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会有那么多争议?

 yh18 2018-01-23

《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非常畅销的一本历史书了,豆瓣评分达到了9.0分也算不低。其作者黄仁宇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原本是理工科,后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上尉参谋,后来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其实主要研究的是十六世纪明代的财政与税收等方面。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主要是想借用这一年中不同领域的几个代表人物来窥探明朝的发展,用张居正申时行谈政治,提海瑞来讲经济,用戚继光代表军事方面,写李贽来介绍思想界。整本书中最主要的是贯穿了他的“大历史观”即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或许就是他的这个历史观以及这本书中在论述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语言的表达、结论的得出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们的争论,有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书中的多处论述中史料支撑不够,甚至有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对一些文言史料和人物思想的解读粗糙甚至有误。

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多是站在今人角度,完全用现代标准评价古人,史学中对古人“理解的同情”不够。

还有在史观方面,其“大历史观”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太过强调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对历史合理性的解释,导致有些牵强地将人物与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讲,史学界许多学者对这本的定位认为更多是一本科普类图书,不算学术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