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一见脾虚就吃山药

 tuanwu 2018-01-28

编者按

山药,在古代本草文献里叫“薯蓣”,为避皇帝名讳改为山药,古方中的薯蓣汤、薯蓣丸就是现在的山药汤、山药丸。

 

山药的主要产区在河南,因河南过去称为怀庆府,所以优质的山药被称为怀山药,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之一。

 

山药的功效可以总结为“气阴双补”、“脾肺肾兼治”和“略兼涩性”。所以如果把脾虚和山药划等号就太小看山药了。

 

不要一见脾虚就吃山药

 

人们都说,吃山药能健脾。其实不能说得这么笼统。白朮、苍朮不也健脾吗?但它们跟山药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脾苦湿,脾不喜欢湿,苍朮、白朮主要是香燥的,健脾而化湿,这是养脾阳的。山药滋润,其实是养脾阴的。

 

我们不能因为山药健脾,就认为只要是脾虚它都能包治。山药本身是黏黏糊糊的,它只是养脾阴,当体内多湿,脾被湿气困住了;当肠胃消化不良,舌苔比较厚比较腻的时候,用山药反而不行,因为脾本身就运化无力了,再运化这种黏黏糊糊的东西就更费力,山药的湿气又进去,会进一步把脾胃之气困住。 


而且,有的山药还是有粉性的。你把它蒸熟,它就是粉粉的。一切块状根类的东西,都有粉性;凡是粉性的东西,都会滞气。比如红薯、土豆,吃多了都会不舒服,主要是因为滞气,山药也是这样。说山药能健脾,是因为它对脾阴虚确实有帮助作用。但是如果执着于它能健脾,可能你就会用错,在不当用的时候用到它。

 

如果病人舌头伸出来,很小,且舌苔也比较干,同时又没有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山药;如果舌头胖大有齿痕,苔厚腻,此时千万不要用山药;如果脉滑,也不要用山药。

 

糖尿病人特别容易饿,如果用山药配黄芪,他就不会这么容易饿了。糖尿病之所以特别容易饿,是因为脾阴虚,脾阴虚就会有胃热,而邪热不能杀谷,所以吃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很好地吸收消化,就被排掉了,所以会饿。此时山药养脾阴就是再好不过的了,再加上黄芪补益脾气,脾就振奋了。如果大便偏稀,还可以略微放一点苍朮化湿健脾,这样就可以把山药黏黏糊糊的性质稍微地减轻一点,这是一个佐药。

 

六味地黄汤中用到山药,为什么呢?就像拔牙和补牙,补中间这颗牙的时候,边上的两颗牙你也要注意到,要把它固定好。地黄补肾,好比补中间的这颗牙,旁边那两颗牙一个是肝,一个是脾,用山萸肉把肝固涩住,再用山药把脾固住,固涩住了肝脾之气,再用地黄养肾阴,这样肾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养护,正气就能得到很好的收敛。

 

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这些生动形象的东西有助于我们把知识记住,医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带着一种好奇、快乐、有趣的心态去面对它。即使是面对一个大病,也要有一种很轻松的心态,这样就不至于慌了手脚。

 

附:六味地黄丸简介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等六味药组成,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不少人把它当成“补肾秘方”和“保健品”长期服用,容易“越补越虚”,一些症状越来越重,严重者还会出现肠胃问题。 


六味地黄丸主要适合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肝阴虚与肾阴虚并存)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潮热、盗汗、手脚热、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建议服用前咨询医生,根据体质调整剂量和用法,以保证起到更好的效果。

 

确实需滋补肾阴者,可根据病情长期吃六味地黄丸,但不要连续服,最好间断用。一般715天为1个疗程,每两个疗程间停药1周左右,病症好转后应停药。

 

》》编后语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耳。

 

有一味薯蓣饮以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煎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忪,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山药药性平和,作用缓和,所以是药食两用的好选择。山药不仅能补气,增强机体脏腑功能,还能补充身体必需的一些营养物质。所以山药上市后,大家可以吃点山药哦。 


作者简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