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彬宇: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略说

 清醒4321 2018-01-25

soso_tc_slider_img

  廖彬宇,笔名周易玄,四观书院院长。本文为廖彬宇先生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整理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荣幸来到世界名校——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迄今八百余年的历史。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一直为人类培养了无数的、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卓越之士,可谓群星灿烂,他们遍布各领域,仅诺贝尔奖获得者迄今便有92人。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剑桥名人,比比皆是,信手拈来。比如著名的科学家培根、牛顿;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诗人斯宾塞、约翰·弥尔顿、拜伦;哈佛大学的捐助者约翰·哈佛;还有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经济学家凯恩斯;哲学家罗素;生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等等。

  而中国学者华罗庚、丁文江、作家肖乾、叶君健、徐志摩等都是剑桥大学校友;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马来西亚前总理赫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也都是剑桥校友。剑桥名人如灿烂群星,不计其数。

  剑桥大学的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域,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这句话给我很深的触动。在我看来,这句话不止是说剑桥大学是理想之域、是启蒙之所、是智识之源。这句话若按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就是在形容“道”。《易经》里将之称为至高无上的“形而上”;《老子》里将之形容为至高无上的“道”。所谓“道者,万物之奥也”。是所有一切世间万象、智慧的源头。换句话说,这一句话所表达的,就我而言,就是说剑桥大学是道的化身与所在、至高无上智慧的化身与所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给我们的启发是一致的,中国文化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对这种境界的追求,称之为“求道”。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从一个“观”字开始,来自于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画卦的典故。在中国的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古之圣人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段话说明了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就是从“仰观俯察”开始的,结果是“神通万类”。包牺,也就是伏羲;万类,就是万事万物。

  这个观字很有讲究,观是观察,引申出了觉察,从觉察引申出觉知,从觉知引申出觉悟,从觉悟引申出悟道,从悟道引申出证道、得道。所以从观察到得道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成长、成功、成就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教育”。所以观字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也代表了教育。

  佛陀的智慧也很重视这个观,譬如佛家说的五眼——肉眼、法眼、慧眼、天眼、佛眼。这五种眼,就是观的不同形态与不同层次的不同表达。到了佛眼的观,也就是无所不见的观,是正遍知的观,能观照一切。

  我常常形容中国文化是站在比宇宙还要高的角度统观宇宙的全貌。

  在佛家,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站在至高无上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层次观照一切;

  在道家,叫做道,“道者万物之奥也”,“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是站在万物之上,天地之上的,站在道的层次观照一切;

  只有证到了佛与道所表述的这个至高无上的层次,才能观照一切。相反,要想证到这个至高无上的佛与道的层次,那么也可以从观字开始。这就是中国群经之首——《易经》的一个重要思想。

  在《易经》中,《易经》的思想是包含了天地大格局的。《易经》就是至高无上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观照一切。何以见得?因为《易经》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最大的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日、月、雷、风、山、泽,也代表了八重场态。

soso_tc_slider_img

  周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何悟道,《易经》用了一句话:“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类似于佛家讲的“参禅”,其实就是后来中国儒家所讲的“格物”。

  观察八种自然现象,天是最广大的,地是最方正的,太阳是最光辉灿烂的,月亮是最明亮皎洁的,所以叫做正大光明,正是大地的方正,大是天的广大,光是太阳的光辉,明是月亮的明亮。从观察到作用于自身的修为形成德行,就成为了“正大光明”的人格追求。

  天地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大最核心的概念,所以从观天察地开始,进入了效天法地的范畴。那么天地的精神,就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人本身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人就必然具备天地的基因、精神与格局。所以人也应该回复到顶天立地的大格局来。回归到了这种格局,就是中国儒家讲的“天人合一”,佛家讲的“我佛不二”。

  观察天地的情态,向天地学习,就能建立起天地的格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大地方正,安稳不动,宁静祥和,地位卑下,能承载一切,又包藏万有,滋养万物,把这些特点人格化,就是值得人学习的精神。

  我总结了一下,至少有这几个方面的德行:

  第1,大地方正,做人就要学习大地的方正贤良,讲原则,有规矩;

  第2,大地安稳,做人就要学习大地安稳不动的操守,有定力,不受诱惑;

  第3,大地宁静,做人就要学习大地安宁、静默的功夫,不浮躁,不浮华;

  第4,大地甘居人下,就是谦卑的精神,这个卑字,就包含了卑微,就包括了忍辱的精神;

  第5,大地承载一切,就代表了担当的精神,做人要学习大地担当的德行;

  第6,大地容纳一切,所藏最为丰富,所以做人,要学大地包容的精神;

  第7,大地生养万物而无所求,这就是无私的奉献。

  那么天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

  天高高在上,最为高远,所以人要学习天的高:

  第1,做人志向要高;

  第2,做人境界要高。——志向高了,境界随之就能拔高;

  第3,做人人格要高。——境界高了,扭曲人格的事情必不愿做,所以人格必然崇高;

  第4,做人最终是智慧要高。——人格高了,必然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就能集中精力、自强不息,智慧自然随之而高。

  高明博大,莫过于天,所以天最为高明,所以代表了人的境界高。高必然脱俗,就是贵,所以境界高的人,地位必然高,这就是高贵的内涵;

  广博深远,莫过于地,大地包容了一切,养育了一切,承载了一切,这就是富有的内涵。

  所以今天全球都在发展经济,都在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发展经济就是“富”,提升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就是“贵”。

  富贵的内涵,其实就是天地的内涵。天地的内涵,其实就是道德的内涵。

  道高高在上,俯瞰一切,观照一切;德低低在下,落实一切,承载一切、化育一切。道是本体,德是道的外化。有道就有德,有德就有道。道是体,德是用,明体达用,经世致用。

  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具备了天地精神,修养好了道德内涵,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富贵。所以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天地精神,也是道德的内涵。

  四观书院的创办宗旨,叫做“以天人合一之宇宙观,以多元协和之天下观,以己达达人之人生观,以推仁弘毅之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以四观的精神,做四为的事业。

  四年前我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我曾写过这么一句话作为所训——“尊异求同,中西融通。以文化成,天下为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多样性,在尊重的过程中求取文化的共同性。我们追求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汇通。真正的知识、智慧与文化,没有国界,而真正天下为公的精神,就是让全人类的知识、智慧与文化,为全人类服务。这就是以文化化及天下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书院组织这样一个国际游学的活动,来到剑桥大学做文化交流与文化访问的意义。

  感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