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村庄焕发新活力——广东“双百社工”延伸基层工作臂力纪实

 萨拉丁123 2018-01-26

汤塘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北部, 古榕、池塘,石井、温泉,门楼、巷道,瓦屋、祠堂……是这个聚集1000 余户、5200 余人的古村落最显眼的特征。2017 7 月的一天,一群穿着蓝色马甲的“双百”社工“来了, 为这个朴实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延伸基层工作臂力注入了专业力量,村民的生活变了,古老村庄焕发出活力。


沉下去,让隐性对象不隐形

与大多数农村一样,外出务工已成为这里的普遍现象,汤塘村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计,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至少有两人外出务工(年轻夫妇)。外出务工的收入便成了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次要的生计来源有农作物收入、村里年终分红、房租等, 但这些都相对微薄。

跟随“双百社工”走访中,记者看到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儿童、妇女和老人。据介绍,符合申请低保、五保和残疾人补贴的村民已申请成功,低保金也按时发到他们手中,但还存在小部分家庭或个别已满足了民政低保的申请条件,却由于对低保政策的不了解,没有及时申请。目前,社会工作者已与村民建立了初步的专业关系,对一些不愿公开个人家庭隐私、不主动寻求帮助、对社会保障政策不了解的民政对象提供帮助。

汤塘村上闸片区有位户主的儿子,叫阿水(化名),为先天性一级智力残疾,21岁了,而在这20 来年间并没有去找相关的社会福利机构寻求帮助。负责民政政策解读和资源链接的“双百社工”黄展宏告诉阿水家人一个关于成年人以个人名义申请低保的民政政策,如果申请评估通过,就可以享受一定的低保补贴。当前,“双百社工”已联系村委会和汤塘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协助阿水递交了以阿水个人名义申请的低保户补贴,目前在审批中。

社会工作者孙武还定期去看望阿水,和阿水的母亲一起,陪同阿水从家里走出来,在村子里散散步, 晒晒太阳。除了走访慰问之外,孙武表示还会继续寻找有效的社会资源来帮助阿水一家,在这个村子构建一个不歧视残疾人、自助、互助、共助、和睦邻里的社区环境。

社工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有两张标注各种符号的图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社区问题图和社区资源图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村民的困难、诉求以及村庄可挖掘的资源。原来“双百社工”每入户探访一家, 并不是简单的探访。哪位村民出远门了还没回来的、哪位村民不愿出门长期紧闭房门在家的、哪位村民耳因为听力或是视力有问题而生活不便的……社会工作者身处田间地头“望闻问切”,将村庄的“方位” 和“人情世故”都装进心里,把准了民政对象的脉。

在册324 人次民政对象中,五保户18 18人、低保户28 52 人、残疾人3536人,其中既是五保对象又身有残疾的有1 人,既是低保对象又身有残疾的有7人。对这些数据,“双百社工”烂熟于心,根据已有政策,寻找符合家庭需求的途径,使他们能在自力的情况下, 获得更多帮助,重拾走向前方的信心。

除此之外,“‘双百社工’每周会固定一天到镇里协助社会事务办做一些残疾人资料普查、低保核查等民政事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双百社工’可以学习到镇政府提供的民政政策文件,以便更紧密地配合镇里做好工作,做到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惠互通。”汤塘镇委委员黄社强告诉记者。

深扎根,形成互助服务好氛围

双百计划” 被列入广东“十三五”期间全省民政工作的重点工作,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民政基层力量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各级政府很重视,汤塘镇在保障基本工资外,还给予“双百社工” 每月800 元的补助,以打造一支稳定的、本土化的一线社工服务队伍。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就吸引不少本地社工或已在珠三角等地从事社会工作的社工人才返乡,还有辞去公职而来的。

孙武,是上海市公务员,有两年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工作经验,他发现大部分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农村,想来农村寻找答案。恰巧赶上“双百计划”这一契机,他辞去每月1 万多元薪水的工作来到这里,致力于越轨行为矫治和犯罪预防。现在虽然拿着每月4000 多元的工资, 但他乐此不疲。

一位五保对象的侄孙,是三达馆“430 课堂”里的学生,是孙武和同事在三达馆服务基地发展起来的志愿者。“我很乐意当志愿者,为村里的爷爷奶奶送去我们亲自包的饺子。”这个小男孩羞涩而满足地告诉记者。像这个小男孩一样的还有20 余名儿童青少年志愿者。看着村里孩子欢乐的笑容,孙武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据了解,村中还有10 余名热心妇女加入志愿者队伍, 他们主要协助社工开展一些未成年人关爱、空巢老人关爱、邻里纠纷调解、汤塘村节日等服务。

“我们从自己去走访服务村民, 到带动志愿者服务队来服务,这种从我们主动服务到大家一起服务, 在村里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社会工作者曾楚欣说。

谈起“双百计划”实施近半年的成效,汤塘镇镇长刘玉星很欣慰: “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 社会工作者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温暖传递到各个群体,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带到了志愿服务中。”

社工力量与民政服务相融合, 将公共服务下沉到村里。在汤塘村公共服务站,记者看到了“双百社工”服务站点的标识牌挂在服务站窗口,据村书记说“双百社工”在开展工作中只要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村委来协调解决,他们也通过公共服务站的窗口让村民熟悉、了解“双百社工”。

“‘双百社工’与镇政府、村委合作紧密、联动互助,他们代表党和政府走进了服务对象的社区、家里和心里。但基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存在服务对象交叉、资源分条线投入的现象,‘双百社工’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目前正在着手进行加强和统筹基层社会服务的文件研究。”提起“双百计划”,有多年扶贫经历的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郑章树说。

新气象,古老村庄现活力

在记者跟随“双百社工”走村入户路遇村民时,他们热情地和社工打招呼。然而刚进驻之初,可并非如此。

“其实刚到村子时,村民们都不知道社会工作者是干什么的,对我们抱有非常大的戒备心。”曾楚欣解释。但有着专业敏感的社会工作者迅速地在村中人气旺盛的小卖部里成功“刷脸”,每当村民聚集在这里拉家常,社会工作者也总能凑上去聊几句,和村民们说说家长里短, 听村民们讲讲村里的故事。有时聊着聊着就天气骤变、电闪雷鸣, 社会工作者也总能在下雨前帮村民收好摊晒的稻谷、花生。娟姐是社工发现的村民骨干,近半年来, 她给社工介绍汤塘村村情,参加跳广场舞,最后她和她的家人还都成了志愿者。

“双百社工”开始驻村的时间恰逢暑假,孩子的安全和作业问题成了家长的担忧。社会工作者便将位于小卖部后面的三达馆正式作为汤塘社工活动中心,面向村民开放。社会工作者在这里组织“430 课堂”,三达馆成了孩子们平常最喜欢来的地方。

夜幕降临时,汤塘村的大榕树下会准时跳起广场舞。起初,仅有两位妇女加入,其他村民只是在旁围观。原来汤塘村沉寂太久了, 村里的妇女很害羞,担心跳得不好, 社会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地鼓励她们。如今,汤塘村广场舞队,从一两位村民发展到二十几位村民,个个都成了志愿者队伍里的成员,大榕树下的广场舞队也逐渐成了汤塘村的一道独特风景。

“舞动起来的汤塘村打破了以往的沉寂,村民克服了心中的害羞与拘束,增强了他们主动改变自己, 敢于参与公众活动的勇气和自信。” 社会工作者陈静云说。记者路遇一位冯姓的村民,说起“双百社工”, 她喜上眉梢:“我知道穿这身衣服的叫‘双百社工’,他们来了后,我们有广场舞可以跳了。”

热闹的小卖部、三达馆、榕树下很快成了社工与村民建立专业关系的重要场合。从这里,他们感知到村民的需求;从这里, 他们掌握了哪家是五保对象、低保对象;从这里,他们知道了哪家有残障的……在问候声中,在聊家常中,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 这几个年轻的社工融入了这个村庄。

“‘双百社工’服务的这些对象都是我们民政的对象,他们带动志愿者、村民一起开展服务,是在帮我们做工作,我们民政局11 个公务员编制,我们想做而没有精力做的,他们帮我们补充做了,是我们民政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清远市佛冈县民政局局长何昊表示。

汤塘社工站,是清远市地区中心的16 个双百社工站之一,也是佛冈县唯一的社工站,该县副县长范辉煌希望能有更多的社工力量来到佛冈县的各镇各村,留下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专业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助力打通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站在榕树头下,看着路过的村民满面笑容,记者不禁感叹,一旦村民的主动性被激发,犹如汩汩不息的温泉水,能量满满,还能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呢?民宿、生态…… “双百社工”助人自助的专业行动路径在古村越渐明朗、清晰。这座古老的村庄,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期。


记者手记:

加强民政基层能力建设,延伸民政工作臂力。在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等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200 个站点近千名“双百社工” 扎根基层一线,让基层公共服务多了专业,有了传统民政工作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对民政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基层基础便是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广东的“双百计划”作为增强基层民政服务的重要举措,将社工站设在镇( ),服务在村(居),既接受镇( ) 的领导和管理,又接受专家团队的专业督导。社工扎根基层,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民政对象的情况和需求,将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民政政策和社会福利服务传递下去。社会工作者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民政服务工作,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服务每一个村民,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镇,把工作做到民政对象的心里、家里和邻里。

在跟随“双百社工”的走访入户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孩童、妇女,他们除了经济物质的保障外,还有对精神慰藉的渴求、村庄共同体的追求。社会工作者带来的专业服务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就是这种温润、精细的服务丝丝入扣,直抵人心。每当社会工作者迈入村民家中,村民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社会工作者在当地还极其重视激发村民的能力,搭建彼此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如“双百计划”总督导张和清教授所言,“当‘共同’出现时,驻村社工与社区民众有可能出现‘互为主体’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协力行动, 改善生活的过程就是双重能力建设的过程。村民的主体性和能力才能被激发,才会迈向社区自治,共创幸福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社会工作者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他们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有力助手,而且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们坚信当“双百社工” 的专业服务越深入,社会福利服务这张网将织得越紧密,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越有力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会越持久、绵长。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 霄
设计:谢 霄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平台:http://tg.

新浪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分享是一种美德,请将本文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