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防沙治沙工作30余年,不少地区治沙效果显著。然而,作为湿地沙化的典型代表,鄱阳湖地区的沙化治理工作却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技术是成功治理沙化土地经济有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鄱阳湖区沙化土地现状,表明鄱阳湖沙地生态恢复工作在科研基础、治沙示范和优惠政策等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积累,但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撑,缺少完整的治理体系是制约沙化土地治理的关键问题。鄱阳湖沙化土地技术治理措施:(1)要有坚强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2)加强适应性、广技术开发,提高效益;(3)加大治理宣传力度,吸纳集成创新治理技术;(4)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技术模式的示范研究。 关键词 鄱阳湖;沙化土地;技术治理 一、前言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省境内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水等5大河流经鄱阳湖流入长江,形成了完整的鄱阳湖水系,它承担着调蓄长江洪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近年来鄱阳湖地区土地沙化、水污染控制与水质保护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贯彻《江西省林业厅防沙治沙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江西省工作方案>通知》(赣林沙【2014】4号),对鄱阳湖地区进行了第五次监测调查,调查显示近几年来鄱阳湖水位逐年下降,从而导致沙化土地面积较第四次调查面积有所增加。因此为抑制沙化土地的继续恶化,除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外,更应合理利用特有资源,坚持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相结合,灵活运用科学技术改善沙区环境,逐步稳固鄱阳湖生态体系。 二、沙化概况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3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沙化土地形成的原因是江西五大河流注入鄱阳湖的泥沙经水冲洗后,冬季适逢季节性鄱阳湖干涸,河床裸露,且冬季北风濒刮,加上湖边植被破坏,致使湖沙上岸,堆积而成。千百年来,沙区人民饱受沙害之苦,由于沙土质地疏松,涵养水源能力差,雨天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情形,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受强烈的风蚀作用,沙区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据多宝乡仁义村邓德宗老人介绍说:“本地原有廖、马、雷、丁、余、邓等姓氏村庄,历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袭,最终都淹没在漫漫黄沙中,不复存在了”。据水保部门数据显示,目前,沙丘水土流失高达2.25万吨/年·平方公里,1971年建成的多宝水库,设计库容300万m2运行30年,已淤塞库容100万m2。 近年来,由于人为采沙活动加剧了对湖滩值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鄱阳湖风化流沙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以3-5M/年的速度向外推进,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与1999年相比,鄱阳湖沙化土地增加了1.72万hm2。由此可见,鄱阳湖土地沙化形势非常严峻,进行沙地恢复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利用现状 鄱阳湖地区作为南方沙化的典型分布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万hm2,主要分布于彭泽、湖口、都昌、星子、水修、新建等滨湖地区。其中固定沙丘0.67万hm2,半固定沙丘1.36万hm2,流动沙丘0.85万hm2,沙改田1.0万hm2,沙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2%以上,占江西全省沙化面积的30%以上。当年,鄱阳湖沙化正以3-5米/年的速度扩展,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流沙冲进鄱阳湖,淤塞水道,抬高河床,严重影响鄱阳湖的泄洪和航道的畅通,引起了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虽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鄱阳湖的沙化状况,但是沙化土地面积依旧很大,治理难度仍然较大,危害也依旧存在。沙山老爷庙段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地处鄱湖水注入长江之咽喉所在,原本河道就十分狭窄。土地的沙化及流失,致使河床升高,河道进一步狭窄,鄱阳湖的泄洪吞吐能力被削弱,已对老爷庙至湖口蠡水全长50公里的通道构成了严重威胁,危及鄱阳湖沿岸及长江下游的安全。 1.技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鄱阳湖区的沙化治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鄱阳湖区所在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同时,有没有畅通的技术资金筹集渠道,导致资金来源不稳定,不能提供完备的设施来支持技术的开展。另一方面,鄱阳湖区沙化治理是一份长期又艰难的工作,即使上级部门下派或地方政府引进大量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工作,技术人员的研究也是一份相对短期工作。没有在当地建立专门的鄱阳湖区沙化治理技术研究部门,没有资金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利于技术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形成完备的技术研究体系。 2.沙化治理技术模式不够成熟 近几十年来,在对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形成演化、景观结构、植被演替等方面的研究中,学者对鄱阳湖地区沙化土地演化过程,机理以及与北方荒漠化异同等问题目前尚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结论,尽管在沙化治理方面也展开了一些相关工作,但还未探索出适宜于鄱阳湖地区的成熟的沙化治理技术与模式。江西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鄱陽湖周边区域和主要河流两侧,具有南方土地沙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是,目前我国沙化土地治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针对北方地区,江西沙化独体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 四、治理技术措施 1.要有坚强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资金的短缺会严重制约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政府要拓宽资金引进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大力争取重点科学研究资金;另一方面,要调动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从社会成员中吸纳投资资金,慈善资金等各类社会资金。保证资金吸纳渠道的畅通及各类资金来源的稳定,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引进优秀的治沙人才和先进的治沙和技术,同时提供完善的治沙技术研究基础设施。endprint 2.加大治理宣传力度,吸纳集成创新治理技术 政府部门要以《全国防沙治沙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机会,切实加强土地沙化警示和法制教育,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保护沙区植被的法制意识和履行治沙义务的自觉性,进一步发挥沙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在广泛群众充分了解治沙重要性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提出防沙治沙新思想,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内外治沙研究经验与成果,研制出创新有效的治理技术模式。 3.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技术模式的示范研究 鄱阳湖区的沙化情况属于南方湿地沙化,不同于北方地区沙化情况,在总结和借鉴北方治沙丰硕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要充分研究鄱阳湖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相关因素,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同時,鄱阳湖区的沙化也分为不同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程度的沙化情况,实施不同技术模式的示范研究。例如此示范案例:中度沙化区沙丘固定,地标裸露呈斑点状零散分布,集成以发展经济植物和改善土壤环境为主的经济植物技术;重度沙化区为半固定沙丘,采取以构建以植物群落为主的“乔灌套种”技术;流动沙丘区风蚀水蚀严重,沙丘呈面、条带状分布,采取先锋物种固定流动沙丘为主的“草灌固沙”技术。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开展技术研究实验,才能更有效的找到适合的治沙技术措施。同时节约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益。 4.加强适应性、广技术开发,提高效益 在针对鄱阳湖区沙化治理这一方面,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技术支撑及还未建立完整的治理体系。除了政府在防沙治沙上的主导作用外,农户和各投资主体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直以来政府实施各种补贴政策,鼓励当地农户在沙化地区种植植被和积极引导企业实行开发治理,然而,技术的有效性不足和植物极低的存活率使大量农户放弃了植物的种植,企业也撤离沙地经济植物的投资。加强应用性广的技术开发,研发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应用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各主体治沙都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治沙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交流合作 在对沙区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沙地恢复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林业、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并协同大专院校成立治沙科技小组,及时开展政策调研并制定技术方案,加强沙地生态恢复的科技集成与开发,针对沙化土地特点和现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沙地恢复技术体系。 五、结语 鄱阳湖区沙化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探索其土地形成机理、恢复和重建技术以及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建立适用于鄱阳湖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生态防护的技术体系,对江西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治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丰富荒漠化的研究内容和恢复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鄱阳湖区乃至我国整个亚热带地区土地沙化的综合治理提供典型案例和技术支撑。 |
|
来自: 昵称52220080 > 《地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