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语录《伤寒论》第8集 第3、6条

 找到528 2018-01-24
太阳病中风病机: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伤寒: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症候,寒为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寒伤阳气,伤得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的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
由于体质不同,发热出现的时间也不同,有的人找你看病时已经发热,或未发热,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这就像我们要洗冷水澡的时候,常常要赶紧冲刷,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
中风: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
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表现为发热,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早一些、有些人晚一些,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不出现发热,那就不能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少阴伤寒。
体痛
在第35条描述的更多。“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说全身的肌肉,全身关节还包括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都出现了疼痛的表现,这是太阳伤寒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这主要提示了寒邪伤表。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痛的,那么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它就痛。另外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拘挛它也痛,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那么多的疼痛的症状。我们说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是汗出,我们要掌握太阳中风证汗出的病机。那么太阳伤寒证突出的症状之一是身体痛,我们要掌握太阳伤寒体痛的病机。
呕逆
呕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那么这个“呕逆”是不是寒邪伤胃,胃气上逆呢?如果寒邪伤胃,我们在治疗太阳伤寒的过程中应当不应当加温胃降逆止呕的药呢?应当说这不是伤寒伤胃,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我们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表受邪以后,正气就要抗邪于表,然后它就不能够顾护于里,这个时候常常可以出现里气升降失调,从临床表现来看,可以是最轻的,(出现)食欲不振,吃饭不像平常那么有味道,吃的少了,这是正气抗邪于表,在里的消化机能低下的一种表现,也可能出现了呕逆,还可能出现下利,还有可能出现不大便,这是不同体质的人,他的表现不一样,容易导致胃气上逆的,它就出现呕逆。容易导致脾气不能升清就可以出现下利。有的人得了表证之后,正气抗邪于表,整个胃肠机能薄弱,胃肠不蠕动,那么可能2天、3天、4天,得了感冒之后3天、4天不大便,这也是可能的,所以从食欲不振到不大便,从呕逆到下利都可能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所导致的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反应。但它们绝不是邪气已经入肠胃。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头三岁的儿子找我看病,这个孩子发烧一星期,高烧不退,是在冬天,给孩子包裹得很多进诊所,就把包着(孩子)的布包一打开,唉哟,这孩子放的屁特臭,在冬天,我们屋子里窗户关得严实,学生都在那儿直扇(臭气),凭这个我就已经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是有停食了,我说,这孩子怎么了?她说,大夫,我这孩子感冒了,开始发高烧,然后我就想这孩子感冒了发高烧,一定要增强抵抗力,才能使孩子恢复得快啊,我就炖鸡汤,没想到越喝 烧越高,吃了那么多药都不好。你来看看他是怎么回事,高烧不退,舌红苔黄腻,而且还怕冷 包那么厚,我就给他在病历上写“着凉停食”,方子呢,外散表寒内化食滞,开了2付药,吃完了大体就能够退,回去之后果然是这样,吃完一付药后 烧退了,过三个月,这个妈妈又带这孩子来了,这已经是春天了,她说我们的孩子又发烧了,这一次呢,幼儿园里其他的孩子都没感冒,就是我的孩子感冒,又是高烧不退,我说 这次是怎么回事啊?她说,大夫,我为什么来找你啊,上次就是吃了你那两付药以后,我这孩子不仅发烧退了,(而且)食欲也变特别好了。你想  我用了内化食滞的药(食欲当然会好),感冒了之后这孩子的肠胃功能恢复很快,然后他的食欲特别好,他吃得很多,我就每天给他吃,所以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点,没想到现在我幼儿园的其他孩子都还没有感冒,就是那一天温度悄悄降了一点点,我给他穿得少了一点点,结果我们的孩子就高烧不退,我就给他写病历“停食着凉”,方子呢,还是开外散表寒,内化食滞的药,诊断不一样,用的药一样,我给她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次知道你那孩子为什么感冒了高烧不退呢,感冒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相对的就不足,消化能力就低下,这个时候应当饮食清淡,(你不能那样想)你想要增强抵抗力,你又是炖元鱼汤,又是炖乌鸡汤,这样的话,孩子就消化不良,这人体的正气是顾得着在表抗表邪啊,还是顾得着在里消化饮食啊?所以两头顾不着,着凉导致的停食,内外把正气都给牵扯住了,所以这孩子就高烧不退,我说第一次是不是这样啊?她说,对,是这样……
我说,今后你要保证这孩子,三分寒、七分暖;三分饥、七分饱,这样养的孩子就少得病。所以我们这里的“呕逆”不是风寒邪气直接侵犯肠胃,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的一种表现,在临床上可以有这么四种(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情况,都属于这种病机,因此呕逆不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主症,而是一个副症或者一个兼症。
“脉阴阳俱紧”
这个阳脉是指的寸脉,这个阴脉指的是尺脉。实际上阴阳脉就是指寸关尺三部脉,它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紧,那就应当是说 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紧主寒邪盛,因寒是主收引的,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血管也属于筋脉之一啊,那么血管拘挛,紧张度增高,所以脉摸起来就是紧张度很高的,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我们以后学习(后面的内容)之后就会知道,在《伤寒论》中出现脉阴阳俱紧,有两个证侯,一个是太阳病,太阳伤寒,一个是少阴病,少阴伤寒,当寒邪盛伤少阴里阳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脉阴阳俱紧,只不过少阴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而太阳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为什么强调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呢,如果只是寸脉浮紧、关脉浮紧,而尺脉不浮紧的话,比方说尺脉沉,那可能伴有少阴的里阳虚,所以如果想要诊断为单纯的、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话,一定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上述的证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的证侯。
卫闭,卫阳被闭郁,它的临床症状,一个是卫郁以后出现的发热,一个是卫闭以后表现的无汗,在这一条里没有提无汗这个症状,而在第35条里提到了“无汗而喘”,这叫详于后而略于前,在《伤寒论》里中经常有这种情况,或者详于前而略于后,所以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常常要前后对比,相互补充,甚至还要从无字句处来探求它的含义,我以后都会提到,从无字句处,它文字表面并没有写出这个主症来,但从它的字里行间,从它的鉴别比较,你可以体会出它的主症,它在这里并没有用文字直接写出来,我们以后会学到桂枝二越婢一汤,它的主症有心烦,它的原文里并没有,但它在字里行间,它和少阴病相鉴别,我们就知道它的主症有心烦,而这一条没有提到无汗,但,它有卫阳郁闭的特征,所以它是无汗的,发热无汗是卫闭,身痛是营郁的表现。所以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当然这个无汗,既是卫闭的表现,也是营郁的特征,营阴郁滞的特征。我们以上讲了太阳病的中风和伤寒两个主要征侯。那么从病机分析的角度,我们是从风邪、寒邪的性质来分析它的病机的,但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有这么一般名言说,外邪感人,受体难知。如果它没有发病的时候,你不知道感受的什么邪气。因发知受,发则可辨,西医对病因的认识,比方说它所说的结核杆菌,它在实验室里可以找得到,可以培养,它所说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在没有感染 人而发病的时候,它都可以在实验室里找到,中医不行,说你拿风邪来给我看看,自然界的风就是风邪吗?这是正常的气候,所以人不感受邪气或人不发病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他受的是什么邪气,这就是“因发知受,发则可辨”,但事实上,人一旦发病出现症状之后,他所表现的这组症状就不仅仅是病因素所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机体的反应能力机体的反应状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说,风也罢,寒也罢,中风也罢,伤寒也罢,主要是这个人平素 体质偏于卫阳不足的。他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风;如果这病人,平素体质卫阳比较偏盛的,相对于偏盛的,他得了病之后就容易寒邪闭表,就容易得伤害;体质因素不一样有一年,我记得是前年还是大前年的冬天,北京流感流行,我们根据当时的流感的特征作了协定处方,然后在一楼大厅里排了一排桌子。有一天,一对年轻夫妇找我看病,发烧大概接近一个星期了,也是得了流感,他是吃了2天西药不退烧,然后就是到我们东直门医院,拿那个协定处方吃了,还是不退烧,找看病的时候,这个女的快言快语,她说“大夫,我是可以报销的,他不可以报销,你开中药的话,你就开我一个人的名字,把剂量加得大大的,然后我们回去呢省事,两个人的药一锅煮”,我这时没理她,我在问这2个人的具体症状、看这2个人的具体脉象,看完后,我说,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你的丈夫得的是风寒外感,她说,不对!大夫,不满你说我们俩刚结婚20天,我们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怎么我们俩得的病不一样呢?我说,你呀,平素是个阴虚火旺的体质,做事风风火火,容易心烦急燥;你丈夫呢?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比较沉稳、沉静的,他平素是一个阳虚寒盛的,经常手脚凉凉的,不好说、不好动的这样一个性格。这个女说,大夫。你会算命啊。我说,我不是会算命,你看你一进来,只是听你一个人说话,你丈夫到现在一句话还没说呢,这一看不就看出来了吗?你丈夫阳虚的体质得了外邪之后呢,它就容易化寒,因此他只要一得感冒,就容易全身疼痛,鼻流清涕,容易没有汗。嗯!她丈夫直点头。你呢,你一得感冒就容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肿痛,她说,我从小就爱得扁桃体炎,几乎每个月都发一次烧。我说,你两个体质不一样,现的症状也不一样,你看,你是咽喉疼痛,咳嗽吐黄痰,你丈夫是全身疼痛,鼻流清涕,发然怕冷要比你严重得多,我说,你两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这样说来就不能吃一样的方子了,我说他需要用辛温解表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清热药,我给你们一个人开付药,咱们也不用多喝,你们2个可能吃上一次 两次,烧就可能退了。我说要是这一付药退不了烧的话,那么我明天晚上还有门诊,你找我的时候不用挂号。我也是想让同学看看这个病例,到第2天晚上,这2个人高高兴兴来了。她说,我们这一次可不是看病,吃了你开的药后,我们俩全出了汗,退了烧。所以我就是说,我们辨风寒、辨风热,并不是根据气候环境,而是根据这个人的临床症状,而这个人的临床症状,实际上包含了他的体质因素,包含了机体对邪气的反应状况、反应能力在内,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外来致病因素,也针对人体的反应状况在内,所以它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病方案,而不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这2口子同时用一样的西药,这就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用一样的中药,这也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临床表现不同,通过辨证开出来的方子,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它的疗效最好,应当说它是一种优化的选择。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热邪气和风寒邪气,是不同性质的邪气,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的口渴,温热邪气是阳邪,阳邪伤表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发热最先出现,因此这个发热和太阳中风的发热,病机基本上是一样的,温热邪气伤肌表,人体的阳气起而抗邪,而导致了卫阳的病理性亢奋,所以发热这个症状最先出现的,恶寒这个症状是寒邪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的表现,对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来说,一般不存在着阳气被伤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当然温热邪气常常伴有风邪,温热邪气伤人肌表的初起阶段,如果夹有风邪的话,也许病人有短暂的、轻度的怕风的感觉,所以这里“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现在我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寒”而且我们还说,以后凡是遇到“太阳病”这三个字,都应当包含有这三个症状,可是现在遇到了太阳病这三个字却是不恶寒,我们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应当说《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张仲景尽管看到了温热邪气阴液的症候,比方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他看到了这种症候,但对这种症候到底伤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去进行辨证分析、辨证论治,那个时候限于时代的缘故,他没有能够认识清楚,所以他暂时用太阳病这个名词来命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阴温病,用太阳病这三个字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生,而体表和上焦的阴液是靠肺来输布,风寒邪气伤表阳,把它叫做太阳病,完全可以理解,温热邪气上受,伤了肌表的阴液,伤了上焦的阴液,我们就不能把它再叫做太阳病,而应当把它叫做肺卫的症候,把它叫做手太阴温病,这是我们对段话的解释,对太阳病这三个字的解释。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如果直接从原文来看,我们的讲义把风温看成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药以后的变证,但是《伤寒论》的“伤寒例”里风温、温疟、瘟疫,这些病名都是相互并例的,因此我倒觉得风温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它不一定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以后造成的变证,因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风温是一个独立的病名的话,我们怎么理解“若发汗已,身灼热”呢,也就是说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种证侯,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风温。如果遇到一个汗后,仍然是身灼热的种证侯就叫风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既然风温是一个独立的病证,所以底下说“风温为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三部脉都浮数,这个浮是主热的,主热的浮脉和主表的浮脉有什么不同?主表的浮脉,它的病机是肌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对气血不足的,我们刚才不是说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吗?!在里的气血是相对不足的,所以它的脉象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这是主表的浮脉。那么主热的浮脉呢?是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所以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但是重按滑数有力,这是主热的浮脉。主热的这种脉象,后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伤寒论》里仍然叫浮,所以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是里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而导致的脉轻取即得的一种表现,它应当“阴阳”(即)寸关尺三部脉都是浮而滑数,“自汗出”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是热邪壅滞气机,我们人之所以有轻巧灵活的运动,这仰仗于人体的气机流畅,所以热邪盛,壅滞气机,病人翻身都翻不动。你看我们见到的一些高热的病人,非常疲劳的躺在床上,翻身都翻不动,这就是热邪壅滞气机的表现,在《伤寒论》中有多处身重的病机,都是热邪壅滞气机。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是热扰心神,热盛神昏的主要表现,温病在传变的过程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实际这里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为后世温病学家提出“逆传心包”(规律)的一个依据,这里虽然讲的是《伤寒论》,实际上揭示了逆传心包,这种温病传变途径的一个特征症状,这样的一个证侯,你一看脉又滑又数,又有热盛盛昏,你以为是里实热已成“若被下者”,如果用泻下的方法的话,结果出现“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为误下以后,下焦阴伤,化源不足,津液不足,化源不足,当然就小便少,这个“小便不利”不是指的尿道涩痛,而是指的尿少。
直视”
两个眼睛呆滞凝滞无神,这是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是津伤、阴伤,直视是下焦真阴已经耗伤,肝肾阴伤,目睛失养,才出现了两只眼睛呆滞凝视无神。
“失溲”
这个“溲”字,三点水旁,就是指的小便,“溲”字什么情况下可以指大便呢,前面必须加一个修饰词,比方说“后溲”可以指大便,“大溲”可以指大便。如果前面不加“后”字,不加“大”字,单说“溲”的话,它就是指的是小便,所以这里的“失溲”没有说失大溲、失后溲,它不能够包括大便失禁,它只是指的小便失禁,为什么有的教材,包括我们的五版教材,要把这个“溲”说成是大小便,就是觉得怎么前面有个小便不利,后面又有个小便失禁,这不是矛盾吗?他想不通,实际上前面的“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后面的“失溲”是指的小便失禁,尿尽管很少,只是一点点,也失禁,小便失禁是热盛神昏,膀胱失约的缘故,这个病在这个程度还出现不了大便失禁的这种症状,所以这一点,我们应当把“小便不利”和“失溲”分清楚,“小便不利”是指尿少,阴液不足,化源枯竭。(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点尿,也可能出现尿失禁,热盛神昏嘛,所以这个“溲”绝不是指大便。我们今天要特别注意,大便失禁常常是临终的一种表现。
“若被火者”
“被火”是指的误用火疗,火疗包括哪些疗法呢?包括火灸、火针、火熨、火熏,这是《伤寒论》中涉及到的火疗法,火针,古代没有酒精灯,就拿这个针囊上棉花,棉花醮上棉油,点燃烧令通赤,再刺到穴位里汉代的火针,从出土文物来看,有的针是很粗的,好像比我们现在二六自行车的辐条细不了多少,你拿这么一根针要扎人的话,烧令通赤,你说这个人连紧张带害怕(加上)针刺的这种刺激,他会不会吓一身汗啊,就退了烧了这种火针就有一种威慑作用,所以张仲景治疗诈病怎么治啊,你比方说家里有什么人得了重病了,大夫一看,结果一到家里,病人一听大夫来了,面壁而卧,不理大夫,张仲景就知道,不用问,一定是诈病。如果他真病的话,大夫一来,他肯定要跟大夫说话,他摸摸脉说,这个病很重很重,非得用火针扎上几百处,艾灸烧上几百处就好了,“我没病!我没病!”你看用火针也是治诈病的一种方法,《伤寒论》原文就有这一条,这是火针。火灸,在汉代的灸,常常指的是瘢痕灸,瘢痕灸就是用艾绒,我不知道在座的会不会做,艾叶里头有很多纤维素,然后把一堆艾叶放在木板上捣,捣完以后把艾绒拿过来,把渣滓扔掉,再捣反复捣上多遍以后,把艾叶中的纤维素完全去掉了,这个艾绒是软绵绵的,你捏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就可以把它做成小麦粒那么大,绿豆粒那么大的小小艾柱,不要太大,然后把它放在要灸的穴位上,用(点燃的)香轻轻的一碰,把它点着了,你会发现,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灸的人喊疼,一压就灭了,没关系,烧不着的,把灭轻轻的吹掉,然后再放一个小艾柱,再点,他又喊疼,快烧到皮肤的时候,你再给他一压就灭了,那么再放上第三柱,你会惊奇地发现,等它烧完了,病人也没有有嚷疼,怎么回事呢?神经末梢已经被烧焦了,他只是感到热,不再感到疼了,你再放一个艾柱,再灸,即使是保健灸,也要灸上七壮,灸上七壮,局部恐怕是二度以上或是三度的烫伤,然后留一个大焦痂。这时候,吃生葱、生蒜、生辣椒、吃羊肉、吃海鲜,让他发,使焦痂下有许多渗出物,千万不要把痂抠掉,不要让他洗澡,这样的话,局部有这样一个创伤,机体就调动了全身力量来修复这个创伤,那么机体的免疫能力就提高了,也许借这个机会,治好了其他许多疾病,这灸法很好。提高免疫机能,大体上这种灸疗,可以保证两个星期左右的疗效,而且有些很疑难的病证,没准儿就通过几次瘢痕灸就可以得到彻底的治愈。比方说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但是这种灸的方法,要留一个终身的瘢痕,所以不要在面部灸,喜欢穿裙子的女孩子也不要在人家腿部灸,在不暴露的地方灸,我发现现在(人们)暴露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你说灸丹田吧,问题不大,可是在大马路上,你就看得到把丹田都露出来的人了。当然我们现在隔物灸和其他许多灸法的改进,不用再有这种瘢痕了。但是古代的这种瘢痕灸,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日本有一个长寿村,那个村的村民,每个到十八岁以后,每年的立春这一天,都在足三里上作瘢痕灸,他们那村的平均年龄在九十岁以上,接近一百岁,当然这村的长寿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是用瘢痕灸法,年年都灸一次足三里,这提高免疫机能是很有疗效的。至于火熏法,从文献记载来看,有的地里挖一个大坑,然后放许多木柴,燃烧之后,把大坑周围的地都烧的很热,然后铺上一些植物的叶子,芳香药物的叶子,再洒一些水,人躺在上面,上面盖上被子,这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桑拿吗,还有的拿一个大锅,(锅里)放上一些芳香的药物,给它烧开了之后,放上结实的木板,然后把人放上去,一定要结实,不要让他漏到锅里头,再盖上被子,我们今天的发展,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火疗的方法,对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疗上是有疗效的,但是对于一个温热病来说,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
“微发黄色”
轻的就会出现发黄,这个发黄的病机,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我们正常人面色红润,不是那种萎黄,这是我们的营血能够输布的一种表现,火热内伤营血以后,正常的营气不能输布,就导致了发黄,所以近来有些人说,这种发黄是一种溶血性的黄疸,是毒热破坏了红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中的一种溶血性黄疸,这个只供大家参考,但是我们说这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所造成的发黄。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疭”是肢体的伸展,“瘛”是肢体的收引,瘛疭就是肢体一收一伸,这不就是抽搐吗?这是热盛动风的表现,热盛动风出现抽搐,就像惊证和痫证一样,小儿的抽搐的病叫惊证,成年人的抽搐的病叫痫证,抽风的病,小儿曰惊,成人曰痫,就是癫痫,所以严重的出现了热盛动风,出现了一阵一阵的抽搐,就像儿童的惊风证,成人的癫痫病一样,这提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特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我把“若火熏之”断到下一句,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错也,误也,逆字在这里当错字讲,当误字讲,如果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再逆”,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错误的治疗。“促命期”你只能缩短病人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的死亡。这一条,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问题,出现了温热容易发黄的问题,容易动风的问题。因此为后世温病学家来研究探讨温病的发展规律,温病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很多启示,这第6条呢,就把温热病的一些特征都给描述出来了,我们学《伤寒论》第6条并不重要,但是学温病,第6条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温病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常常把《伤寒论》作为它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出题的时候,常常出《伤寒论》中的、和温病学有关题目,象第6条,这个题在温病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基础中就常常出现。上述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分类,有太阳温病、有风温,我们现在不把它叫叫太阳温病,我们就把它叫温病和风温,这样四个证侯,这四个证侯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这是太阳中风;恶寒为主,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这是风温;这四个证侯都属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前两个属于风寒外感,后两个属于温热外感。张仲景把广义伤寒的风寒和温热这两大类(病证)的临床表现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