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规方证

 思明居士 2018-01-24

       《伤寒论》方证是中医常规方证,常规方证是基本方证。基本方证就像围棋基本定式一样,是先贤总结出来的效率较高的基本招式。
        围棋定式有上万种,但是常规定式也就二百来种,常用定式也就几十种。围棋上万种定式都是从常规定式演变而来。
        中医方剂也是这样。中医方剂有上万种,但是常规方剂也就二百来种,常用方剂也就几十种。中医上万种方剂都是从常规方剂演变而来。
        上万种方剂不可能都记住。但是常规方剂必须熟记,常用方剂必须牢记。《伤寒论》方剂就是常规方剂,也是经典方证。《伤寒论》方证辨证,是六病证最基本辨证。最基本辨证首要辨明是何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太阳病证的治法是发汗和表;阳明病证的治法是攻下和里;少阳病证的治法是清热和中(半表半里);太阴病证的治法是温里和胃;少阴病证的治法是回阳救逆;厥阴病证的治法是复阳和表。这是《伤寒论》六病证的基本治法。
        太阳病证发汗,则在表部之阳邪从表得解,从而阴阳得和,表阳病得愈,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阳明病证攻下,则在里部之阳邪从里得解,从而阴阳得和,里阳病得愈,如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少阳病证清热,则在中(半表半里)部之阳邪从中(半表半里)得解,从而阴阳得和,中阳病得愈,如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少阳病证阳邪的出路常为表里二处。少阳病证阳邪偏外者则从外解,如柴胡桂枝汤法、葛根黄芩黄连汤法;少阳病证阳邪偏里者则从里解,如柴胡加芒硝汤法,大柴胡汤法。
        太阴病证温里,则在里部之阴邪从里得解,从而阴阳得和,里阴病得愈,如理中汤证,理中去术加附子汤证。少阴病证回阳,则在中(半表半里)部之阴邪从中(半表半里)得解,从而阴阳得和,中阴病得愈,如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厥阴病证复阳,则在表部之阴邪从表得解,从而阴阳得和,表阴病得愈,如桂枝新加汤证,桂枝加桂汤证。
        《伤寒论》方证之所以证多理少,是因为其方证之理皆寓意在治法之中。如45条曰“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218条曰“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为什么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呢?因为阴阳气谐和者,则阴阳气运行畅通无阻,邪气在体内就没有停留的空间,自然会被正气(阴阳气)排出体外。邪气的出路,常规上是从大小便出,或从呕吐出,或从妇人月经下血出。
        表邪主要不是从汗解,而是从小便解。不要以为汗出是表邪的主要出路。表阳证发汗,是为了发泄有余之表阳,有余之表阳得泄,阴阳气才能得和,表阳病才能得愈。表阴病不可发汗。发汗的方法是覆被令微汗出,不可令如水流离。不论是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等等,所有发汗剂之发汗的方法都是覆被令微汗出,若汗多亡阳,病必不除。
        基本方剂的应用,是在辨明疾病所在部位(表里)和疾病所属性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才能应用的。如“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怎么办呢?“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得汤不愈者怎么办呢?
        凡病,胃气实者易愈,胃气虚者难愈。胃气实者,给药只要大方向对了就能愈,甚至不治自愈,如203条、47条。胃气虚者,给药大方向对了,但是具体病位不对,也不能愈,如理中汤不能治愈四逆汤证,377条便是。
        《伤寒论》如果没有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那么三阴三阳之六病证的辨证体系从何而来呢?《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上,论述是一致的。如《黄帝内经》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伤寒论》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黄帝内经》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伤寒论》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伤寒论》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阴阳气怎么顺接呢?如果认为阴气为物质,阳气为功能,那么物质和功能怎么顺接呢?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曰“阴之与阳,异名而同类”和《伤寒论》对阴阳气的认知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