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瑰宝,它融技击、健身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何选择环境,科学练拳,尽快进入练拳状态,练出感觉,练出兴趣,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太极技术水平,是每位练习者所追求的目标。本人根据师父陈正雷老师的传授,结合多年练拳和教拳经验,谈谈其注意要点,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1、环境良好。练拳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空气清新、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在背风向阳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藏风聚气,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在夏季,体弱者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可借树荫等透入光线的地方练习为宜。冬天可选择在避风避寒之处练习较佳。空气越清新越好,有利于吐故纳新。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环境幽静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镇定。如果没有幽静处就“闹中取静”进行锻炼,时间长了也可以适应。 2、练前热身。在练拳之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因为太极拳讲求整体,在打拳过程中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韧带都会参与运动,如果练拳之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在打拳时身体也就难以达到最佳状态,气血的运行就不会充分,肌腱韧带会因此扭伤、拉伤,严重的会撕裂,长期如此,还有可能出现部分关节疼痛。实践证明,在做准备运动后打拳,不但关节、韧带不易挫伤,肌肉不易劳累,而且特别容易沉稳,做独立、蹬脚等平衡性动作也站得比较稳。 3、思想入静。心静才能放松,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乱散,身体也很难放松。因此,从预备势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念全部集中到所练得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4、动作规范。要做到四点:一是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使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二是步法灵活、虚实分明。运动时两腿要分清虚实,随着重心的转移,两足要交替支撑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三是势正招圆,连绵不断。势正是指动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缩,不歪斜。招圆是指动作圆满,舒展不拘不僵。动作之间要求连绵不断,招招贯穿,整套动作要一气呵成。四是以意导气,内外合一。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要“心静用意”,使意识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5、呼吸自然。初学者不必刻意呼吸,自然呼吸就好。练习者应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用意、毫不用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顺其自然,以自己觉得舒服为宜。待动作练顺、练标准后,自然而自然就能以呼吸配合动作。如过早地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僵硬,反而适得其反,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自然呼吸是通向腹式呼吸的基础和阶梯。 6、拳架适中。初学太极拳,拳架不要过于低下。因为初练者各个关节和经络没有打开,容易损伤,容易发生关节和经络疼痛,要配合外三合的理论要求去练习(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腰为轴心),初期应该先练高身法,待腿上有了支撑力,再逐渐降低身法,这样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就会避免膝关节受伤。 7、练拳速度:根据练习者体质、领悟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来练习。初练习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只有这样,才容易使身心放松,才能不用僵力、拙劲,使肢体像风吹杨柳一样,徐徐前行。待熟练后再由慢变快,做到慢而不散,快而不乱,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达到周身相随,上下相合,连绵贯穿。 8、练习时间。练拳最好选择在每日黎明或傍晚。早晨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给新的一天注入精神生机。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练习时间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逐渐加长,如果时间、身体允许,每天练习40分钟至1个半小时左右均可。 9、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运动量因人而异,以练完后感觉轻松,心胸开阔舒畅,精神清爽而腰以下不倦怠为度。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者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身心、延年益寿。 10、练后保养。练拳后不要急于休息,要做周身放松的踢腿弹抖活动,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进行轻柔拍打。同时,千万不可冷水洗澡或风吹,以免风湿乘机入侵,引起关节受损。 总之,太极拳练习要顺其自然,要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自如,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有规律的架构内进行运动,一定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余暇,圆润和谐,方能体会出太极拳之奥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