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继续谈论根类药的性味与功用,其实只要沿着古人的天地思维,静下心来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根类药的性味及功用自然可以推导出来。
根类药主要有辛、苦、甘三种性味。所有甘味药都是天地的精华,甘味的根类药都质地饱满且相对柔软,这些根的目的就是储存天地能量。根类药的甘味药都具有如下特点:把这个入药的根埋入土里,会慢慢长出一株植物,且这株植物茎叶都比较柔软,向四面扩散,生长也比较缓慢,长成后枝叶枯萎,将天地能量收藏于根中,以待来年继续长出植物。形象化想一想你种过红薯、土豆等就知道了。这些根类药储存了天地的能量,以备来年发芽,口尝味道甘甜。这些根类的甘味药很多,都具有补益作用,有的补益而安静,比较滋腻,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多,比较润,质地较重,如生地、沙参、玉竹、麦冬等。这些药在补益的同时,会使躁动的气安静,并对机体有很好的濡润作用,因为这些药比较滋腻,对脉象偏迟涩,病人表现亦是运化不足的像时用之谨慎。有的甘味药补益而躁动,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少,比较粗糙,质地相对较轻,疏松,如党参、人参、黄芪等,这些药补益的同时会加快机体的运化,因为这些药动性较大,对脉象细数的病人用之谨慎。当然同时一类的甘味药,每一味药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读者自己多读《神农本草经》,多体会天地本草的形状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掌握每一味药。
根类药去掉甘味之后,剩下就是苦味与辛味了,这两个性味很容易区分。找一个未经修剪的植物的根,只要主体形状是细长的圆柱形,这个药就是苦味药;其他圆锥形、多边形、圆球形的根都是辛味药。只要形成了天地一气的思维,很容易就能知道其中原因。圆柱形细长的根,主要目的就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供植物生长需求,这些根内的能量是向内的,因此是苦味。凡是密度越大,这个药的苦降泻实之力就越强,如大黄、芍药、白头翁等,质地越疏松则苦降泄气之力越强,如升麻、柴胡、术等。其他形状的根类药,仔细看他的形状,圆锥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下钻,圆球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地雷一样爆炸,多边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四面扩张,人服食之后会使人内里的气向外快速扩散。辛味的根类药中质地越坚硬其味越厚,其辛通散结之力越强,质地越疏松,则药的气越多,其辛串理气通经之力越强。
同样的甘味药,地下根类的甘味药与地上种子、果实之类的甘味药作用不同。根类的甘味药偏于充经脉,能使中空的脉象快速满溢坚硬,病人的脏腑虚弱也可以快速的填充。种子、果实类的甘味药则偏于填充络脉,补益脏腑源头之气,安未受邪之脏腑,能使经脉慢慢得到濡养,对于久病脏腑真气虚弱,表现脉搏不柔润,缺乏胃气,可以慢慢充养。当然部分根类药如山药、土豆等可以充饥的根类药也如种子、果实类的药一样填充络脉,这些植物的根有繁殖后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的作用一样,功用亦与种子类药类似。
同样是苦味药,种子类的苦味药与根类的苦味药作用不同。种子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降,能将上焦火气清下来,凡是病人表现出两寸脉特别大而实,病人也表现出气上逆的火气症状,均可以用苦味的种子药为主清降火气,常用如栀子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根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泻,能从内里泻掉亢奋之气,如承气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等。需说明如果根类药不入煎剂,只是用沸水泡服,亦可起到很好的降气效果。
同样是辛味药,种子类的辛味药与根类的辛味药作用不同。以根为繁殖下一代的植物如大蒜、附子等与种子类药的辛味药作用机理一样,都是辛窜力强,想想这些药里孕育了一个生命的能量,就是一个微型炸弹,这种辛窜可以用于化各种有形的郁滞。这些辛窜类药物质地越坚硬、密度越大越重,则通经络之力越偏深,可用于治疗顽痰、死血、癥瘕积聚等,其脉象在沉位有如小豆样的结,或是脉象沉弦、沉涩等;质地疏松、密度较轻的药物,通经络之力也偏浮,可用于治疗新痰、气滞、水湿郁滞等,其脉象或是比较滞涩,或是弦长,或是脉象在浮位有一个较大的结。一定注意,选择辛窜药物散结不能病重药轻,也不可病轻药重,否则邪气不去,徒伤正气,会使病情加重。其他辛味的根类药,无论是圆锥形还是多边形都具有很好的通经络理血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脏腑经络不通,或为破结类药的佐使。
我不想告诉大家什么药有什么功效,更不知道什么特效药,这些真的没什么用,我希望的是大家用这种经典的思维,自己去感受,感受每一味药的气与味,只有从心里认识这味药才会真正的应用,如果以知识的方式对药物功效进行记忆,只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药物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疾病。
近期待续。。。。
以上为我个人之见,若与您的观点相左,可以做学术上的交流,请勿人身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