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修道名著《定性书》释义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8-01-22

      杨学思

     宋朝有两位理学家,明道和伊川兄弟二人。理学的源头是伊川,心学的源头就是程明道明道先生的《定性书》是心学的开篇之作。明道先生是理学宗师,阳明先生就是在学习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学的,明道先生虽然命不长却开创了儒家心学的时代。

 

    《定性书》是由他的弟子张载所记录,也就是写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古开太平”鼎鼎大名的张横渠

 

     横渠张子问于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先生因作是篇。通俗点就是我的心为外物所动,请教先生该如何呢? 于是明道先生开始了他的讲课了。

 

明道先生说: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这句话是心学经典!什么是定呢?明道说动也是定、静也是定,没有什么界限,也就是心是不分内外的,心哪里有动静的区别呢?动的时候是心、静的时候就不是心了吗?反之亦然。

 

心之所以分内外是因为”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 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简单的说意思就是心动了才有内外的区别;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是因为心刻意的去拒绝,所以才有内外,但是性是没有内外的)

 

我们修心往往有强忍硬克的毛病就是因为这个:当诱惑来时,往往强忍而不明白用性的道理。心学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好些人找不到源头——本体,不懂得功夫不离本体,结果、、、

 

接着明道先生接着讲解: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这段话是很难懂的!儒道其实就是天道,就是取法于天,天之所以没有心就是因为心可以和万物同在;物既是心、心既是物,所以没有心了。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这句说的是圣人学习上天,顺应万物而没有了感情,要按照明道先生说的“无将迎,无内外"这样才行所以前面说的“无将迎,无内外"这样才行,而不能刻意的去阻滞心哪里能够被阻滞呢?谁能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呢?那是办不到的。心哪里能够被阻滞呢?谁能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呢?那是办不到的。因此明道说: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接着又开始引经据典“《易》曰:“贞吉,悔亡。憧 憧往来,朋从尔思。”大意是:天地运转不息是不易的,不会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我们要顺应万物,而不是去改变它。

 

明道先生接着解释道: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 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明道先生说的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你去克制私欲,东边灭了西边有很快出现,你怎么可能克制得了呢?

 

接着明道先生又开始讲解解决的办法: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 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 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他的办法就是——不能自私而用智,

不去和“感情、七情六欲”去玩碰碰车,越碰越糟糕,明道说“你用讨厌外物的心去管理根本就摸不着的心那是管不住的,你是把镜子里的影子当做你自己了,其实镜子还是镜子,你还是你,你不过是照了镜子而已!

 

接着明道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方法:《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 
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这是静坐的办法
 
他说:要用艮卦的方法来解决
 
他还引用孟子的原话“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孟子这句话还是对滥用私智的批评
 
他的解决办法是: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 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
 
这句话很直白;用里面的来否定外面的,不如内外两忘的好
 
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 
哉!
 
内外两忘就定下来了,定则内心清明(他是玩心学的宗师)
 
接着他用“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来解释圣人顺应万物,而不用私智
 
他的主静之说开创了宋明理学儒家静坐的先河
 
 
 
 
 
 
除了《定性书》他的作品还有《识仁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