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电影《无问西东》做为清华的“宣传片”,无疑是对清华精神的最好宣扬和传承。所以仅从立意和底蕴上来讲,已经高于很多单纯的青春片。 百年四事,人物纷繁,多线穿插。也许稍显凌乱的剪辑,略微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虽拙尤诚的电影。 今天仅从教育和选择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抛却略显凌乱的叙事风格,始终贯穿四个故事的主线,实则是代代相传的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 陈鹏在特殊时期,愿与世界为敌,保王敏佳一人之全。沈光耀面临家国选择,投笔从戎去参军,挥泪告别母亲。吴岭澜抛却能够报效祖国的实业,选择遵从内心学习文学,李想因为愧对王敏佳,最终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最终没有出卖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支撑几人的,就是大学精神,是一种遵从内心,不畏世俗,不人云亦云,出淤泥而不染的学者独有的清洁感。 引自吴岭澜: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 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也许在今天,这种精神显得可笑而无奈,被太多人束之高阁。 在那个时代,陈鹏原可以独善其身,自己去支边;沈光耀不当空军,做好自己,也可家国两全,吴岭澜转投实业,报效祖国也可落得一身好名声,而张果果,在那个本就坏掉的职场规则中,也无须洁身自好,自命清高。 他们都有自我角度而言的最佳选择,在现代,被人们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即:精致、体面、自我,但无关他人。 如此看来,那影片中串联的四个故事,将随时光淡去,大师也不再是名校之光。吴岭澜没有受到名师点拨,遵从内心,沈光耀没有军官梦,陈鹏没有接受空中投食,李想独善其身自己活得好好的。 人人选择明哲保身,危难时刻,国将不国,人民愚矣。 苏轼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亿万万的星辰大海中,人类何其渺小,短短数百年,比起宇宙万物,更加微不足道,偏偏有人愿意在浩渺的时光中做一颗划破天际的流星,拼尽全力也要照亮后人,引导前行,这些人是时代之光,亦是社会之光! 反观现代,多少人,被早早剥夺了选择权而不自知,家庭成为控制子女的风筝线,父母绑架了孩子的选择权,而孩子在不自知中丧失真正忠于自己内心选择的机会,流于世俗的选择只会让自己的内心处于被动尴尬的不幸福高地。 当今高校,也成为职业培训场所,学生置于一种麻木的向上氛围中,只为将来如何更好地生存。 时代动荡浮躁,人心紊乱而杂,还有谁能茕茕孑立,依然从容笃定。 世俗可怕,一不留神,还会被嘲笑不会投机生存的“傻”。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思想大开,是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盛放,是每个人得到尊重,并唤醒每个人选择的权利,识别世俗,保持清洁,而不是人人自我,明哲保身,并努力成为社会上一颗不懈的螺丝钉。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民国时期的清华,曾孕育了一大批先知先烈: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 这些人不拘世俗,思想丰盈,行为笃定,在一次次选择和行动中不断叩问内心,点拨世人,他们的故事融合起来就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 愿清华精神永存,愿吾辈常自省,立德立言,无问东西。 卷卷:一个有点中二的天秤座,旭写篇章签约作者,以后定期写专栏。(其实是因为我自己的公号无端被封了)无偿的,觉得写得好的,赞赏下,嘿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