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管理者要不要学产品知识

 万皇之皇 2018-01-28

很多改变世界的 IT 大佬都是技术人本尊。他们不但制作出顶级的产品,并确保参与制作的人员具备技术与产品的双重技能。

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风云诡谲的行业,互联网产品的革新更是迭代速度惊人,这些产品重新定义了一代人的生活模式,也彻底改变了世界。

很多改变世界的 IT 大佬都是技术人本尊。他们不但制作出顶级的产品,并确保参与制作的人员具备技术与产品的双重技能,比如来自腾讯的马化腾。他直接拍板,一键锁死了高级产品经理的来源 —— 必须是程序员出身。

马化腾在公开的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样的态度。

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

关于程序员需要成为产品和技术兼备的斜杠青年,这一点池建强老师深表赞同,他是这么说的:

事实上,现在江湖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部分当年都是喜欢编程的少年,比如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李彦宏周鸿祎等等,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程序员要不要学习产品构建的知识呢?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 理解、协作、沟通、转行、创业 —— 这个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技术人了解产品知识,不仅能够加速自己的成长,降低沟通成本,形成更好的协作关系,甚至未来,你去主导一款自己的产品也是非常可能的。

池老得出的这个结论,跟他本人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在他多年前的公众号文章里翻出来这么一段。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尤其是那些非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比如英语老师。老罗有时就指着我说,老池你是个技术人员啊……我说我也管过产品啊,然后鼻尖就冒汗了。罗哥盯了我一会就说,老池你慌了。我说妹慌啊。慌了,节后吃饭吧。然后老罗就摇晃着魁梧的身躯开产品会去了。

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经历,作为前资深技术人的池老,深知具备产品思维对技术人来说势在必行。于是,他策划的极客时间刚出专栏,就专门从冯大辉老师的无码科技借来资深产品经理邱岳,为技术人开设了一个产品专栏。他们希望这个专栏能够普及产品的基础知识、实战和思考。能够让技术人员跳出资深固有的思维框架,或者能够为有志于转型产品的技术人员获得成长。

那么说,这位备受池建强和冯大辉两位老师推崇的产品经理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神圣呢。

邱岳,人称“二爷”,是公众号“二爷鉴书”的作者。邱岳早年写过程序,后转做产品经理,兼通技术与产品。他曾是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任职期间先后参与及负责了各种大型内部产品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既有千万级用户体量产品线实践经验,也有长周期大型项目管理经验,现在无码科技创业。

作为撰写“ 邱岳的产品手记 ”专栏的专栏作者,二爷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为此他专门撰写文章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以下为正文。

「 一 」

开始写了才明白,能够以一个稳定的频率大量输出,着实是件苦差事。就像养鸡场里的母鸡,每周二四六晚上七点半,有编辑催着你必须下蛋,还不能潦草地随便下下,身为母鸡,其实心理压力很大。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答应池老师那一刻起,专栏写作就成了拉住我头发的一根悬梁长绳,放松不得。前些日子极客邦做用户调研,问用户订阅专栏的原因,有个订阅了我的专栏的读者说,这厮有时候写得还挺有意思,不过平时公众号更新太少了,所以订个专栏看看。虽然是实话,但确实有些刺痛我啊朋友。

「 二 」

我跟池老师认识六年了,他很了解我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的拖沓,所以特地安排了一位韧性和战斗力都异于常人的编辑来跟进。第一次见面寒暄,我说幸会幸会我叫邱岳,外号叫二爷,您千万别想歪,没有要占便宜的意思,纯粹就是外号。她嚯嚯嚯嚯壮笑一番说不打紧不打紧,哎你说巧不巧,我姓马,外号叫大爷。

以前只听说过用属相和星座来进行业务上的压制,连外号都全面压制的,确实不是很常见,池老师你费心了。

马大爷有计算机和古汉语双料学位(当你们分享文章时看到前面那一句深邃的文言就是她写的,算是个小彩蛋),众所周知,这两种语言都以严谨著称,前者有编译器管着,后者有平仄格律词牌曲牌管着,深谙其道的马编辑自然非常善于管理作者,而且是全方位的监管,经常在我没有回微信的时候去翻阅我的王者荣耀对战记录判断我有没有在及时写稿。

「 三 」

我的专栏内容有一部分是视频,初衷是把我平时把玩产品时候的一些碎碎念录下来,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我说这种视频朴实点儿就行,好像坐在你隔壁的话痨产品大哥对着手机屏幕边划拉边跟你唠。我自己在家拿手机录一下就好,我录了个 demo 发给内容团队,很快就收到一个大大的 No,内容团队反馈的意见是:就这视频质量,快手上表演胸口碎大石的主播都比您精致。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北京,到极客邦的摄影棚里拍,因为我目前正在创业状态,所以只能抽时间周末去,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还挺高兴,下了飞机满脸洋溢着快乐,问老池说哥咱今儿晚上吃什么啊?老池一脸凝重,说这样,等你录完,哪家还开着门儿咱就吃哪家。

视频录制现场有专业的布光和摄像设备,我录视频的时候,编辑马大爷就在旁边端坐,一句话瓢了嘴,立刻就重来,一段视频经常要反复录好多遍。为了保证声音环境,还不能开空调,冻得屏幕都不认识手指头了,马大爷端来一杯热水,我心里刚一热,她说二爷你润润嗓子,声音有点儿干,影响效果。

「 四 」

大部分人看到专栏内容会觉得这都是作者的功劳,其实对一个专栏产品来说,最核心的是专栏平台的内容生产机制。从招募、选题、策划、品控到运营、执行等等,你看到的是封面上作者一张面带微笑信心满满的脸,背后是很多人的智慧与心血。

调侃归调侃,我还是要对极客邦团队对技术内容的执着深深鞠躬,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嬉皮笑脸、客气和玩闹在他们追求的事业面前戛然而止,跟内容产出相关时,极客邦团队展现出的职业、严肃和不容儿戏的态度,以及娴熟的专业技能,让人印象深刻。能跟这样的团队合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编辑会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帮助我修葺文章的毛边儿,还会从结构、选题和内容逻辑上提出建议,压力其实挺大的,当我从理科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马大爷是计算机专业的,当我想从文科的角度讨论观点的时候,她又变成了古汉语专业的,噗。

「 五 」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对于内容,池老师提了两个必须,必须真诚,必须毫无保留。我现在回头看写过的东西,不敢妄称满足了他的期望,起码算是不负自己了。朴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谈及自己的新专辑,他说这张专辑做成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就是我的人生,我在学习。

我尽力把自己对产品设计的思考和反省,以及日常受益的工具和方法,摔过的跟头都悉数写出来了,这是我跟要好的朋友躲在咖啡馆角落里聊天时会谈到的东西,它无关对错,它就是我。

另一方面,写作也是我重新整理和审视自己的过程。有些东西在我脑子里混沌而不自知,当我试着去梳理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偏好可能带来的局限。

如果你觉得专栏中的内容足够好,能给你启发,我诚惶诚恐,如果你觉得它并不够好,那也是我。如果你把它推荐给了你的朋友,希望它至少可以不让你丢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