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历史,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不时地,因为古人的趣事,莞尔一笑。这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便是西晋的第二任皇帝司马衷。他在位期间,有一年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粮食果腹,只能挖草根,或食观音土。司马衷得知此事之后,非常不解,向大臣询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司马衷之痴,可谓名不虚传。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有一个皇帝,痴傻程度与司马衷半斤八两,同样辱没了先代的英明,他就是蜀汉后主刘禅。 提起刘禅,大部分人会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会记起他乐不思蜀的笑谈。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发动了灭蜀之战,刘禅开城投降,沦为了亡国之君。当时在曹魏把持朝政的司马昭,对他并不放心,于是在宴会上,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蜀汉的旧臣一面观赏,一面痛哭流涕,只有刘禅笑得开心,司马昭问道,你思念故国吗?他愣了一下,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蜀汉的旧臣郤正看不下去了,他私下嘱咐刘禅说,如果下次再有人问你这样的问题,你要表达对蜀地的怀念。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次,他按郤正所言回答,司马昭说:“这不像你的语气,倒像郤正之言。”刘禅立马收起了悲伤的表情,一脸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是郤正教我的?”此事引起了曹魏重臣的哄笑,也成了无数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那么刘禅是真的傻吗?对于此事,很多人都持赞成态度,毕竟他的表现,与司马衷半斤八两。但是如果我们细究历史,就会发现,刘禅虽然无能,不比先祖刘邦、刘秀,也不比其父刘备,但是他智商正常,而且除了后来偏信宦官黄皓,做出一些错误决定之外,他总体 上还算是一个仁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论证一下。 一、诸葛亮对他评价极高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写道:“今朝廷年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意思是说,刘禅继位的时候,才刚刚十八岁,但是天资聪慧,而且能够善待贤士,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非常高。然而这并不是诸葛亮第一次夸他,《诸葛亮集》中记载,有一次刘备对刘禅说:“中郎将郭援刚刚向我转达了,诸葛亮对你的评价,说你的智慧和器量都增大了不少,如果你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我就能够无后顾之忧了。”这说明,不但诸葛亮看好刘禅,一向有识人之明的刘备,也非常认可这种看法。能够得到这两个人的夸赞,刘禅会是一个弱智吗? 二、用人不疑,放手国政 刘禅虽然身为帝王,但是他一直懂得放权。刘备刚去世的时候,他尊诸葛亮为相父,不但放任诸葛亮独揽大权,还说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之言。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斥责诸葛亮危害社稷的李邈,重用蒋琬、董允等人,《三国志》注引《魏略》中提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也就是说,他在此之前,一直放手朝政。由此可见,他充分的信任诸葛亮及其选定的接班人,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 三、虽宠信宦官,却能顾全大局 古往今来,无数朝廷毁于宦官之乱,蜀汉也不例外。蜀汉唯一一个恶名昭著的太监,名曰黄皓,此人一直侍奉刘禅,甚得刘禅欢心,后来更是在曹魏伐蜀之时,偷偷说服刘禅,不要听从姜维的建议增兵,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但是刘禅却从未因黄皓之言,迫害过贤良,纵使他对一些重臣心怀不满,也从未因私废公。《华阳国志》记载:“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意思是说,姜维不能忍受黄皓专权,上表请求刘禅将黄皓斩杀,结果刘禅说,黄皓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让姜维不要对此人太过在意。 当初董允在世的时候,也一直对黄皓进行打压,而且还限制了刘禅的后宫数量,这两件事都让刘禅心生不满,但是任黄皓在他身边,无时无刻的讨好,董允生前都没有受到任何迫害,去世之后也没有被清算。一个从不迫害忠良的人,怎么能担得起昏君这一称呼呢? 四、数次大赦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比较重视法度,很少大赦,但是刘禅亲政之后,大赦却比较频繁。这等做法被批判为“兹制渐亏,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意思是说,这样会滋生奸邪。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当时蜀汉的境况,或许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因为诸葛亮和姜维的连年北伐,蜀汉人口数量骤减,不但大将之中,有年逾七十之人,士兵之中也有不少白发老翁,大赦可以起到补充兵源的作用,这一招,备受后人称赞的秦皇汉武,都曾采用过。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刘禅为后人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谈,但是他并非无能昏君,更非弱智痴儿。只不过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罢了。如果他早去世几年,避开了灭蜀之战,不再以一个亡国之君的身份,受世人点评,估计其名声会好很多吧?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如今已经被严重误解的他,未来又能得到几个人的理解呢?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