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对书画题材与表述形式的不同选择,反映作者不同的艺术情调

 袋袋熊 2018-01-28

王雪涛作画下笔很谨慎,艺术风格近似于陆俨少中期的山水语言形式,都是积点成面的艺术风格,但陆俨少晚期作品放开了手脚,语言有所简练,敢于概括,而王雪涛采用大步迈进用笔形式的作品极少,他这种小心翼翼的创作心态一直延续到晚年,其一生艺术风格的变法不明显,用笔方式上采用单刀直入进笔,行笔注意回拉力,收笔多是空中虚回。

他的画面中点线面的力源很集中,往往是一组当中好几个不同的物象,但力源只选取一个扎根点,由此对外打点、放线,他打出去的点后面都有强韧的回拉力,外放的时候比较吃力,但点线面的回力很强,这是他用笔的高明之处,这种力量不单纯是我们常说的“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的回锋用笔,回锋用笔只讲到出拳先回拳,射箭先弯弓。书画家很少有像武术家一样重视回拳落位,并用心做研究和应用。

王雪涛的用笔正是因为应用了的这种回拉力,加强了画面内劲十足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也造成画面点线面的节奏感被弱化,弹跳感被加强,还有就是造成画面的气象往往给人一种穿了紧身衣的感觉。

艺术界有仿照王雪涛风格者,很多都是打破这种紧身感去做模仿的,所以临摹出来的作品,都是点线面七零八落,满画面都是散落的石子,和石子的抛物线,这种画面的点和线已经与艺术家本人的力量没多大关系了。所以有学习借鉴王雪涛艺术表现方式的朋友,建议对他的发力、运力、匀力、收功方式做些深入研究。

刘继卤的造型能力也是一顶一的高明,但他的作品反应的画外话不多,虽然人物或动物都有眼神与肢体上的交流,但也只是在主题之内,和范曾一样,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不多,他们都是艺术界的唱将,欣赏者都是台下的听众,没什么互动环节和互动内容,但刘继卤更胜一筹。

他的作品中动作造型幅度比较大,人物表情很丰富,不会千篇一律。他的作品中动作语言、眼神语言、表情语言能够很协调、很统一、很灵活的表达同一个主题,单凭这点在书画界已经了不起,然而更为高明的是,他能因着画面主题的不同,选出非常合适的笔墨语言为其助势。欣赏刘继卤的艺术能够给人以开阔感,欣赏范曾艺术让人总想摸下巴,原因就在表现题材与内容选择上不同。

刘继卤的线条表现出很强的平划力,这种力量不是贬义,是娴熟的匀着力,是笔与纸之间的粘附力。这是国画艺术中以书法之帖法入画的极高水平。有着“屋漏痕”的力,“折拆股”的骨、“锥画沙”的气,要想发挥出这样的力量,艺术家需做到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点画精准、肢体灵动、胸襟开阔。凡是唯唯诺诺、下笔胆怯、关节紧锁、用笔腼腆放不开者,我只能说:“这样的艺术效果离你很遥远”。

有“划力”就有“划痕”,我觉得刘先生的作品很有“雁过留痕”的意思,他的艺术语言好像在说:“我既然在书画艺术界来此一遭,就不能白走,总得留点迹象”,他的艺术发音形式我很佩服,但他要表达的内容还处在衣食住行的范围之内,艺术功能之高度不够,没能达到像徐悲鸿的书画或鲁迅的文章附带的是呐喊声,突出的是艺术家的使命感。所以刘继卤只是个了不起的书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