痛甚,虽发热而口不干渴,身困倦,舌淡青,表证明显而脉反沉为特点,尽管盛夏,也可用麻辛附三味温经助阳,微发其汗,使外感之风寒得以表散,内伤之肾阳得以顾护,这样,补中有散,表散而无损于阳气,固阳而不碍解表,故不论冬夏,只要有是证,就可用是方。

  【验案4】

  王某某,女,45岁。经常易感冒,感冒则自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尖红苔白,脉沉细微数。虽感冒症状明显,但体温不太高,曾用其他治感冒的中西药,不甚收效。辨证属阴虚外感,用加减葳蕤汤加葛根、黄芪,2剂,汗出而愈。又令常服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以顾气阴,近来感冒次数较前明显减少,且如发病,症状亦轻。

  【按语】

  阴虚表证发热: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周身困倦,口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恶寒发热头痛为外感之象,口燥咽干,脉细数为阴津亏损之症。宜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这类患者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尽管热势不高,但却缠绵难愈,临床上在本方中加用葛根疗效较好,如果伴有气虚,则需再加黄芪。总之,要使发汗不伤津液,滋阴不留外邪。

关于医景堂学苑

医景堂学苑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啦!医景堂寓意像仲景一样的大医研究疑难病的殿堂,医景堂学苑就是秉承这样的宗旨,将古代及当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展现在平台上,供将来想成为中医名家的大夫们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借鉴,提升中医思维观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